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乱世佳人》剧照
——最重要的,是珍惜当下,切不可被欲望所迷惑。
理论加油站:褒贬的奥妙
在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总是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然而,人是复杂的,我们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转变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为此,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做过一个实验,找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阿伦森找来81名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将其中的80名学生分成四组,每组的学生都有七次机会听到第81个同学(其实这个同学是心理学家事先安排的)谈有关他们自己的评价。具体的操作过程是:第一组定为褒扬组,对这组所有人的七次评价只说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定为贬抑组,对这组所有人的七次评价只说优点不说缺点;对第三组所有人实行先贬后褒,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其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其优点;对第四组所有人实行先褒后贬,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其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其缺点。
当这四组同学都听完那第81个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阿伦森要求大学生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第三组,即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问到学生们为什么会喜欢先褒后贬多过于全部的表扬时,大家普遍表示如果那个同学只是单纯的褒奖或者是先褒后贬,都显得他非常的虚伪;只是一味的贬责又显得对人评价不够客观;只有先贬后褒显得既客观又有诚意。
实验的结果,使阿伦森得出了人际交往中的非常有意思的“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欢那些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人,最不喜欢当然是那些原本喜欢我们,但却渐渐减少对我们的好感的人;比起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来说,那些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会博得我们更多的好感。
这种“增减效应”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据: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不是吗?
由这个结论生发开来,阿伦森还提醒道,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不当表现而造成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向不良方向逆转的局面。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增减效应”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趣味实验:
1.奖励递减法
实验原理:当我们明白玻璃球和钻石的区别时,我们也就失去了童年。
实验主持人:一位老人
实验对象:小区里的孩子们
实验过程及结果:
在某居民小区的空地上,停放着一部破汽车,小区里的孩子们每当吃过晚饭后,都喜欢攀上车厢又蹦又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这群小孩蹦得越欢,大人们都只能无奈的摇摇头。有天,新搬来的一位老人走到孩子们跟前,对他们说:“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来比赛吧,蹦得最响的人,我奖他一辆电动小火车。”小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争相蹦跳,果然这天蹦得最响的小孩得到了一辆电动小火车。第二天,老人又来到这部破汽车旁,对孩子们说:“你们今天继续比赛吧,谁蹦得最响会得到一支玩具小手枪。”孩子们一见奖品比昨天差多了,就没几个人乐意卖力的蹦跳了,破车发出的噪声也变得渐渐弱小。第三天,老人再次找到这群孩子,告诉他们今天蹦车最响的将获得一个苹果。这时,孩子们纷纷跳下汽车,一起对老人说:“不蹦了不蹦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我们还不如一起捉迷藏呢。”说完就一哄而散。从此在这个小区里面,再也没有蹦破车的噪音了。
实验联想:
这则故事很有意思,它的意思就在于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那位老人采用了“奖励递减法”而起到的奇妙心理效应。同理,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具体对象、内容、时机和环境是什么,在自己的行动中都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份,那么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显露出自己真实的表现后,往往会弄巧成拙。
2.朝三暮四
实验原理:我们常常被表象所迷,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实验主持人:养猴的老头
实验对象:猕猴
实验过程及结果:
宋国有个养猴的老头,他十分喜爱猴子,并且养了一大群。老头每天早晚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为了满足猴子们的食物要求,他还一再减少家中的口粮。几年之后,老头的经济状况越来越不好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但又担心猴子对此不服,于是他和猴子们商量说:“现在粮食不够吃了,我们必须省着点吃。从明天开始,每天早上吃三颗栗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头见一捉摸马上改口说:“那给你们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栗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比刚才说的多,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
实验联想:
“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实际上基本是一样的,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而已,而猴子们轻易的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马上转怒为喜。养猴的老头儿成功运用“增减效应”给自己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但也从侧面给我们提了个醒,事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同一性,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当然很有必要,但有时也要保持足够的清醒,看清这种心理幻觉,别被“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所迷惑。
测测你自己:你容易受哪种人的迷惑
假如有一天你在森林里迷了路,眼前有四个动物可以问,你会问哪个呢?
A.雄鹰
B.鹦鹉
C.猫头鹰
D.鸵鸟
测试结果:
A.选鸵鸟的人 受骗指数:★★★★★?? 受骗原因:思想单纯
你是一个做事情很认真,思想非常单纯的人。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用比较权威的语气来 压制你,你就会立刻照别人说的去做。只要别人表情严肃一点,语气认真一点你就会去做。
其实你应该更多的加一点自己的主见,多一点怀疑的精神,遇到事情之后全面理性的分析,才能避免被表象所骗。
B.选鹦鹉的人 受骗指数:★★★ 受骗原因:全凭直觉
你是一个看上去很聪明的人,但是你有的时候判断别人往往是凭外表的。只要对方长的一副好好先生的样子,讲话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你就会毫无戒备之心,是典型的以貌取人类,而且在事后你还会说:“啊?他怎么长的一点都不像个骗子呢?”
