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这首词所描述的内容。大家请注意“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这一句,写的很有情调,把女人的娇羞与妒忌写得惟妙惟肖。李清照说她在春日里,买来了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这朵梅花应该是刚摘下不久。因为,花朵上还有残留着晨露,真是美煞人也。大概是因为这朵梅花太美了,以至于李清照不得不将笔锋一转,在娇羞中有了嫉妒之心。于是,李清照担心,要是这样美丽的鲜花被自己的夫君看到,会不会说我的容颜比不上这朵花呢?你看,这李清照的心思还真的挺让人寻味的。其实,新婚不久的李清照,以她这般年龄,正是花容月貌,楚楚动人知识呢?怎么会嫉妒起这多梅花呢?如果是因为嫉妒这多梅花,大都可以不去买,这不就结了。可是,李清照终究是买了,那么,她用意何在呢?别急,紧接着她给出了答案。既然这多梅花如此美丽动人,那我倒要看看,我把它插到我如云的鬓发中,让我的夫君看一看,到底是人美,还是花更美?这还用说,如果你作为一个丈夫,当妻子问你这样的问题时,最好的回答一定是,花也美,人也美。李清照将新婚后的那种娇嗔之态,以及婚姻生活中所洋溢出的幸福感写得是太绝了。甚至,我们都可以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种画面,李清照定是娇羞的缠着自己的夫君,问他到底美不美,有多美。
当然,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的幸福生活绝非只有这些。前面我们提到过,赵明诚为太学生。也就是说,他不可能天天呆在家里陪着李清照,他有自己的学业要完成。按照当时的规定,太学生只有在每个月的1号和15号才可以请假回家。因此,她们的幸福生活绝对不只是那种卿卿我我,一定还有其他的幸福源泉。
对于李清照和赵明诚而言,两人身上有着共同的身份特质,这就是对高雅文艺生活的追求。李清照擅长诗词等文章的写作,赵明诚又是金石碑刻收藏与鉴赏的高手。因此,夫妻二人有着共鸣之处。于是,那种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便成为李清照最幸福的事了。这一点,我们从她创作的很多诗词都可以看到。
根据《金石录》后序中的记述,李清照和赵明诚在每月的1号和15号她们都要去当铺当掉自己的财物,然后换取一些钱,最后去大相国寺淘宝。你看,夫妻二人,用典当财物换取来得钱,然后有一同去大相国寺淘一些宝贝。这样的生活是很有意思的,至少说也不至于不枯燥,不会觉得无聊。由于夫妻二人如此热衷于淘宝,因此,有人就曾拿着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画的《牡丹图》找到他们,出价20万。20万不是一笔小数目,他们当然没有这么多。但又如此的舍不得。怎么办呢?夫妻俩就将这幅画放在家中欣赏了两个晚上,最后才不舍得将画归还物主。对此,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有记载,“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来,李清照在回忆当年的幸福生活时说,“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在这段记述里,李清照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词汇,即“葛天氏之民”。什么是葛天氏之民呢?葛天氏乃上古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在他的带领下,部落的居民纯朴自在,悠闲自得,幸福得很。李清照把她与丈夫赵明诚之间的生活比作“葛天氏之民”,其意是说,他们那种共同的身份特质,以及对高雅文艺生活的追求,才是他们幸福的源泉。说到这里,使我不禁想起唐伯虎的一首诗,“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若将花酒比车马……无花无酒锄作田”。(《唐寅·桃花庵歌》)
看来,李清照婚后的生活真的很幸福,让人羡慕。可是,正当他们沉浸在与世无争,悠闲自乐的甜蜜生活的时候,一件突如其来的大事让幸福的生活起了波澜。那么,到底是什么事呢?
