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次贷危机的升级,华尔街狼烟一片。当下各方势力混战,酷似中国秦朝末年,群雄虎视眈眈,逐鹿中原,瓜分华尔街、欧美和世界金融市场。金融风暴中,华尔街版图被改写,全球银行业尤其是高利润投行业的座次将被重新排定。
在美国,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在190天内先后消失:全美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濒临崩溃,由政府调停,被摩根大通收购;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被瓜分;第三大投行美林集团被美国银行收购;剩下的两家最大的独立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变身银行控股公司,独立投行模式终结。此外华尔街格局发生变动,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全美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美国银行收购了美林集团;富国银行(Wells Fargo)从花旗手中抢得美联银行(Wachovia);PNC银行10月份获得政府7000亿救市计划中的77亿,挪出56亿收购了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Corp.)。
在英国,巴克莱银行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火速收购了雷曼在美国的投行和资本市场业务,奠定了其在美国金融市场的地位以及全球投行中前10名的地位。英国劳埃德TSB银行(Lloyds TSB)以222亿美元收购了该国房贷龙头哈利法克斯银行(HBOS),两家银行合并后将占有英国房贷市场28%的份额,虽然短期内由于英国房市的低迷而受损,但垄断地位将带来长远利益,并为今后海外扩张打下基础。英国政府表示,为了促成这一并购案例,将修改反垄断规定。
在欧洲大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政府将接管富通集团(Fortis),分别向富通集团在三国的银行分支机构注资约46亿欧元、40亿欧元和26亿欧元,共112亿欧元(约163亿美元),三国政府将分别持有富通银行在三国分支机构49%的股份。西班牙国家银行以6.12亿英镑(约11亿美元)收购英国抵押贷款银行布拉德福德—宾利(Bradford & Bingley)的零售存款业务和分支机构,加上此前的两项收购,进一步扩大了其在英国零售存款业务。10月份该行在美国又收购了全美继华盛顿互惠银行之后最大储蓄银行主权银行(Sovereign Bancorp)。
在亚洲,日本和韩国进入世界投行领域的野心昭然若揭。野村证券收购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在亚洲、欧洲的业务;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投资摩根士丹利90亿美元,获得21%股份。韩国开发银行与雷曼兄弟公司收购谈判的决裂直接导致了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引爆了9月后半月的全球金融风暴。
华尔街正在遭到分食。那么这次金融风暴尘埃落定、华尔街版图改写后,谁将是银行业,尤其是高额利润的投行业的领军者?《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华尔街资深华人从业者仲宇,他现任华尔街某知名金融机构CDS交易部门高级分析师。
投行的业务与竞争
记者:当前华尔街投行领域主要有两类机构,一类是独立投行,这类模式已经终结;另一类是商业银行,但运营投行业务。能否介绍一下这两个模式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
仲宇:除了交易部门外,独立投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各类证券,在合并、兼并中充当收购双方其一的财务顾问。商业银行则有庞大的储蓄业务,这些储蓄可以用做该行的短期救急资金。有些商业银行旗下又有投行部门,花旗、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集团的投行部门都很强,它们曾先后收购了一些独立投行。现在美国银行收购了美林集团,美林的投行业务将成为美国银行的投行部门。
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后,美国在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明文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承销等投行业务。该法案的一个结果是J·P·摩根被迫一分为三,一个是商业银行J·P·摩根,另一个是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在伦敦的投资银行部分为摩根格仑费尔(Morgan Grenfell)。
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解除,投行业务地盘上有两个阵营,一个是独立投行,另一是商业银行。前者以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集团、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DLJ为代表,后者以花旗、摩根大通前身J·P·摩根、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美国银行为代表。
商业银行有庞大的储蓄,可以向企业客户发放贷款,更容易游说企业客户将以前纯粹的投行业务,如并购业务交给商业银行打理,让商业银行成为他们的金融顾问。比如高盛从1956年成为福特汽车公司上市的原始股承销商,以后的30年中是福特汽车唯一的投行,管理层成员所开的私家车全部是福特牌,高盛为福特汽车的多宗收购和子公司出让业务担任财务顾问。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福特作为J·P·摩根最大的贷款客户之一,开始将并购业务逐渐转给J·P·摩根,说明企业客户在选择并购业务的金融顾问时不得不考虑贷款银行的利益。此外,债券承销领域,北美地区的前两名是花旗和摩根大通,欧洲地区是德意志银行,全是商业银行。
在21世纪初,将投行的四大业务——大型贷款、债券承销、股票承销、合并兼并放在一起分析会发现,银行对企业发放大宗贷款已经越来越使得企业客户在选择并购业务中的金融顾问、证券承销商时偏向贷款银行,而抛弃独立投行。如果当时将这一逻辑对商业银行和独立银行分别陈述,也许可以促成商行与投行的合并风潮。这样或许会意外地拯救这些投行,使它们不至于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依次遭到重创乃至毁灭。
对于摩根士丹利、美林集团等独立投行而言,与商行合并的吸引力在于,凭借对方商行的贷款业务,充分利用自家的承销、并购顾问专长,留住进而赢得企业客户的投行业务。如果它们当时认同这一观点,为了逐利,将会采取措施与某个商业银行合并,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将会仿效,独立投行中或许仅剩下高盛一家,这时高盛会觉得在并购业务中受到威胁,也会与某个商业银行谈判。
这一逻辑对于每年发放大量企业贷款、投行业务不强但又有雄心进军投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如美国银行、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银行、荷兰银行以及几家日本银行的吸引力在于,它们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企业贷款业务,收购投行还会带来更多的投行业务。这对商业银行和独立投行均是一个双赢的计划。
