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史记》,很是佩服司马迁笔下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他们在战国那个时代,各自畜养着不少“食客”,纵横于乱世之中。据说,那个孟尝君就有“食客三千”。在这些食客中,有高级谋士如冯之辈。冯曾叫孟尝君焚烧掉一些百姓根本无力偿还,还可能逼迫他们逃亡的实际上无用的债券,使得孟尝君仁德爱民的声誉日益隆盛,而且设计帮助孟尝君复位,他当然是大谋士、行大计者。在这些食客中亦不乏“鸡鸣狗盗”之徒。那个“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偷回孟尝君万般无奈情况下送给秦昭王宠姬的那袭狐白裘的“狗盗者”,那个学鸡叫而使得“鸡尽鸣”,骗得守关将士启关的“能为鸡鸣者”等都是。试想,孟尝君若是没有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他的损失便也很不小(那袭狐白裘就价值千金呵),甚至还会生命不保。而平原君的一个毫无声名的门客毛遂,“十步之内”,持剑胁迫楚王与其签下条约,联合对付强秦;另一个同样无声名的门客李同,则曾劝平原君将妻妾编在军队中,拿出家里所有的财宝作军资,终于募得死士三千,抵御秦军,守住了邯郸,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那个信陵君的食客侯嬴,论地位不过是个“夷门监”,论年岁又已七十,且家贫如洗,可信陵君却厚礼恭迎,而这个侯生,竟自毁声名,来提高信陵君的威望,并且向他推荐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而朱亥则用自己四十斤重的铁锥帮信陵君椎杀晋鄙,夺得了军权,帮赵国击退秦军,解救了邯郸。看得出,这三人的人才观也很特别,收罗人才“不拘一格”,且都曾得益于这种人才观。
《水浒》中的宋江也很有这三人的胸襟和作风。而时迁也很争气,借用佛家的一句话,他在梁山修成“正果”了。
这种人才观在西方国家中也明显存在。记得看一部反映二战的西方电影,片名是《敢死队》。那支敢死队中也是各色人都有,结果各人都建功立业。而这样的反映此类观点的小说和电影,在西方决不在少数。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大约没有不知道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但历史上有他们这种认识的又实在罕见。《敢死队》这部影片许多人也都看过,而社会对一些有过某些前科的人却多不能正确对待,不能加以改造、用其优长。我们确远不如施耐庵,也不如那个西方导演和编剧。当然,如今在国内,也有类似的《敢死队》影视出现,无疑反映了一种进步。
(三)燕青为什么能进三十六天罡的行列
萨孟武著《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曾发出这样的疑问:“燕青何以能列在三十六天罡星之内?”对这个问题,萨先生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萨先生的疑问提得很不错。确实,天罡地煞,第一到第一百零八,《水浒传》排座次,基本上不是真正的论功行赏,甚至也不是按照亲疏关系,而是基本上按照森严的等级观念。但要说地位,在《水浒传》中,燕青不过是卢俊义的一个家人,他怎么就进了三十六天罡这个行列、排在了第三十六位?用亲疏关系去解释也解释不通:他固然与卢俊义关系密切,但宋清却是宋江的亲兄弟,宋清没能进入三十六天罡的行列,燕青怎么就能?但我又要说,我前面的结论并没有错,它有事实作为根据;我还要说,萨先生这问题提得虽不错,但由于萨先生不了解《水浒传》的成书历史,更不了解《水浒传》的版本,只看过金圣叹的批改本,没看过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因此后来的解释却不怎么好,最起码是说服力不强。所以,我要再来做一番诠释,说一说其中的原因。
壹
