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讲得好,功莫大于勤王,那些当武将的,平时在行政体系里吃够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苦,受够了文官们的白眼、倾轧,好不容易盼到这么个出风头露脸的机会,一定喜得摩拳擦掌。可不是嘛,只消打败敌人,救下皇上,那功劳可是板上钉钉,没人抹杀得了,日后荣华富贵,可就靠这一锤子买卖了。
且慢,王可不是那么好勤的,而且,您倘想勤王,最大的敌人可不是敌军,而是“自己人”--皇帝身边的宠臣乃至皇帝本人。
首先人家会查您的政治出身。如果您以前有过政治污点,对不起,关键时刻,您可靠不住,万一您打着勤王的幌子,干点儿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皇上岂不是更危险了?南朝梁元帝萧绎被西魏包围,眼看敌军就要进他皇宫了,有个勇将叫谢答仁的,说自己手下还有几千精兵,可以保护皇上突围。萧绎本来都动心了,甚至把女儿都承许给了谢答仁,可他手下的宠臣王褒一听就急了,立马给递了个外调材料上去:这谢答仁以前加入过侯景为首的反叛武装,是个政治立场可疑的人物啊,您怎么能听他的?还是投降来得保险啊!结果把谢答仁气得当场吐血,只好一个人带兵逃命去了。而这个萧绎投降后没几天,就被西魏兵处死了。
如果您政治上根红苗正,甚至跟皇帝沾亲带故,那就没问题了吧?嘿,也许更糟。北齐末年,北周大举进攻,北齐连吃败仗,首都邺城被围。太上皇高纬的亲弟弟广宁王高孝珩素来骁勇善战,请求带兵反击,连打几个报告,都让太上皇宠臣高阿那肱给搅和黄了。那高阿那肱一句话就把个糊里糊涂的高纬给唬得一愣一愣的:那高孝珩可也姓高,而且人家又能打仗,又会画画儿,画得老鹰跟活的一样,比您父子俩得人心多了,一旦立下大功,这皇帝该谁当还说不准呢!高孝珩一再请战,越请越没戏,最后干脆给扔去沧州当市长(刺史)去了。结果他走还不到半个月,邺城就落到了北周军手里。
皇帝本来就是种最多疑的动物,而且混到要勤王的地步,这皇位可就是朝不保夕的状态了。俗话说得好,只有将要失去,才会感到格外珍贵,这会儿他正抱着皇冠恋恋不舍呢,只消有人吹风,说那勤王的主儿动机可疑,别有用心,您用这样的主儿是前门驱虎,后门迎狼,他十有八九会听得进去,然后宁可自我毁灭,也不给您当曹操的机会。
您或者要问,那些宠臣吃多了撑的吗?您勤王又不只救皇上一个,打退敌兵他们不也得救了?为什么非捣乱不可?您这就不明白了吧,三国那位鲁肃鲁子敬说得好,除了孙权江东所有文武都能投降,因为这些人投降,政治待遇都不会太差,混得好没两年弄不好官比现在还大,混得不好也不至于送命,可像孙权这样的投降,怎么也是个吃瘪受屈的命。鲁肃说这话当口,孙权还没当皇帝呢,要是真当了皇帝,投降的待遇可就更不怎么样了,那个萧绎不就给弄死了吗?可劝他投降的那位王褒却没死啊!这位仁兄给敌军大将于谨写交代材料,落款居然是“柱国(于谨官职)家奴王褒”,后来果然吟诗作文,日子过得稳稳当当。人家心里明镜似的--反正是当奴才的命,伺候谁还不都是一样?你谢答仁想立功,想出风头,想爬到老子头上,没门!
也许您要说了,咱不管这些,您不是不让我出兵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先出兵勤王再说,横竖立了功,救了驾,总没事儿了吧?未必。唐朝德宗时候,朱泚在首都长安发动兵变,把皇帝逼到奉天(陕西乾县),大将李怀光带兵日夜兼程赶来救驾,史书上说得明白,他再晚到三天奉天城就失守了。就这么大功劳,他愣连皇帝面都没见着,最后硬给逼得造反。原来皇帝身边宠臣卢杞唯恐李怀光倚仗功劳,逼迫皇帝处分他以平民愤,干脆让他们爷儿俩来个不碰面。在这些宠臣看来,宁可死在敌人手里,也不愿死在这些被他们看做“家奴”的大老粗手里;在皇帝看来,这些手握兵权的大将也是要多靠不住,有多靠不住,立的功劳越大、威信越高,那就越得防着点儿。您想啊,这两种心思一碰,您可不立功越大越麻烦?东晋大将苏峻勤王有功,最终却在猜疑中被逼得同样走上造反之路,临起兵前长叹,宁可山头望廷尉(大牢),决不廷尉望山头,可谓一语道破。
您也许又得说了,这不是皇帝昏才会这样吗,倘若皇帝不昏,咱勤王可不就好心有好报了?您是傻啊还是怎么着?皇帝不昏?不昏的皇帝能混到让您有机会勤王救驾的地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