当时确实有几起并购案例符合这一逻辑。2000年商业银行瑞士信贷旗下已有投行第一波士顿,但是仍然收购了并购业与垃圾债券承销商DLJ,成为垃圾承销商的冠军,并购业务也大为上升。1997年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被旅行者集团收购,进入花旗集团的旗下,使得花旗在前几年的投行业务中超过高盛,成为全球第一。
商业银行收购独立投行的首例是美国的商业银行银行家信托(Bankers Trust)在1997年收购美国最古老的投资银行阿历克斯·布朗公司(Alex Brown),1998年又被德意志银行收购;2000年大通银行与已经有了相当投行业务的商行J·P·摩根合并成为摩根大通;瑞士信贷集团收购美国投行第一波士顿成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又在2000年收购了投行DLJ;瑞士银行收购华宝、迪伦里德(Dillon Read),成为瑞银华宝,又收购了券商普惠公司(Paine Webber);2008年美国银行收购美林集团则是一个新案例。
2008年次贷风暴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公司正是由于没有储蓄业务,无法得到短期融资而崩溃,美林与美国银行合并,高盛、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均是由于短期资金问题,没有商业银行作为坚强的后盾。反观证券化创新的缔造者、10年前进入花旗旗下的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它在次贷危机中酿下大错,导致花旗的次贷资产减计达到680亿美元,仅次于美联银行,居于全球第二。如果所罗门兄弟公司当年没有被商业银行收购,这次金融危机中的结局或许和雷曼兄弟公司的结局一样——破产,或者和贝尔斯登的结局一样——被政府强迫与一家商业银行合并;或者和美林集团一样——匆忙自己找到买家,或者和摩根士丹式一样——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按照花旗这次次贷风暴中的资产减计情况,以及所罗门兄弟公司当年的运营模式,前两种可能性更高。
但是当时的市场风向开始转变,资产打包的“证券化”业务、资产抵押债券的承销在投行中走俏。这些独立投行的重心转到“证券化”,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窝蜂承销资产抵押债券,尤其是次贷资产抵押债券。它们没有与商业银行合并,却收购了次贷贷款机构,雷曼兄弟公司收购了发放Alt-A房贷的Aurora贷款公司和BNC房贷公司(BNC Mortgage),美林在2006年收购了第一富兰克林公司(First Franklin),摩根士丹利在2006年底收购了Saxon资本公司(Saxon Capital),贝尔斯登在2007年初收购了ECC资本公司(ECC Capital)的次贷部门。从上门游说、外出打猎变成了自产自销,自己发放次贷贷款,自己“证券化”将这些次贷资产打包上市,卖不出的自己吞下,终于在次贷风暴中遭受重创。
到了2008年夏天,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入,这些投行梦做醒了,开始火烧火燎地满世界寻找商业银行要求合并,不是为了逐利,而是为了生存。它们求爷爷告奶奶,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只要搭上你这条船。此时贝尔斯登投入了商业银行摩根大通的怀抱;美林抢在雷曼兄弟公司之前找到了美国银行,大功告成;雷曼兄弟公司找到日本瑞穗银行,找到中信集团,找到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找到巴菲特,找到韩国开发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美国银行,最后找到财政部,却被一家家抛弃,最终宣布破产;摩根士丹利找到了中国国投、日本三菱UFJ集团、花旗,甚至找到自身难保、一个月后被政府接管的美联银行;高盛找到了巴菲特,并被曝试图与花旗集团合并。
记者:整体来看,这次美国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会给华尔街版图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尤其是高比例利润的投资银行业?
仲宇:从全球来看,往年全球投行的领头羊基本上是美国的大行,包括独立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拥有投行部门的商业银行摩根大通、花旗、美国银行,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在倒闭前也排在全球前10名之内。
美国之外的大型投资银行有三家与这些美国大行相抗衡:来自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和来自瑞士的瑞士银行、瑞士信贷。
以前全球投行业的几大主要业务——并购(M&A)、股票承销以及企业债券承销、资产抵押债券承销的前10名基本上是在这些大投行之间换来换去。但是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美林在前5名的地位基本不变,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瑞士信贷紧随其后,接下来是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美国银行。但是现在危机冲击了这些机构的排序。至今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巩固了投行业务。美国银行收购了美林,由10名左右成为前3名;在2008年前3个季度中,美国银行与美林两家的投行业务佣金收入总和超过摩根大通,成为全球第一。巴克莱银行收购了雷曼兄弟公司的美国业务,也跳入了前10名。
投行业务新版图中的前五名仍将是美国的机构:高盛、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摩根士丹利,而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紧跟其后。瑞士银行在不断地裁减投行业务。华尔街原来的五家独立投行中的后两位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与前三位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有很大的区别。两家倒闭的投行主要是债券交易公司,在投行业的三大佣金业务中远远不如前三位。
日本的野村证券收购了雷曼兄弟公司在亚洲和部分欧洲的业务,也有可能会进入前10名,在缺席多年之后重新上榜。其他有资格进入前10名的或许是英国的汇丰银行或者瑞士银行。
除了投行业务,华尔街的版图格局变化还表现在一个方面,就是各大银行现在对商业储蓄银行突然来了兴趣,因为商业储蓄银行中大量的储蓄可以为其他业务提供充足的资金,尤其是短期救急资金。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公司便是在市场盛传它们的短期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遭受挤兑而相继倒闭的。摩根大通对华盛顿互惠银行的收购,花旗银行试图收购美联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转向银行控股公司,以及盛传的高盛要收购一家储蓄银行,都是这个方向上的格局性变动。2007年年底则有加拿大道明银行收购美国商业银行的案例。
2008年投行业的洗牌是近10年中最大的一次。由于投行业务巨大的盈利效应,金融机构,尤其是投行业的整编从没有停过。现在的摩根大通在200年的历史中先后收购过300多家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