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十六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前秦国王苻坚分封王族为公爵,让这些人自己聘用属下官员,结果这些公爵拿到人事权后,招聘的各级属下公务员,竟一概是国内有名的大富豪、大商人。这下苻坚火了:国家干部那是何等的地位,你们这些家伙愣把公爵府都给改了总商会,成何体统?
其实这苻坚骂得一点道理也没有,十六国时大多数国家都不给干部发工资,公爵也不例外,连块像样的封地都没有。他们招聘富商当部下,说白了就是拿干部编制换银子,卑鄙是卑鄙了点儿,可病根儿在苻坚这个当皇帝的身上啊:您不给大臣们吃饱穿暖,他们走歪门邪道,能全怨他们吗?
问题是,贪污终究是犯罪行为,是要严惩要杀头的。北魏世祖拓跋焘同样不发干部工资,可对干部廉政建设抓得那叫一个严格,县级以下干部贪污一匹布以上就得判处死刑。有个得宠的大臣翟黑子官拜公爵,出差过程中收了一千匹布的贿赂,被查出后又不肯坦白,结果立即被处死。您也许会问,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世上哪有这样的事儿,凭啥不让我捞外快?可人家是皇上,就立这么个规矩,这官儿您做还是不做?
倘您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又吃得苦、耐得煎熬、当得起“克己复
礼”这四个字,那不妨去当这个官儿。有个北魏大臣叫高允的,做到内阁秘书长(中书令)这样的大官,部级干部当了二十多年,愣没领过一分钱工资,最后穷得连肉都吃不上,住在破草房里吃咸菜凑合。可人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早节一直保持到晚节,虽然没过上小康生活,但人家青史留名、永垂不朽啊。再说了,皇帝为了树立他这廉政楷模,三番两次跑他家慰问,今儿送几百匹绸子,明儿送几百斤粮食,发财当然没戏,可吃饭那还是管饱的。您若觉得划算,大可把高允当做您的楷模。
不过这没工资的清官可不好做。西魏时候大丞相宇文泰召集百官开廉政表彰会,让自认为清廉且问心无愧的大臣站到廉政模范裴侠身边,结果连一个都没有。满朝大臣,清官就一位,这比例着实惨了点儿,这也没辙,没工资的日子太苦了。前面说的那个苻坚,手下大臣穷得叮当响,有一次苻坚设宴请客,好多大臣特意穿了皮衣赴宴,把肉藏在皮袖子里,带回家给老婆孩子解馋,您说难不难。
倘若您是个练武的,本领高强,能征惯战,那么甭管工资不工资,只管去当官,绝不会饿死。其实这些小气皇帝倒不是真不发工资,而是搞无底薪高提成的激励机制,鼓励您攻城略地杀人放火。只要您打仗得胜,捞到的金银细软、牛羊女人,都可以跟皇帝来个大比例分成,一辈子干上三五票,只消保得性命,那还有个不富的?刚刚说苻坚的大臣穷得吃不上肉,那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国倒霉的时候,早上几年,他们东征西讨、所向无敌的当儿,那些将军可都富得流油呢!
再若不然,您就得看看自己的家产了。北魏时候有个大臣崔浩,当官儿当得舒坦滋润,不发工资一样敬业,那是因为人家是北方第一大富豪世家的嫡系继承人,不靠那点儿死工资吃饭,当大臣那就是为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感--要不那年头都喜欢找世家大族子弟做官呢!您要是阔得只剩下钱,这路官不妨做几天玩玩。不过这崔浩后来是以贪污受贿的罪名给灭了门的,虽然后世有些史学家认为这是冤案,但至少证明了一点:贪欲无止境,清官不保险。
倘您既不能打,又没有钱,还耐不得艰辛,那我劝您还是另谋个更有前途的职务吧,这号官儿不当也罢,否则您一旦受聘,几个月只出不进,保不齐就得动上贪污受贿的邪念。北齐有个奉命写史书的文臣叫魏收的,穷到没法子憋出个招儿:找那些有钱的官宦子弟,暗示他们若给点儿好处费,就把他们的先人写成忠臣良将、民族英雄,否则就都往瘪三、龙套那路子凑合。虽说他也蒙了点儿银钱,可这名儿就臭大发了,从当年一直臭到今天也没个消停。人家魏收不过是用笔杆子揩油,尚且如此丢人现眼,比这更贪的,下场会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