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主辱臣死,作为皇帝陪臣的文臣武将,当皇帝翻车时,多半也只能跟买股票跟错庄一样自认晦气,乖乖地跟着上断头台,等待着名留青史永垂不朽,或灰飞烟灭默默无闻的身后命运,而其一生的奋斗也就此完结。似乎这样的命运是注定的,无法挽回的。
不见得,有时候,忍一忍,不去死,说不定命运更好也未可知。问题是“投降”这两个字,往往跟“失节”、“怕死”等不良词汇密切关联,弄不好荣华富贵不可得,反倒跟洪承畴般让新主子写进什么《贰臣传》,那可就亏大了。因此皇帝公关学里特别记载了一招“死中求活”的绝技,您既不必死,也不必扭扭捏捏地投降。
这招儿的祖师爷是大名鼎鼎的管仲。这管仲当年保的是公子纠,还射了王位竞争死敌公子小白一箭。后来小白当了齐桓公,公子纠却倒霉催的给逼抹了脖子。公子纠这么一死,他那些亲信大臣投河的投河,上吊的上吊,抢在齐桓公发逮捕令前纷纷陪公子纠去了。唯独管仲不,乖乖地上囚车,进大狱,理由还堂皇得不得了--大家都死了,谁替公子纠鸣冤呢?结果人人都知道,公子纠冤不冤没人搞清楚,反正天下人都知道,管仲倒成了齐桓公最重用的大臣。
任何一个帝王只要脑筋不是太不好使,都懂得人才的重要性,能用的敌国人才,只要您自己不找死,他是绝对不舍得杀的,但就这么降了,您不好意思,皇帝打完了天下,回过头来恐怕还会看扁您这个贰臣。于是乎您就该明白,拿架子做眼的时候到了,您得做足忠臣良将的派头,告诉天下人您不想降,不怕死,还得留个恰到好处的下坡,以便自己在生死关头就坡下驴,别真的成了永垂不朽的壮烈之士。管仲这点就做得很好,他既没当场就死,也没当场就降,而是把皮球踢给齐桓公--您看着办吧。管仲当然不傻了:有那个老同学鲍叔牙在,他死得了吗?
有些聪明的皇帝也会故意给想投降的敌国大臣一个台阶。比如东魏实际上的大当家高澄,他想收降西魏的大将军王思政,又知道这老兄最爱面子,肯定不愿意背着叛徒的名声投降过来。就在包围了王思政的颍川城后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宣布只要王思政有个三长两短,颍川城里所有官兵一律处死。于是王大将军就以“爱惜部下生命”的堂皇名义投降过来,并得到隆重接待。其实俗话说得好啊,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王思政当这个大将军,部下不知为他死了多少,哪儿在乎得过来?这不过是一个心照不宣的台阶罢了。
这一招“死中求活”的关键,是“你情我愿”,也就是扮演管仲、王思政的不想死,扮演齐桓公、高澄的也有心让活,双方心照不宣,就差那么个台阶。别小看这台阶啊,这可是君臣“双赢”的节点:当皇帝的不但得到人才,而且是忠义两全的人才,不但有实惠,脸上也有光彩;当大臣的不但能活命、能跳槽、能升官,而且又不用被骂做叛徒懦夫,同样是名利两全。您想啊,这样的美事谁不乐意?
这招儿好使与否的关键在台阶,台阶的关键则在这人才的斤两上。您在决定死不死之前可想好了:
首先,您这人才是不是能“保质”的那种。如果您是技术官员,或者职业军人,靠谋略、技巧、武力、手艺、学问什么的吃饭,那没关系,只管活,这些特长转会一样好使;倘您的长处是忠心不二,那您还是永垂不朽吧,因为这玩意儿好虽好,却是一转会就打折的--二手忠臣,好说不好听啊;若您的高升是因为裙带关系,或者皇亲国戚什么的,估计您想活都难,哪个皇帝也不会放心让别家皇帝的兄弟领兵打仗,除非他疯了。当过北齐皇弟、皇叔甚至代理皇帝的高延宗被俘之后受到优待,甚至北周皇帝亲自慰问、送医送药,他却自称“死人”,甚至几次自杀未遂,果然回到北周首都洛阳后不久他就遇害。道理明摆着,您都当过皇帝了,能甘心情愿回头当个中层干部吗?
其次,那皇帝不能太笨,不能太昏,不能太小气,身边还不能有嫉妒您的小人。梁朝时有个侯景造反,失败后他的大臣王伟被俘,也想来个死中求活,于是写了首长诗去打动皇帝。皇帝看了倒有些动心,旁边几个大臣一瞅,您这本事要活下来,我们不就下岗了吗?就跟皇帝说,这王伟以前有篇檄文,文笔很好,值得欣赏。这皇帝兴冲冲一看,上面写着“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之尊”,这“湘东”--就这位皇帝--本来就是个独眼龙,最恨别人骂他一只眼,看见这玩意儿,王伟作何下场,还用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