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晕轮效应
——当你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缺点往往会变成优点,我们应该警觉。
理论加油站:有条件的善意行为
不管是怎么样的美,这种感观感受似乎总能将他人好的一面彰显出来。进化论心理学家勒达·柯兹迈慈和约翰·图比认为人们更喜欢帮助漂亮的人,即使他并不喜欢这个人。
在一项心理测试中,柯兹迈慈和图比给75名大学男生看了一些女人的照片,这些女人有的长得非常漂亮,有的则十分普通。他们被要求从中选出一位女人,并甘心为她做如下事情:帮她搬家具、借钱给她、为她献血、为她捐肾、游出一英里的路程去救她、从失火的楼房里把她救出来,甚至为了掩护她而去挡恐怖分子的手榴弹。这些受测试的男生大多愿意为自己选中的美人去做一切有利于她的事情,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
这些大学生们实际会做的也许和心理学家这些虚拟情境的回答相去甚远,但从他们两人后面的几次测试上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学生们说的是真心话。在分阶段所做的几次实验中,柯兹迈慈和图比测试了人们是否会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漂亮或不漂亮的人,如对他们诚实、为他们做出一些牺牲等等。结果发现,人们并不是将善意的行为平均的分配给每一个人。例如,在一次实验中,有一个漂亮女人和一个长相普通的女人分别走近电话亭,向打电话的人询问:“我是不是把一角银币掉在那儿了?”(电话亭里确实有一枚银币)结果,有87%的人将银币还给了漂亮女人,而将银币还给了长相普通的女人的比例只有64%。还有一次实验,是让两个女人分别站在路边一辆爆了车胎的小车旁,结果仍是漂亮女人先得到救助。
人柯兹迈慈和图比的另外一次实验再次证明外貌对人们潜在的巨大吸引力:他们俩让研究员将一些填写好的大学入学申请书扔在底特律机场,申请书上附有一张便条,上面写明表格是女儿托付给父亲的,结果让他给粗心地弄丢了。申请书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申请书上贴着的照片各不相同,有美有丑,结果那些被捡起来并投寄出去的大多是那些贴着漂亮女人照片的申请书。
柯兹迈慈和图比指出,人们总是留心自己为他人做了些什么。我们之所以努力取悦那些漂亮的人,而又不期望得到他们立即的回报或回报的表示,是因为我们这样做只是藉此强调美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说明喜欢美的东西是一种自然倾向﹐尽管不同文化的人对美的标准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趣味实验
1.“多看”效应
实验原理:这世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实验主持人:美国心理学家查荣茨
实验对象:大学女生
实验过程及结果:
20世纪60年代,查荣茨做过一个试验:他先向这些女大学生出示一些照片,这些相片有的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次,有的只出现一两次。然后他请这些学生评价对照片中人的喜爱程度。同时,又在另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随意找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结果发现,这些女学生们更喜欢那些看过多次的新鲜照片,即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寝室的“饮料实验”也发现,女生们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的话,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实验联想:
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已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可见,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这样可以增加别人喜欢你的程度。因此,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或是一个面对他人就逃避和退缩的人,由于不易让人亲近而另人费解,也就很难讨人喜欢。
2. 晕轮效应
实验原理:“晕轮效应”往往和盲人摸象结缘。
实验主持人: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坦
实验对象:志愿者
实验过程及结果:
戴恩·伯恩斯坦曾经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给参加实验的人一些人物相片,这些相片上的人被分为有魅力、无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种,参加实验的人需要评定几项与相片上的人外表无关的一些特征,如婚姻、职业状况、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等等。结果,几乎在所有特征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最高的评价,仅仅因为长得漂亮,就被认为具有所有积极肯定的品质。这也称之为“晕轮效应”。
实验联想: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局部的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产生一个人“一好百好”的感觉。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以防“晕轮效应”的负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晕轮效应”的影响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可以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以获得以肯定积极为主的评价。
测测你自己:你的魅力来自何方?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魅力,尤其是吸引异性朋友的魅力。可是你的魅力到底来自何方呢?藉由本次测验,可以让你更了解本身的优点所在。善用本身的长处,吸引他的青睐不再是难事。
测验开始:每一题选择一个你想要的答案,再依指示至下一题。
1.你觉得自己需要减肥吗?
总觉得还要再减一点 →2
目前应该不需要 →3
吃减肥食品或服用药物 →4
运动或利用健身器材 →5
3.你通常用什么方法来维持身材呢?
禁食欲,少吃节食 →6
运动或生理按摩 →7
不是那么容易 →6
可以,习惯就好 →7
5.觉得减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不是那么容易 →8
可以,想瘦就瘦下来了 →9
很喜欢看新衣服,有时候也会买 →9
还好,没那么注重穿着 →8
7.你敢不敢从事刺激性的活动,例如大怒神、高空弹跳等?
不是很敢,没人鼓吹可能只是观望 →10
应该敢吧,那蛮好玩的 →11
8.你房间里头非必要性的摆饰、装饰品多吗?
