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蒙娜丽莎 达芬奇 油画 1503-1506年 77×53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当你看到蒙娜丽莎时,若觉得内心宁静,那么,你被暗示了。
理论加油站:心理暗示能杀死人吗
一个美国电气工人,在一个周围布满高压电器设备的工作台上工作。他虽然采取了各种必要的安全措施来预防触电,但心里始终有一种恐惧,害怕遭高压电击而送命。有一天他在工作台上碰到了一根电线,立即倒地而死,身上表现出触电致死者的一切症状:身体皱缩起来,皮肤变成了紫红色与紫蓝色。但是,验尸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当那个不幸的工人触及电线的时候,电线中并没有电流通过,电闸也没有合上——他是被自己害怕触电的自我暗示杀死的。
前苏联也曾报道过类似的事例:有一个人被无意中关进了冷藏车。第二天早上,人们打开冷藏车,发现他已被冻死在里面,身体呈现出冻死的各种状态,但是奇怪的是,这冷藏车的冷冻机并没有打开制冷,车中的温度同外面的温度差不多,依这种温度是绝对不可能冻死人的。大概这位死者被关进冷藏车之后,就不断地担心自己要被冻死,这种意念对他的身心发生了影响,他就真被冻死了。
极度恐惧与极度愤怒,引起的生理反应相似,两者都会使肾上腺素增加,并且减少身体某些部位的血液供应。这样可以确保肌肉获得充分的血液,以加强肌肉的效能,可以在生死关头奋力拼搏或逃生。这种应激反应有利也有弊,因为血液供应减少时,红血球输送的氧气也会相应地减少,毛细血管如果缺氧,血浆就会较容易地渗入血管周围的组织,倘使恐惧或愤怒的状态延续过久,全身的血液流通量便会减少。
血液流通量减少,会使血压降低,可以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因为血压降低就会影响那些负责维持血流循环的器官的功能,于是血液流通量再减,进一步降低血压。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这种恶性循环就可以致命。至于死者并没有遭电击或受冻,为什么会出现与触电致死或受冻致死一样的特征,今天的科学尚无法解释这个谜。
趣味实验:
1.墨菲法则
实验原理:当我们心存侥幸时,灾难往往就降临了。
实验主持人:墨菲
实验对象:面包
实验过程及结果: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一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笑话在美国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最后演变成有趣的墨菲法则: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均可能着地。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麻烦)。换一种说法:如果某件事有可能变坏的话,这种可能就会成为现实。墨菲法则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
实验联想:
墨菲法则是管理哲学的一个论点,包含著悲观主义的元素,说明“得不喜,失不忧”,在工作上要时刻准备接受失败,有些人常常说凡事无不可为,只要一鼓作气往前冲,便能获得成功,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就是世上永无常胜将军,人生不免有挫折失败。可是反过来说,我们亦可从乐观一方去想:“若要成功,总会成功”,墨菲理论没带有事情必坏或必好的成果,他只是让管理者知道,可能会发生的事,总会发生。
2.自己灼伤自己
实验原理:伤害我们的,常常是我们自己那颗脆弱的心。
实验主持人:美国心理协会
实验对象:志愿者
实验过程及结果:
用邮票大小的湿纸片贴到被试者的皮肤上,告诉他说,贴上之后这块皮肤就会发烧。不一会儿,揭去纸片,皮肤果然变红了。还有人将一块金属硬币放到暗示者的手臂上,暗示说这块硬币刚在火上烤过,会把皮肤烫起泡来。没过多久,硬币下面果真“烫”起了水泡,呈现了二度烧伤痕迹。
实验联想:
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从这个观点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简单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觉!”“闭上眼睛!”往往并不见效,有时反倒使孩子更加兴奋。这时,你不妨在被窝里给孩子讲故事:“有一天,小鸭子要出去玩。妈妈对他说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小鸭子不听,走到河边一看,鱼都睡觉了。走到树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里,小鸡都睡觉了,睡觉了,睡觉了,他们都睡觉了,他们都把眼睛闭上了。小鸭子想,妈妈说得对,我也想睡觉了。于是,他……”在讲故事的时候,注意用一种单调的疲倦的声音,同时不断地重复“睡觉了”、“闭眼了”等,声音逐渐逐渐减弱,最后若有若无。你在讲故事的同时闭上眼睛,并不住地打呵欠。试一下吧,灵验得很!