C.选猫头鹰的人 受骗指数:★ 受骗原因:难得糊涂
选猫头鹰的人应该有很强的警戒心,对很多事都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不管别人说什么 你都会经过自己的大脑,反复思考,才会下结论,所以要欺骗你是相当困难的。
D.选鸵鸟的人 受骗指数:★★★★ 受骗原因:憨直老实
你一定非常相信熟人,至今被骗的经历一定多到数不清。如果谁要骗你,只要先跟你拉近关系,取得你的信任就行。被骗之后会你很后悔,还有点伤心,责怪自己交友不慎,所以如果不想频频被骗就要从交友方面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谁对你好一点,就对人家推心置腹
把什么都告诉他。
真情百叶窗:我们有多在乎已经得到的东西
减少100元带给人的痛苦,远远大于增加100元带给人的愉快。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伊曼,他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为,尤其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行为,提出了崭新的解释。他发现:减少100元带给人的痛苦,远远大于增加100元带给人的愉快。他的基本结论是:人们最在乎的是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生活中的增减效应无处不在。我们是不是这样:
1.收别人的钱时可以少收1角,给别人付钱时却不愿多付1分。
2.有钱的人很容易成为守财奴,没钱的人却并不幻想成为富翁。
3.对一些人来说,奖金可以一分不要,但工资却一分也不能少。
4.攒了10天的100元钱丢了,只痛苦1天;攒了10年的100元钱丢了,要痛苦100天。
5.欠别人的钱一天,可能心有不安;如果欠了一年又一年,则可能心安理得。
6.一个穷人可能会一辈子很快乐地生活着,而一个一夜之间变成穷人的富翁则可能一天都活不下去。
7.没到手的钱很多人都不愿意伸手,到手的钱很多人都舍不得撒手。
8.钱越多的人越想挣大钱,钱越少的人越不想挣小钱。
9.有人为了讨回自己的1元钱,甚至愿意花100元钱去打官司;但没有人愿意花100元钱的成本,去赚别人的101元钱。
10.有时,我们宁肯少挣100元钱,也不愿与人吵吵嚷嚷;但有时,我们为了少付10元钱,却不惜与人斤斤计较。
11.煮熟的鸭子飞了,有人可能要发疯;活鸭子从眼前飞过,人们却可能无动于衷。
12.在这个世界上,会省钱的人,总是比会赚钱的人多。
13.如果没有那一笔钱,你可能不会觉得命运对你不公;如果失去那一笔钱,你就会觉得命运总与你过不去。
14.你可能为此惊奇过:如果你有一张百元大钞,10天后,你发现钱仍原封不动地装在身上;如果你有100元的零钞,3天后,你发现竟在不知不觉中花光了。
15.赌博是这样的:赢一次,还想赢得更多;输得再多,也想一次捞回来。
16.有钱人想的是1分钱赚1分钱,没钱的人只是想怎样将1分钱掰成两半儿花。
17.什么都没有的人看起来却像什么都有,什么都有的人看起来有多少都不够。
18.在消费时,富人总是赊账(签单是一种潇洒),而穷人总是付现钱(主要是人家不允许赊欠)。
19.在适当的时候,装成一个穷人,可能会对钱看得淡一些;同样,在适当的时候,装成一个富人,则可能对钱看得清一点。
20.到了手的才是钱,没到手的钱最多也只是一句承诺,或者一纸合同。在不同的钱面前,人与人不一样;在不同的人面前,钱与钱不一样。
在一家食品店里,顾客们常常喜欢排成长队在一位售货员那里购买食品,而别的售货员却常常无事可做,终于有一天,店领导忍不住了,他跑去问这个似乎特别受顾客欢迎的售货员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很简单”,她回答说,“别的售货员在称糖时,总是先把袋子装得满满的,通常情况下糖会过多,所以不得不又往外拿一些出来;而我却相反,每次先装得少一点,过秤时总能再添上一些,并随便说上一句:‘我再送你两颗糖吧,谢谢你光顾,欢迎再来’,这就是我的诀窍。”
其实每个售货员在卖糖时斤两都不多不少,但如果先装多了然后再往外取,顾客会认为是从他的袋子里往外掏糖果,在心理上就容易怀疑这是不是短秤;相反,先把糖装少点,过秤时再一点点的添,顾客还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理所当然会对这个售货员产生好感。可见,所谓的“窍门”只不过是利用了人们的心理错觉罢了。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评价他人时先说对方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又比如某人新到一个单位时,先给人平平凡凡的印象,然后再逐步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两者的收效往往都相当不错。看了上面的实验,相信你已经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