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人喜欢吃羊肉,穿羊皮袄,尤其是那牧羊汉子翻穿一件羊皮袄终年与羊为伍,如果不是那条挥舞的羊鞭与粗犷的山歌响彻山谷,你很难在羊群中找到牧羊人。羊皮袄的好处在于四季能穿,冬天正穿保暖御寒,夏天翻穿消暑纳凉。因此,西北人每家差不多都要置办一件羊皮袄,作为传家之宝,爷爷穿了爸爸穿,爸爸穿了我们再穿。由于皮子的用途广泛,专做熟皮子活儿的皮匠就悄然兴起。
刚从羊身上剥下来的皮了叫生皮子,生皮子是不能做皮袄之类的东西,必须经过一番加工,乡里人把这种工序叫熟皮子,熟皮子是一个手艺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于是会做这活儿的人理应称为匠人。
墙上挂羊皮——不像画(话),这句俗语来自民间,是民间熟皮子的一道工序。羊杀了后先把羊皮绷展用木钉固定在墙上,让它自行脱干水分。真正熟皮子时首先将羊皮蒸软,再用黄土将羊皮上面的油腻蹭掉,然后用硝(我们那儿称作咸水石的一种物质)去熟皮子。说到底,熟皮子就是把羊皮上的一层粗皮去掉,让它变得白净柔软。
皮匠不光熟羊皮,狗皮、猪皮、牛皮等都可进行加工。狗皮褥子、狐皮帽子都是最好的御寒品,尤其是牛皮在农村使用率很高,皮绳、鼓、牛皮娃娃的制作都少不了牛皮的原材料。小时候,队上的耕牛从来不宰杀,偶尔意外死了一头,队上就会将肉分给大家,让大伙吃一顿饱饭,请个皮匠将牛皮熟好,要么切成细线,拧成皮绳,有的给牲口绾笼头,有的作为拉车装驮的绳子;要么就做一面大鼓,让大家在过年的时候释放出愉悦的心情;要么按一部老戏的需要再做几十个牛皮娃娃,让牛皮灯影与秦腔从正月的嗓门里吼出,吼出一个人勤春早的民间景象。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电影事业还不很发达,农村人一年很难看上一次,他们就逢年过节看先人们发明的土电影,于是牛皮灯影就着实在乡村红火过好一段时期。牛皮灯影就是将牛皮做成的戏人用线与细竹竿串起来,随着艺人的双手就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而这些动作经过一个大木框用白纸糊成的亮子的映射就会显得生动起来,再在幕后配上唱腔对白与音乐,就会感染庄户人,让他们百看不厌、百听不烦。我也是被牛皮灯影感动过的人,我至今还记着那上面的好多人物形象与情节。此时,我的儿子正坐在电视旁看动画片,看着他那专注的样子一定和我们当初看牛皮灯影的心情一样,所以我感谢牛皮娃娃给了我们农村孩子最快乐的童年。
现在,我还偶尔能见到一两个走村串户,几乎都是回民的皮匠,他们穿着皮袄,戴一顶小白帽,边走边喊叫:收狗儿羊皮了——听到喊声,村民们就会将自家的羊皮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卖给他们。他们将皮子熟好后,有的交给皮革厂,有的自己动手加工成各种东西,赚几个手工钱,一则为了生存的本金,一则将先人们传下来的这门活路固执地坚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