仔细想一想,好像还不少 →11
应该不多,至少跟某些朋友比起来 →12
虽然想,可是也蛮懒的,房间只要整齐不乱就好 →10
很喜欢这样做,可以创造自己独特的感觉 →11
10.你平常是否有阅读的习惯呢?
有,没事时很喜欢看一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12
这样的习惯较少,较喜欢动态活动 →A
嗯,平常很喜欢说一些大道理 →12
还好啦,讲话多比较直截了当 →B
12.如果给你选择,你会选择做一个?
漫画家 →D
小说家 →C
测试结果:
A型的人:你的魅力来自于开朗、活泼
你的个性开朗、活泼,脸上时常带着笑容,浑身充满活力,也很容易带给周遭的人热情、喜悦的气氛,是朋友眼中的阳光男 /
女。这样的你也最容易受到异性青睐,不乏交不到男女朋友。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般乐观,尤其有了另一半之后,常常会一不小心就陷入爱情的五里雾中而不自知。
B型的人:你的魅力来自于直接、不做作
你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凡事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对事情的好恶表达直接,不会优柔寡断,也不会矫揉做作。你对朋友好恶分明,朋友对你也好恶分明。虽然可能有人不欣赏你,可是也不缺欣赏你的异性追求者。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谨言三思而后行。交一个朋友很难,却很容易因为一句话就失去一个朋友。
C型的人:你的魅力来自于气质、内涵
你认为一个人重要的地方不在外表而是内涵,这也是你择偶的一项重要参考条件。“书中自有黄金屋”,你会藉由看书阅读文章来充实自我的能力,让自己无形之中学会很多技巧。虽然你的外表可能不出众,可是跟你交谈过后的人多半都会惊为天人。很多时候你容易被激怒,这是要提醒自己的地方。
D型的人:你的魅力来自于温和、善良
在团体之中你一直都是个温和型的人物。不喜欢与人争,不喜欢与人比较,喜欢冷眼旁观,默默地学东西,怡然自得地过日子。虽然你不多话,可是你的想象力却比谁都还出色,跟你相处过一阵子的人一定会深深为你的想法所吸引。只是有时过于多愁善感,也易流露悲伤让人不太敢接近你。
真情百叶窗:相似与互补
人际交往的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指人们主观感觉到的相似性。实际的相似性与感觉到的相似性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两者不是完全对应的。感觉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
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大部份的实验研究对象都认为,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自己便越是喜欢这个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婚姻介绍所的工作往往以双方的相似性作为依据。
对相似性原则的一种解释是,与我们相似的人肯定了我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着正面强化的作用,而不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着负面强化的作用。这种正负强化作用通过条件反射过程与具有这些特点的人联系起来,结果造成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喜欢相异的人。
另一种解释认为,相似性影响之所以能产生吸引,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他人的信息。人们通常重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所以拥有同样特点的人会引起自己的好感。
而当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有相当大的差异时,互补性原则起着重要作用。互补性指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一个主动的支配型男性和一个被动的顺从型女性彼此间有吸引力。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
互补性原则看来似乎与相似性原则是矛盾的,但从角色作用的观点看却是一致的。互补性原则看来似乎与相似性原则是矛盾的,但从人际交往的作用来看却是一致的。比如说,支配型男性和顺从型女性在对男女交往关系中的男女角色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当顺从。
?另外,人们喜欢也自己的镜像,而他们的朋友却更喜欢他们的正像。这也是接触效应的表现,因为人们常常看到的是自己的镜像,而朋友们则常常看到正像。
“正是在我们的自然天性中,存在着一种激切的弥漫一切的情绪,这就是关注美、珍视美。如果忽视了我们。心智的这种显著的力量,则对我们精神世界的任何描述都是不完全的。”
乔治·桑塔亚那如是说,美为哲学家所沉思,却由色情画家来加以展现。如果要问人为什么都渴望形体的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回答是:“只要他不是瞎子,人就不会问这个问题。”美俘虏人的心灵,魅惑人的思想,激起人感情上的熊熊烈焰。从柏拉图(Plato)的哲学著作到现代画家笔下的各种美女招贴画,那一副副尽现人体美的描绘已将人类对美的渴望与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J·L提出的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社会测量,可以被视为人际吸引的科学研究的开端。他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美和人际吸引的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种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人际吸引是指愿意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并不涉及是否喜欢他人,更不涉及对他人品质的评价与判断。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最强烈形式是爱或爱情。
人们在初期的交往中,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往往起着重要作用,美的价值在此刻凸现无疑。
外貌是一个人最公开、最外在的部分,它是我们的仪式,是这个世界认为可以由此而得知其内在心灵的人的可见的自我。这个认为可能并不正确,它没有说明我们身内那个最好的道德领域将会如何表现自己,但是这丝毫未减少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学院派可能将它禁止在智慧的谈话之外,恃才傲物者也对它嗤之以鼻,说什么美肤浅而微不足道,但是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现实而又现实的世界中,美的神话说不定很快就要与你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