在《宣和遗事》的三十六人总名单里面,燕青排在第二十九,与《水浒传》相比较,没有进入三十六天罡星的,有孙立、杜千(被解珍、解宝两兄弟替代了);在《宋江三十六赞》里,燕青名列第八,孙立被排在燕青的后面,列第九,而杜千本不在其中,《水浒传》用公孙胜、林冲替代了里面的晁盖、孙立。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水浒传》的作者是综合了差不多所有原生态的水浒故事的,但他作了取舍;取舍当中,原生态的水浒英雄,可以进却没有进入天罡星行列的,综合起来就是孙立、杜千两人。孙立在《遗事》中虽排在燕青的前面,列第二十五位,但燕青是随同晁盖劫生辰纲,首批上梁山的八个人中的最后一名,称得上是“开寨功臣”;而杜迁被排在三十六位,本就在燕青的后面。在《宋江三十六赞》里,孙立本来就被排在燕青的后面,列第九,而杜千本就不在其中。综合各种因素,《水浒传》作者进行这样的取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说,进入《水浒传》,燕青被排在三十六天罡星中,首先有历史的原因。
贰
龚开的《宋江三十六赞》说“浪子燕青: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
“平康巷陌”,一般是指繁华城市中的灯红酒绿的地方。比如宋·柳永《乐章集·凤归云》词写道:“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未尝轻负,寸心双眼。况佳人尽天外行云,堂上飞燕……”又如宋·周邦彦《片玉词·蓦山溪》:“平康巷陌,往事如花雨。十载却归来,倦追寻、酒旗戏鼓。今宵幸有,人似月婵娟,霞袖举,杯深注,一曲黄金缕。”宋·曾纯甫《海野词·金人捧露盘》也写道:“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而且,这个词,还常常和秦楼楚馆相连。唐代孙棨的《北里志》说:“诸妓皆居平康里,举子、新及第进士、三司幕府,但未通朝籍,未直馆殿者,咸可就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也说:“长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京师侠少萃集于此。”在宋人的眼睛里,笔底下,“平康巷陌”更成了文人骚客、商贾浪子冶游耽妓地方的代名词。前面所举柳永、周邦彦词,便说明了这一点。
燕青既然称作“浪子”,应该是常常出没“平康巷陌”才对,但赞语却用反问句肯定,虽然他叫“浪子”,却并不常常出现在那样的地方;平康巷陌里的人,自然也包括那些秦楼楚馆中的佳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赞语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或者说,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可能性不外两个:一是说燕青并不常在秦楼楚馆中冶游,联系下面两句,是说他中意的“佳人”是太行山里叫“一丈青”的姑娘。若这样解释没错,那么当时就可能另有一个传说,那传说里面的燕青,是个常常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元杂剧《燕青博鱼》中那个出入赌场的燕青,似乎就有常常出没平康巷陌燕青的影子。另一是说,他本人虽然被称作“浪子”,却不是真正的出没于平康巷陌中的浪子,而是太行山中的英雄。分析起来,后一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无论在早期的文献中还是在《水浒传》里,这“一丈青”的绰号,都另有所属:在《宣和遗事》中,“一丈青”的绰号属张横;在《水浒传》中,“一丈青”的绰号属扈三娘。
从今存的《水浒传》来看,在塑造燕青这个形象时,作者似乎是选取了被《宋江三十六赞》否定的那个燕青的精神、气质。比如说,《水浒传》里的这个燕青“是北京土居人氏”,他满身的花绣,“吹的、弹的、唱的、舞的、拆白道字、顶针续麻,无有不能,无有不会”,从他后来在妓女李师师面前的从容应对来看,他也应该是个经常出没“平康巷陌”、秦楼楚馆的所谓“风月丛中第一名”的人物。但即使是这个燕青,与《宋江三十六赞》所否定的那个原生态燕青形象的距离,也应该是相当大的。先不说别的,前面说过,在《水浒传》里,这燕青只是卢俊义的一个家人,地位卑微;且无论在哪种水浒故事里面,卢俊义(李俊义)也都不是北京城里的财主,可以让燕青做他的家人。更何况在《水浒传》里,燕青的出场是在第六十一回,已经不能算是梁山的“开寨功臣”。单就这两点说,《水浒传》里的燕青,就绝不是无论哪一种传说里的原生态的燕青。至于其他的不同,我们下面还要讲到,这里暂且放过。
既然如此,假如《水浒传》的作者真不想把燕青放在三十六天罡星之中,而坚持严格按照等级观念来编排座位,他还是完全可以将燕青排在天罡星之外,而将孙立保留在这个行列里面。这就得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水浒传》里的燕青形象去寻找原因了。
