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突通原为隋将,本是李渊父子的敌人,他的投顺对隋可是致命的打击,因屈是隋将精神的楷模,同时李渊当时面临陇西的薛举,正全力防范、抵抗,若屈全力死战不降,我想李渊也不能这么快就搞定他,李渊东西两面受敌,我想新生的唐朝可就能要夭折,所以屈突通对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他参加了全国的统一战争、功勋卓越,特别是平定王世充的战争(那场历史上绝对精彩的“围点打援”战中主打的是李世民,而主围的则是屈突通,试想,如果李世民正同窦建德开火而洛阳城中王世充那群饿狼又冲出来南北夹击,李世民会怎样?唐又有何后果),同时屈突通的气节那是千年称道的,那绝对是“正义的化身”。
第十三功:兵部尚书郧国公殷开山。
殷开山,《西游记》中唐僧的外公,《说唐》中同马三宝在李世民一左一右、寸步不离,历史上他却是在李世民左右,但另一个则不是马三宝,而是刘文静,只可惜刘文静死得太早。殷开山参与了太原起兵,是首义功臣,追随李世民参加了全国统一战争,尽管有在陇西被薛举打得大败的记录,但功勋还是很耀眼的,特别是在平刘武周同王世充的战争中,立有殊功,只可惜早死,是二十四人中最早去逝的一个。
第十四功:左卫大将军谯国公柴绍。
柴绍是《说唐》中的白面书生,老是跟在李元霸后面,像家臣一样,但历史很会开玩笑,历史上真正的柴绍是猛将,而李元霸则是白面书生且早夭,柴绍是李渊的女婿,参加了太原起兵及全国统一战争,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时才三万人,而到长安时却发展到二十多万人,这十万英雄豪杰差不多都是柴绍同他老婆平阳公主招的(柴绍的面子还真不小),这可是组建了大部队。柴绍是李世民的姐夫,不可能去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二年作为主将灭掉了最后一个割据藩王梁师都,贞观三年以行军总管身份参与了李靖的灭东突厥战争,长年防御吐谷浑军。柴绍性格豪爽、多谋略,在同吐谷浑的岷州之战中,当吐军居高临下、对唐军处以绝对不利时,他竟能沉着冷静应对,当众叫美女现场开演唱会,乘吐军不备突袭,终于转被动为主动,大败吐谷浑军,被传为千古美谈。
第十五功:左骁卫大将军邳国公长孙顺德。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征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宏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后与刘文静战屈突通、擒隋主将屈突通,立有赫赫战功。玄武门政变中又作为主要打手角色,帮李世民登上皇位,因此又有拥立之功,然贞观年间屡次犯法,太宗始终只是教育、贬官,而未予深究,长孙顺德是那种典型的武将(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英勇无敌、人人敬畏,和平年代无事可做、尽显性格缺陷(粗暴)。
第十六功: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勣,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勣推荐入李世民幕府,一直帮李世民出谋划策(张亮应属主谋略而非勇武型的将军)。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他的能力同功绩多表现在政治上而非军事上),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张亮性格怯懦,但当时太宗任他做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是七万水军的主将,不知是站在什么立场上任命的)。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被诛(事后证明张亮确被冤杀,当时李世民盛怒之下,同时大臣除李道裕认为证据不足外没有一个对此持反对意见,可见张亮已经失去人心了,事后李世民还责备房玄龄不劝告)。
第十七功: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侯君集年少英武、能征善战、两极走向、荣辱一生,如果说李世民最信任的文臣是长孙无忌,那最信任的武将则是侯君集了,侯君集是李世民的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在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他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
在所有叛臣中,侯君集应是最为荣耀的了,事发后,李世民为了不让刀笔小吏侮辱他的爱将,亲自审讯并向大臣们求情,最终保侯妻及一子,得以延续香火,李世民从此不再上凌烟阁。
侯君集在战场上是神化的存在,你看唐征吐谷浑,南路的侯君集同李道宗是在何等艰苦的环境中取得辉煌的胜利(人刺马饮血、马啃雪充饥),高昌之战沙漠七千里,高昌王向他的大臣说唐军不可能行这么远(三万以下,我能对付,三万以上,沙漠七千里后勤无法供给),当侯君集率大军兵临城下时,高昌王却吓死了,侯君集还挺有大国将帅的风度,等高昌国办完丧事再战,战事朝一边倒趋势,很快结束,此时是侯君集最为辉煌的时刻。他任吏部尚书、参与政事(相当于宰相的权力),是李世民的首席大将,就是后来李勣的位置,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他老婆都说他),我想原因就一个,志大才高,受不得委屈,没有受过磨难与打击,成功太快了、来得太容易了,所以思想没跟上、变得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第十八功: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
张公谨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派他驻北方防御突厥、贞观三年呈上平定突厥的六策,建议攻突,李世民同大臣们一致通过,同年正式发动反击突厥的战争,公谨为李靖副将(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公谨为副大总管),协助李靖灭亡东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公谨死时撞忌讳,人言不能哭,以免克人,但太宗认为君臣同心,真心哭丧有何不可,于是带头痛哭,群臣及公谨家人均痛哭之,场面极为悲痛。
第十九功: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程知节也是大名鼎鼎了,《说唐》中的程咬金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他就是历史上程知节的原形,只不过历史上的程知节要厉害得多,不仅仅是三板斧,而是勇冠三军的猛将。知节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在唐郑首战时于阵前与秦叔宝、罗士信等数十骑一同降唐,改名知节,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领导的历次战役,每战均作为前锋,冲锋陷阵、功勋卓越。他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是地道的秦王党。唐高宗时程知节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被免官,后病故,可惜一世英名,晚年竟然是如此结局。
第二十功:礼部尚书永兴公虞世南。