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户里涌进来。工人们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
暗示不仅对人们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还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在实验室里,反复给被实验者喝大量的糖水,经过检验,可以发现其血糖增高,出现糖尿并且尿量增多等生理变化。后来,不给糖水,实验者用语言暗示,同样会发生上述生理变化。这一实验表明,语言暗示可以代替实物,给人脑以兴奋的刺激,虽然被实验者并未喝糖水,但人脑仍然参加了体内糖的代谢活动。
测测你自己:巴布尔暗示
这里有8项暗示,每次暗示成功得1分,总分为8分,得分超过4分以上者表示催眠可获得成功。
手臂下落:右手平伸,暗示其越来越沉,沉得往下落。30秒后,下沉4英寸(约十厘米)或更低,得一分。
手臂上飘:左手平伸,暗示其越来越轻,轻得向上飘。30秒后,上飘4英寸(约十厘米)或更高,得一分。
两手分不开:先撒开两手,然后两手交叉,紧握置于下腹部,暗示其两手被粘住了,不能分开,反复暗示45秒钟,5秒钟后分不开手给0.5分,15秒钟后分不开手给1分。
口渴幻觉:暗示“你太渴了”,被试者有明显的吞咽动作,嘴动,润湿口唇,给0.5分,测试结束后仍然感到口渴,再加0.5分。
失语:暗示“你喉咙、嘴巴动不了了,说不出话来”,持续45秒钟,5秒后说不出话,给0.5分,15秒后仍说不出话,给1分。
身体不能动:暗示“你身体发沉,僵硬,不能站立”。持续45秒,5秒后不能站立,0.5分,15秒后仍不能站立,1分。
“催眠后”反应:告诉测试者“测试结束后当我响起‘咔哒’声,你会不由自主地咳嗽”,测试结束后,发出“咔哒”声,测试者咳嗽或喉部运动,给1分。
选择性遗忘:告诉测试者“测试结束后你记不起第二项测试,只有当我说你现在想起来了,你才能想起来第二项测试的内容。”测试者想不起来,给1分。
真情百叶窗:十个快乐心理暗示
我们的心里总是不断地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各种暗示,这种影响有时会给你带来喜悦和信心,有时又会令你感到郁闷不安。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帮助你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使自己变得更快乐!
1.经常用肯定句对自己说话。
你在对着镜子试衣服,售货员一定说:“太合适了,这是最新的款式,穿上它让你显得高贵大方。”你的信心就会大增,越看自己穿新衣服的样子越顺眼。如果她对你说:“还可以吧。”你就会犹豫起来。肯定的说法与否定迟疑的说法,给人的感觉是如此截然不同,所以经常对自己给予肯定,有助于让你树立自信,摆脱自卑。
心理学中有一种“内省法”,就是让你冷静地观察自己的内心,然后将结果讲出来。当你紧张得出汗时,不如直接对自己说:“我现在很紧张,我在发抖,我出汗了。”紧张心情得到了释放,你会感到轻松一些。既然新同事已经看出了你的拘谨,你还在故意沉着和圆滑,还不如坦白地表达出:“在相你们交谈前我感到很局促不安,但现在你们的友好令我放松了许多。”通过这种方法会令自己的情绪得到改善。
3.提醒自己时不要强调负面结果,把不好的事情轻描淡写地带过。
我们总是不经意地给自己一些提醒,比如:“昨天就在这儿摔倒了。”“这段路是事故多发地段。”越是这样,我们越容易紧张,紧张又使我们手足无措,无法发挥正常水平。所以,不要总用失贩的教训来警醒自己,而用些鼓励提醒的话,比如“走稳些就没关系”,“要减慢点速度了”等等,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引导。
4.把每一次失败当做最糟的和最后的一次。
每个人都会有不顺的时候,试着在最不开心和失败时对自己说:“这是最精糕的了,不会再有比这更倒霉的事发生了。”既然“最精糕的事”都已经发生了,以后就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这可以帮助你在心里建立起安全的感觉。
如果你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接触新鲜的人物,带一些平时随身的小物品,比如一只笔、一条项链、一个护身符,让你感到你所习惯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帮你镇定下来。
6.当你觉得做某件事情有困难时,用汽车“预热法”来调整心情和外部环境。
汽车上路时需要进行发动机预热,才能保证以良好的状态行驶。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星期一的早晨,你还未从“周末综合征”中摆脱出来时,不必急于投入工作,先看看和工作相关的书籍,同事间交流一下工作进展,翻翻上周的工作笔记,给你的心情“预热”,或者把工作环境中与工作无关的零食、杂志等东西清理掉,让自己以清新的面貌逝进工作状态中。
7.让快乐的因素影响你。
我们在演唱会上会很容易被喧嚣热烈的气氛感染,在喝彩欢呼雀跃的时刻,你肯定已经忘记了上班时候了老板的骂,让你的生活随时被快乐感染,比如在办公室的抽屉里放两本漫画书,工作疲惫时听些轻松欢快的音乐,和开朗热情的同事共进午餐等,给自己制造一个欢乐的环境,才能让心灵时刻感受到愉快。