在《水浒传》里,燕青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一个从外在的仪表到内在的精神都十分完美的理想人物。
先说他的外表仪容,《水浒传》里用了一支《沁园春》词来形容:唇若涂朱,睛如点漆,面似堆琼。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气,资禀聪明。仪表天然磊落,梁山上端的夸能。这个燕青仪容就是如此儒雅。这儒雅的仪容,在梁山众多的绿林豪杰里面,不是唯一,大约也是很少几人中的一人。不仅如此,这个燕青更是聪明过人、武艺高强。还是那曲《沁园春》说得好:伊州古调,唱出绕梁声。果然是艺苑专精,风月丛中第一名。听鼓板喧云,笙声嘹亮,畅叙幽情。棍棒参差,揎拳飞脚,四百军州到处惊。人都羡英雄领袖,浪子燕青。他的聪明过人、武艺高强,《水浒传》一有机会便极力宣扬。比如说,小说写他最早看出卖卦的吴用可能是“梁山泊歹人”“来煽惑主人”;当卢俊义从梁山上下来,他又看出了主人回家的凶险,劝他“再回梁山泊去,别做个商议”;李逵误以为宋江强枪民女,他却看出“定没这事”;李逵大闹忠义堂,拿自己的脑袋与宋江赌输赢,结果要输了脑袋,燕青又教李逵“负荆请罪”,让李逵过了这一关。是燕青打着开封的“乡谈”——开封土话,回答东京守城军人的盘问,又曾用浙江人的乡音,骗开了陈将士的庄门。这都是燕青“百伶百俐,道头知尾”聪明的表现。说到他的武艺,小说一是写他三支弩箭技艺的精湛、高明:“拿着一张川弩,只用三枝短箭,郊外落生,并不放空,箭到物落;晚间入城,少杀也有百十个虫蚁。若赛锦标社,那里利物,管取都是他的。”卢俊义被发配去沙门岛,解差董超、薛霸受了李固的银两,途中要将他杀死。就在薛霸的水火棍将要落下之时,一枝弩箭却穿心而过,解差倒地而死;这箭就是燕青射的。而后,他又一箭射死了董超。二是写他相扑天下第一。描写燕青与人相扑共有两处,一是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那擎天柱姓任,名原,身长一丈,“真乃有揭谛仪容,金刚貌相。坦开胸脯,显存孝打虎之威;侧坐胡床,有霸王拔山之势。”曾经“口出大言,说道:‘相扑世间无对手,争交天下我为魁。’闻他两年曾在庙上争交,不曾有对手”,却被燕青“抢将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裆,用肩胛顶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将起来,头重脚轻,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献台边,叫一声:‘下去!’把任原头在下,脚在上,直撺下献台来”。一在第八十回“张顺凿漏海鳅船宋江三败高太尉”,小说写高太尉喝得半醉,夸口说:“自小学得一身相扑,天下无对”,那燕青“正要灭高俅的嘴”,于是“两个在剪绒毯上,吐个门户。高俅抢将入来,燕青手到,把高俅扭捽得定,只一交才颠翻在地褥上,做一块,半晌挣不起”。我认为,这些描写都使得原生态的燕青向着理想的人物形象方面发展。从这种发展中,我们固然可以看出,他的身上着上了文人的理想色彩;但小说故事更多地体现出来的还是市民文学的审美情趣,比如,前面举到的对燕青多种才能的赞扬,对他满身花绣的描写等等。
原生态的燕青改变最大的地方,是《水浒传》的作者赋予了他儒家人物最关键的一种品格——忠,同时赋予了他儒家认为的人生最高境界——功成身退。
在《水浒传》英雄中,有“忠”这种思想的不在少数,但在原生态人物形象的身上,硬附上这种思想品格且最为明显的,却只有两个人:燕青之外,还有个宋江。我认为,从原生态的宋江到《水浒传》里的宋江,性格变化最大的也就在这一点上。《水浒传》作者之所以让宋江从原来的杀阎婆惜后主动上梁山,变为先是辗转亡命,发配后被晁盖邀上山依然不肯入伙,直到梁山英雄将他从江州的法场上救出,这才上了梁山;上梁山后,就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并且积极筹划着接受招安的大计,将原来的“无可奈何,只得出榜招諭宋江等”,改为他走李师师的后门,主动投向宋徽宗的怀抱;甚至不惜将原生态宋江的“勇悍狂侠”的性格磨平,写他总是“逢人便拜,见人便哭”,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说着“小吏小吏,罪人罪人”之类的话,都是为了赋予并强化宋江“忠义”的品格。
燕青的忠,作者是通过如下一些故事来展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