根据《宋史·蔡京传》的记载,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徽宗有意修熙、丰政事,起居舍人邓洵武党京,撰《爱莫助之图》以献,徽宗遂决意用京。忠彦罢,拜尚书左丞,俄代曾布为右仆射”。(《宋史·蔡京传》)这段记载说明了什么呢?由于宋徽宗受到蔡京的影响,决定再次推行王安石变法,为了表现出诚意和决心,宋徽宗任命蔡京为宰相。而赵挺之是蔡京的鉴定支持者与追随者,蔡京一上台,那赵挺之也就跟着青云直上,成为副宰相。由于赵挺之深谙政治之道,因此,后来他又被提升为宰相。这么一来,赵家可谓是位高权重。然而,以蔡京为首的新党上台后,就开始着手打击宋哲宗元祐年间的那帮旧党人物。于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自然就受到牵连。据说,李格非在《元祐奸党碑》名单上排的还挺靠前。现在,问题出来了,面对父亲遭受的如此厄运,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会怎么做呢?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那自然要想办法解决。为此,李清照给公公赵挺之写了一首诗。但这首诗的具体内容根据现有的史料,无法得知。然而,根据张琰在给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写的序文里的记载,我们可以找到蛛丝马迹,“女适赵相挺之子,亦能诗。上赵相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如果我们再联系到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里提到的“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李清照确实写过诗请求赵挺之解救李格非。
2.赵挺之没有答应李清照的请求。
至于赵挺之为什么没有解救李格非,这个倒不难理。首先,如果在这个时候解救李格非,无疑是“顶风作案”,这将与自己原先的政治立场不相符合。其次,解救李格非,不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使自己的仕途受到影响。因此,基于这两点,赵挺之自然不会作这样的“赔本买卖”。
那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此时有何表现呢?赵明诚这个人跟他父亲有所不同,至少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他与父亲有分歧。比如,在当时严厉打击旧党的背景下,赵明诚依然收藏苏轼等人的作品。《宋史·徽宗本纪》载,“诏毁刊行《唐鉴》并三苏、秦、黄等文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赵明诚的做法至少在情感上能让李清照好过一些,赵明诚不是那种“入流”之人。从另一角度说,李清照会觉得自己当初没有选错人,赵明诚值得自己去托付一生。
然而,世事总是瞬息万变。当旧党人物被一一驱逐贬谪后,赵挺之与蔡京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最后,赵挺之在与蔡京的斗争中落败,没过多久,便病死了。赵挺之一死,赵家的灾难更是接踵而至。首先,赵挺之被说成是元祐党人之一。其次,赵明诚的几个兄弟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打入监狱。后来,经过一番努力,总算还以清白。不过,却遭到了官职的罢免,只能回山东青州老家。从此,这一住就是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过着平静又幸福的生活,尽管遭受收到政治的打击,尽管他们在经济上并不宽裕,然而,他们凭借着“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的良好心态,在相濡以沫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赵明诚在青州的十年,完成了他的金石学著作《金石录》。《金石录》是继欧阳修的《集古录》后,很有影响力的金石学专注。赵明诚也因此成为宋代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与研究家之一。当然,《金石录》的完成李清照也功不可没,而且,正是因为夫妻二人在这方面有着共同的特质,使得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赵明诚也对她更为爱护与感激。根据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的记载,在宋徽宗政和四年,即公元1114年的时候,赵明诚曾在李清照的画像上题词,上书“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况周颐·蕙风词话》)意思是说,李清照以她清丽的容貌,端庄的品行,淡泊名利的人格陪伴我度过“乡间生活”的每一天。其言语之中无不透露出对李清照的赞誉与感激之情。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这人的运程也是如此。在蔡京等人陆续离开朝政后,赵明诚的仕途有了转机。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可是,我们却发现李清照在赵明诚重返仕途后,过的却并不开心。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赵明诚变心了?