喜欢写毛笔字的朋友都知道,什么欧体(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书法)、褚体(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书法)、柳体(指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颜体(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虞体(指唐代书法家虞世南的书法)等。虞世南是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两兄弟怎么性格有如此大的差别),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北返,宇文化及被灭后他归顺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的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世南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士大夫,但性格耿直,骨子里都有股诤诤之气,贞观年间也以善谏著称,对初唐文风的形成有杰出贡献。
第二十一功:户部尚书渝国公刘政会。
刘政会是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的首席功臣(就是他策划并揭发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私通突厥,杀了二人,揭开太原起兵的序幕)。此后他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他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密报李渊(你看多忠于大唐呀)。刘武周灭亡后获救。长期担任户部尚书(户部尚书即是财政经济大臣),武德年间唐朝经济快速恢复,国力不断增强,终于在短时间内消灭了与唐实力相当的几个割据势力(入长安后,李渊仅控制了陕西和山西两省,而且还未完全占领,当时陇西有薛举、甘肃有唐弼、李轨、河南有王世充、李密、河东有刘武周、河北有窦建德、西北有梁师都、江南有杜伏威、两湖有肖铣,大唐差不多天天在打仗,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如何统一呢),而且贞观年间经济快速发展,刘政会确实是当时相当有经验且极为称职的财政大臣。
第二十二功: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席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那时救了皇帝就是救了国家),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以外交官身份出使突厥,使突厥放松了警惕,李靖一举消灭了突厥,那可是一人胜几万大军,尽管没有上阵杀敌,但却加快了突厥的灭亡,使一大批将士不因拼命而战死疆场,当是奇功一件)。后来任户部尚书,管理国家财政,是刘政会的继任者,贞观年间经济发展呈现一片生机,唐俭功不可没,顺便说一句,唐俭的耿介性格(牛脾气)也是很出名的,坚持原则、六亲不认,连李世民都不得不佩服。
第二十三功: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
李勣本姓徐,归唐后赐姓李,改名李世勣,太宗死后为避讳,再更名李勣(去“世”字),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随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他密谋暗杀窦后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战功显著,列战将(除李世民同李孝恭为主帅外)第一。他拒绝向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政变。
贞观年间,他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被李世民誉为“长城”,侯君集被杀后调回京城主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他灭高丽后次年病逝。
这里引申说一说李勣背叛李世民一事,许多人认为因李世民死时对李勣的故意外调,使李勣对李世民怀恨在心,以至于最后支持武则天,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在李勣的一生中,李世民在他心中是神的存在(恐怕在很多人心中都如此,不然怎么有人在李世民死时要求自杀陪葬呢,那些元老重臣在被武则天抄家时都不忘向昭陵三拜、从容就义),他是不可能背叛李世民的,只不过李勣为人比较圆滑,做事较谨慎、老练(他的孙子李敬业性格偏急,老李差点儿要杀掉他),当时李治想立武则天到了极点,以李勣的性格是不可能犯颜直谏,得罪皇上的。另一方面,李勣认为,立武为后也不过是后宫的问题,不会推倒李唐的江山,也不至于对不起李世民,至于武则天称帝,我想李勣是万万想不到的,也是在无意识中帮助她的。
再说,李勣一生见过的事太多了,当年在瓦岗寨就是被李密砍掉一支耳朵,又经历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以李勣同李世民的关系,很难想象他不参与玄武门政变,主要是他的老练,识时务者为俊杰吧,他没有看清时局时是不会轻易出棋的。
另一方面,将李勣外放是李靖的主意,这一点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已有清楚记载,李世民问何人是将才,也就是说找一个军事接班人(因辅政的长孙无忌不懂军事),要李靖传业给他,李靖举出太宗所赞扬的三人,李勣、李道宗、薛万彻,而李勣同李道宗的不大胜也不大败战略原则明显得到太宗和李靖的赞赏,太宗说李道宗耻于三代为将者(不希望后辈再做将军,难怪每次见李道宗将军老喜欢文官打扮),不可妄传但也不可不传,最后就只有李勣了。其实李靖最为看重的是李勣和李道宗,相比之下更看重李勣,因李勣年长一些(大李道宗差不多八岁左右),经历多一些,而且同李靖交往多一些,那么李靖肯定最了解李勣了,当李世民说道担心李治对李勣没有恩而李勣不能尽心辅佐时,李靖毫不迟疑地建议将李勣先贬到外地,让李治把他召回来,如此不就有起用之功了吗!同时李勣接到圣旨后想也没想连家都没有回就去上任了,足见李勣已经知道“为什么”了。
第二十四功:右武侯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
秦叔宝名秦琼,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同尉迟敬德一样,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大将,《说唐》的结尾有一句“双涧打成唐世届,打鞭撑杆跳李乾坤”,我想前一句倒是真的,秦叔宝作为李世民的精锐王牌军——玄甲军的大将,每战都为前锋,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确实为扩大战果、快速胜利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唐军才能在每战中快速给敌人致命的打击,一战定江山,瞬间改变战场格局和天下关系。所以要单单说到武功(战场突击能力和摧毁能力),我想初唐没有能超出秦叔宝。
其实除上述二十四人外,还有几人的功绩及影响也比较突出,文臣方面有刘文静、温彦博、戴胄、马周、褚遂良;武将方面则有李道宗、罗士信、阿史那社尔,他们都可以与二十四人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