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节约型机关的建设
冯春
一、建设节约型机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政府机关节约资源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政府机关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1.政府机关挥霍浪费的情况大量存在。在我国财政预算中,行政公务开支占到37.6%,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占25%,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占到11.6%。换句话说,在我国财政预算中,绝大部分开支用于行政公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其中行政公务开支高于许多国家。在美国,行政公务开支只占12.5%,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开支却占到75%。我国财政预算中,大量的开支变成了人头费,各级财政成为了吃饭财政和办公财政。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包括(公共教育部门)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年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这么大的能耗是不是都是必需的呢?事实并非如此,如某省人大代表在审议机关行政预算时,发现某机关编制的行政预算中,一台普通的办公电脑高达2.5万元,远远超出市场价格。据估算,我国各级政府机关的节能潜力为15%—20%,也就是每年有120—160亿元被各级政府部门浪费掉了。
2.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现阶段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为是全社会效仿的对象,中央和国家机关带头抓好资源节约工作,不仅对控制和降低资源消费增长有着直接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引导和推进全社会节约资源会起良好的示范作用。政府官员如能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能带动全社会形成富而不奢的良好风气,进而对于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3.建设节约型机关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资源使用方面的定额限制、定额管理和能耗标准,没有建立有效的能耗统计报告制度,致使政府机构能耗水平居高不下,造成在办公大楼建设、办公设施配备、公务用车购置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现象。加快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改善政府形象,树立政府威信的需要。
二、党政部门率先垂范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
1.培养公务员的节约意识,把建设节约型机关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要加强对各级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节能意识的教育,彻底消除公务员中广泛存在的节能意识淡漠的现象,各单位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源节约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资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做到人人崇尚俭朴节约,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使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能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节约能源,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通知》,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在资源节约活动中率先垂范,扎扎实实地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从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2.加强政府机构改革。目前,政府机关多、机构重叠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既因人员过多而增加财政负担,又因人浮于事而影响公务效能以及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要建设节约型机关,首先要下决心依法规范各类机构设置,搞好机构改革,从而减少机构。一方面,要尽快制订并严格实施机构设置及机构编制类的法律法规,填补机构方面的法律空白,从制度上防止滥批、滥设机构、乱对机构升格和乱增机关人员的随意性现象的发生,真正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另一方面,要科学核定机构数量,既不能搞一刀切硬性要求上下对口、机构单列,又不能搞上无下有的所谓“创新”机构设置。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对党政机构职能重复交叉的应合并精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向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实现政府同资源使用者的分离和国有资源的市场配置。优化行政机关结构,将公车、食堂等后勤服务部门从党政机关剥离出来,引入市场机制,达到节省人头费、降低行政服务成本的目的。
3.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厉行节约
一是抓好建筑节能。做好新建筑节能评审工作,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把好建筑设计关,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机构建筑设计、施工、调节、运行、维护各阶段全过程节能跟踪管理体系。
二是突出抓好节电、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各机关要合理设置温度,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夏季空调温度。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建立再生水回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采取循环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严格材料消耗核算制度,使用再生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推广和使用节能环保型材料。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实行废弃物分类收集,强化对废弃物的有效管理。
三是要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减少公车使用,公务车辆实行节能管理,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降低公务用车油耗。推进公车改革,按照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逐步改变实物供给、单位所有、多途径补贴运转费用、封闭式自我管理模式,切实减轻财政负担。
四是政府采购要提高透明度和效能,节能采购。加快完善政府机关节能采购制度,切实做到优先采购节能货物、工程和服务,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
五是规范接待工作。接待工作实行办公室统一管理,在领导批准的前提下,由办公室或指定人员负责接待。严格执行接待标准,杜绝用公款大吃大喝。
六是控制办公用品开支。从严从紧配置办公设备和购买办公用品。提倡利用网络办文,重点开展各种办公用品耗材的回收利用,促进办公用品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尽量在电子媒介上修改文稿,减少使用纸质文稿,减少重复清印次数。非正式文稿应双面用纸。严格控制纸质文件、简报等的印发数量。
4.建立政府机关的消费公开机制
一是政府的财政预算和结算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公开。加大财政预算公开的力度,必须将财政预算中各类行政开支具体化,并且接受人大代表和公众的质询。由于当前我国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缺乏透明度,所以,人大代表在审议时,只能就各类财政支出的比例分配情况提出意见,而不能对单个的公共产品或者办公用品的价格提出异议。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只有细化财政预算,确保人大代表和选民的知情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公务开支膨胀问题,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与此配套的机制是改革我国的财政预算和决算制度,将财政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情况列出明细,以免某些机关单位觊觎公共资金,谋求部门利益。
二是政府机关的消费情况要向公众和媒体公开。对一般老百姓而言,监督政府机关是很难的事情。目前为止,一般老百姓根本没有合适的渠道了解公共资金的去向。因此,在政府自揭“家丑”之前,我国公众对于机关的公务消费基本处于失语状态。建立机关公务消费的公开机制,将机关消费置于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之下,一方面可以培育公众的参政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行政机关的挥霍浪费。
三是机关领导的个人公务消费要在部门内公开。任何浪费的产生都是因为有浪费的人,而这个浪费的人掌握的公共资源越多,浪费的资源也就越多。对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的浪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可以说,公有资源的浪费程度与公务人员的级别是成正比的。将领导的公务消费在部门内公开,形成内部监督机制,将公务消费的攀比风转变为节约风,应该是节约型机关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5.建立健全创建节约型机关的长效机制
首先,加强节约型机关的组织领导。各机关为促进资源节约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应指定专门领导同志负责本部门资源节约工作,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建立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改进的具体办法。改革现行的政绩评价体系,克服不正确的政绩观,将行政成本纳入政绩考核的内容。
其次,建立健全资源岗位责任制,把责任落到实处。各级机关要把资源节约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明确领导和管理责任,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指标,实行量化管理,把资源节约的指标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并将指标的完成情况与部门和个人的工作业绩挂钩。要经常性开展检查活动,及时制止浪费行为,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进行整改,促进资源节约。
第三,完善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员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推行综合资源规划、电力需求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融资担保、节能产品认证等以市场为基础的新机制,培育和发展技术服务体系,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降低资源费用支出。积极推进公务消费制度改革。
第四,制定政府机关资源节约中长期规划。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近期的节能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围绕建设节约型政府的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制定资源节约中长期规划,保证资源节约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
第五,健全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的制度和标准。政府机关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制定政府机关资源使用定额标准以及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标准,建立和健全节能运行管理制度、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土地节约和集约制度、高能耗设备淘汰制度、节能降耗的奖惩制度。
最后,建立和健全水、电、气、油等资源消耗的统计报告制度,及时进行分类统计,强化资源节约管理的基础工作。各机关全面准确统计各类资源消耗数据,定期公布本单位资源消耗情况,并逐级上报。完善政府机关能源消耗统计指标体系,通过对资源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注释:
(1)杨海蛟:《基层民主与社会发展》[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2)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3)方江山:《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6页。
(5)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6)鄢圣华:《中国政府体制》[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279页。
(7)刘伯龙、竺乾威:《当代中国公共政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0—92页。
(8)《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构建和谐社会》[N],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19日。
(10)[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M],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