每个人都育自己的"情绪周期",有时难免会陷入莫名的情绪低迷阶段。这阳时候做些简单熟练的工作,不要给自己的心理过重的负担,而那些棘手,令你感到头痛的事情,尽量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处理,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好的心情,会让当时的你把困难淡化,甚至会产生知难而上的挑战欲。
9.找到别人和你的共同处。
人们通常在到人与自己有共同点时,容易产生认同、亲切和自信的感觉。我的竞争对手聪慧干练,但过于锋芒毕露,我总是担心她在我意想不到时给我难堪,所以对她敬而远之。在一次心理测试游戏中,我无意申发现我们都属于容易感到失望和气馁的性格类型,因为知己知彼,所以我改变了与她的相处策略,当她的提议受到否决时,我就主动帮她争取,令她对我消除了敌意。而当我们意见相左时,我努刀坚持自己的观点,她很快就放弃了自己的意见。这个小发现,给我增长了信心,也为我的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也许你总是对自己说“我真的不行”,“我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大家都不喜欢我”……要知道真正击倒你人正是你自己。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信心,你并不比到人做得差,鼓励自己总比自我贬低要强许多。
日常的生活环境总是给我们提供了各种暗示。心理学家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里,人们却老实得多。这也不奇怪,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在办公室里摆过多的沙发,甚至摆一张床都会使人时时困倦,因为这些摆设总是在暗示我们:该休息一会了,如果办公桌上摆一只烟缸,那么,桌子的主人就会因烟缸的暗示不断地吸烟……可以说,我们都生活在“暗示”的世界中。
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暗示分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是指自已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办事前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发。有的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太好看,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这时马上有不快的感觉,顿疑自已是否得了肾病,继而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医院就医。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则不是这样。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暗示自己: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去工作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
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如古代魏国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这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
暗示也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作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在临床中,暗示还可以治疗疾病。如一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悲痛得双目失明。但经医生检查,眼睛的结构没有病变,诊断为心理性失明。用许多方法都没治好。后来进行催眠治疗,催眠师暗示她视力已经恢复,对她说:“我数五个数,数到第五个时,你醒来就能看见东西了”催眠师很慢地数一、二、三、四、五,果真数到五的时候,病人醒来,发现自已的视力已完全恢复。
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有意识的给亲人朋友等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
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因此在心理咨询和教育中最好尽量少用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健康的心理暗示,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