我们来看这样一首词,“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首词写得挺长的。但从表面的内容来看,无非是李清照在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其实,在这一时期,也就是赵明诚因做官而与李清照分离的这期间,李清照写了很多因相思而愁的词。比如,我们熟悉的《一剪梅》,其中有这样两句很能说明这一点,“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又如,《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再如,《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现在,我们来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这句话给我们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李清照似乎都不塌愿意梳妆打扮自己了,宁愿让自己变得丑陋憔悴。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好理解,丈夫赵明诚不在家,就算打扮得再美,又能给谁看。换句话说,赵明诚已经很久没回家了,只有李清照独自一人深居家中。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可能是赵明诚公务太忙,抽不开身回家。但是,如果我们再往下读,并进行前后的联系思索,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多少事、欲说还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多少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注意这句话背后隐藏的信息。如果说只是因为相思,害怕“离怀别苦”,那至少可以一声叹息,或者说自言自语的对白一番。可是,李清照并没有这样做,反而给人一种似乎有难言的苦衷压在她心里,不能够说出来,或者说直接挑明。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得到李清照一定是再内心经过痛苦的针扎,否则,她怎会说“休休”——罢了!罢了!算了!算了!就算我唱一千万遍的《阳关曲》,依然不能留住他不要远行。可见,李清照对与赵明诚重返仕途,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担忧。那么,这种担忧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这样两个关键的词汇,“武陵人远”与“烟锁秦楼”。“武陵人远”出自刘义庆《幽明录》中的一个传说。大意是说,在汉朝的时候,有两个采药人,分别为刘晨、阮肇。有一天,刘晨和阮肇在天台山采药的时候迷路了,正在无措施,遇到两个美丽动人的仙女。两人顿时惊呆了,为眼前的仙女所倾倒,简直是“乐不思蜀”了。于是,他们就跟仙女一起生活了大半年,过着那神仙般的生活。等他们想起回家后,才发现人间已过了六世。而“烟锁秦楼”则出自《列仙传拾遗》。大意是说,有个叫萧史的人善于吹箫,而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也擅长吹箫。因此,秦穆公便把女儿许配给了萧史。后来,萧史教弄玉作凤凰之鸣,把凤凰给召来了。最后,夫妻二人乘风而去,大概是成仙了。
现在,问题出来了,李清照为什么要引用“武陵人远”与“烟锁秦楼”这两个典故呢?通过对“武陵人远”与“烟锁秦楼”典故的讲述,我们不难发现,“武陵人远”中的刘晨、阮肇因为外出而有了艳遇,用现在的话来说,情感“出轨了”。而“烟锁秦楼”中的萧史和弄玉那可是双宿双飞,成就了人间一段佳话。可李清照呢?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难道她不担心自己的丈夫有外遇?她不担心自己的丈夫远在外地会“迷途”?烟锁秦楼”中的萧史和弄玉他们可以朝夕相伴,可自己却不能呆在丈夫身边。这一切一切的“多少事、欲说还休”不正是李清照心中的难言之隐吗?所以,李清照最后又说,“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看来,李清照真的是觉察到了什么?否则,她怎会如此愁苦?如此“欲说还休”?
那么,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他们的婚姻有了危机吗?
3
这似乎是一个难解的迷?因为,在大众的眼里,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多么幸福的一对。而我们似乎也很难找到赵明诚对不住李清照的材料。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的历史材料中去探寻蛛丝马迹,并根据合理的推断与论述,或许能解开这个谜团。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时间段,即宋徽宗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期间——公元1119年到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41岁的赵明诚接到朝廷的任命,去山东的莱州做知州,大概是因为之前李清照抱怨过他,这一次,赵明诚把李清照带在了自己身边。现在,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分析,从宣和元年开始算起,到赵明成把李清照接到莱州,夫妻二人应该分居了两年。按理说,夫妻团聚后,那夫妻生活应该很是热烈。可是,我们却发现李清照写了一首很耐人寻味的诗《感怀》,“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生平何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虚室生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李清照·感怀》)
在分析这首诗之前,我们先看李清照在为《感怀》一诗写的一段小序,“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大意是说,李清照到了莱州后,心里倍感孤独,只能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因为,莱州不像青州,青州至少有满屋的书籍与字画陪伴。此时此刻,夫君赵明诚也不在身边,无所事事的我只能翻一番茶几上放着的一本《礼韵》。(即《礼部韵略》,为考试所用,相当于现在的考试教材)当我随意翻到一处时,我就以当下看到的‘子’字为韵,写下了《感怀》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