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古称京口,是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的那个京口。
来到镇江,就听说镇江有三宝,香醋百年不坏,肴肉不能当菜,面锅煮着锅盖。当得知这儿有个佛教胜地——金山寺,正是《白蛇传》中所叙述的那个水漫金山的地方,我们就风尘仆仆地向北走去。
金山寺因金山而得名,金山不高,只有44米,原是扬子江中的一个岛屿,后由于长江易道,这个水上风光就变为陆上胜境,这正应了那句沧海桑田的事理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哲理。
金山成为名山,支撑山的名气便是氤氲在山上的一种仙气。这仙气自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的慈寿塔而起,弥漫在整个殿宇厅堂、亭台楼阁之中,使得每一处古迹,甚至一方碑碣、一幅雕画都叙说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或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寺中有一法海洞,供有法海的坐像,是法海修行之处。法海在人们的心目中形象并不好,这是因为《白蛇传》的缘故。而历史上的法海是唐朝大臣裴休的儿子,原名裴头陀,法名法海。他皈依佛门来到镇江金山寺,看见原有的庙宇已全部毁坏,就在山脚下的一个山洞里住下,每日在山间披荆斩棘,决心修复金山寺。一次,他在江边偶然挖得黄金数镒,他严守佛门不贪财的戒律,逐级呈送。最后皇帝敕命把黄金交给法海作修复金山寺宇之用,并敕命寺院为“金山寺”。后人称法海为“开山鼻祖”,并在他当年住过的洞里塑像以示纪念。
有一妙高台遗址,相传宋朝韩世忠夫人梁红玉擂鼓大败金兵的佳话,就发生在这里。1130年3月,韩世忠率军乘海船赶至镇江,与金兀术军会战。镇江一役,韩世忠属下仅八千军队,而金兵号称十万,乘着抢来的小船,浩浩荡荡地渡江而来,形势十分紧急。韩世忠在金山上,将妙高台作为指挥中心。金兵发现后拼命向这里放箭,几名副将都中箭倒下,指挥一度中断。韩世忠心急如焚,正要亲自上阵,夫人梁红玉头扎英雄结,身披红斗篷,带领一班女兵,登上妙高台,冒着如蝗的飞矢,亲自擂鼓为宋兵呐喊助阵。她身边的女亲兵不断有人中箭倒下,但红玉面无惧色,鼓声不止,旗帜不乱,一件火红的斗篷在强劲的江风中飞扬,像一面不倒的战旗在猎猎招展。宋兵见是元帅夫人亲自擂鼓,士气大振,奋勇向前,这一仗,宋军大败金兵。
也就是在这个妙高台的地方,一千多年前,苏轼被流放岭南,路经此地,待命金山时,是年中秋之夜,独在妙高台上的他,望着明月之下空自留去的长江水,已没有了往日高歌大江东去的豪迈气概,想着至爱之人远去,人海相隔,宦海沉浮,小人当道,怀才不遇,百感交集之中,写下了脍炙人口千古传唱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诗篇。
从金山寺出来,我们便直奔无锡。车至长江,连人带车一起上了渡船。无法畅览东逝水的滚滚长江,只能从窗玻璃上看那浪花淘尽英雄的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船靠岸后,又行了一段路,过祖孙桥,来到太湖风景区。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其最精华的部分则在无锡,以雄浑清秀见长和四季景色不同,晨暮意境迥然为游人所称道。游览无锡太湖,其胜处在鼋头渚。由于我们的旅游日程上安排的是游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的三国城,鼋头渚风景区就只能与我们擦肩而过。
三国城占地35公顷,坐落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之滨。城内依山而筑具有汉代风格的“吴王宫”、“甘露寺”、“七星坛”、“烽火台”等,气象万千。另有“水寨”、“辕门”、“古战船群”等几十个大型景点。那粗犷、古朴、雄浑的建筑群体,那猎猎军旗,斑驳战船,以及身穿戎装盔甲、跃马挺枪的武士塑像,弥漫着魏蜀吴三足鼎立年代的争斗气息。三国城以微缩景观,将1700多年前群雄争霸的场面再现在现代人的眼前,使人穿过时空的隧道,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期的历史文化。
坐在三国的战船上,看一望无垠的太湖风光,想起“火烧赤壁”的历史风云和“草船借箭”的战争奇观,一种对英雄人物的敬意油然而生。
看着太湖,我想起了太湖石,它因生成在十多米深的江底,开采不易,“乃太湖石骨,浪击波涤,年久孔穴自生”,以“瘦,漏,透,皱”的特点,成为石之精品,闻名天下。
太湖石是一种多孔而玲珑剔透的石灰岩,有的盘拗秀出,有的端严挺立,置于园林中,犹如三山五岳,百洞千壑,成为最好的园林材料。苏州园林之所以名扬海外,偏借了太湖石的奇光异彩。
秀水给人以灵气,山石则给人以勇气。尤其是经受了几千年岁月风浪冲刷的太湖石,那玲珑剔透、刚柔相济的品相,让多少人爱不释手。它那柔和美丽的线条让人想起水的波纹,想起世事沧桑陶冶的人生性情;它那棱角分明、刚直不阿的形体让人想起山的峭拔,想起岁月的风雨揉搓的人生品质,呈现出铮铮风骨。站在一尊太湖石前,站在千年万年铸就的雕塑旁,我仿佛听到远古岁月苍凉的歌谣,听到现代社会汹涌而来的潮声!
石如其人,太湖石就是一个丰富的人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