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七年,魏徵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疏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妇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徵谏道:“自古上疏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徵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魏徵不但时刻提醒唐太宗要法令严明,上下同守,严格执行贞观初年制定的“抚民以静,爱惜民力”的方针,在大唐王朝日益繁荣富实的形势下,还不断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节俭用度。而贞观中后期,整个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李世民对创业之初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也渐渐消磨了,滋长了帝王的奢侈之心。也就越来越不把魏徵当回事了。
贞观十二年,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谏太宗十思疏》,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由于魏徵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出行。后来,魏徵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徵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具有逆向思维的人,思考问题往往好独辟蹊径,分析问题常常见解独到,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思维上的逆向,又促使了他们品格上的“逆性”、行为上的“逆态”的形成,成为“逆才”。“逆才”多不完全信奉上级的指示,不拘泥于领导上的老皇历,好在工作中翻新花样,标新立异。正因为如此,他们有时难免表现得固执、自负甚至恃才傲物,难以迎合领导的心理、顺从领导的意图。
有些领导喜欢顺从听话的人,对爱自作主张、好顶撞上级的“逆才”常疏远之甚至弃而不用,从而导致一大批确有真才实学和发展潜力的佼佼者受压抑、遭排斥、被埋没。在世界各国争抢人才的今天,这种歧视“逆才”的现象理应得到彻底改变。
不要以为凡是“逆才”,都属于对立面,都是有敌意的。殊不知,“逆”中有“敌”,“逆”中亦有“友”。“逆才”未必都是正义事业的叛逆者。在许多情况下,能够倾吐逆耳忠言者,往往正是表里如一、襟怀坦白、才华出众的能人贤士。魏徵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刚正不阿的“逆才”。他经常针对唐太宗的缺点和错误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下不来台。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的《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可唐太宗一直将魏徵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以作为当朝执政的座右铭。正因为有魏徵这样的“逆才”贤相辅佐,唐太宗才能坐稳皇帝的宝座,使唐王朝有了贞观盛世的出现。
一味顺从顶头上司的人,也不一定就与领导者志同道合。顺从的背后,不见得不隐藏祸心。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的近臣竖刁为取悦桓公,自宫为阉人,服侍桓公极为周到;易牙为取悦桓公,不惜杀了儿子,做成羹汤献给桓公;开方为取悦桓公,父母死了也不回家奔丧而臣于桓公。竖刁、易牙和开方对齐桓公可谓顺从至极,他们也因此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和重用。可等到齐桓公年老体迈、卧床不起时,竖刁、易牙和开方三位奸佞之徒一改往日的顺从,欺上瞒下,胡作非为,最终酿成齐国内乱。结果,曾先后灭掉三十余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位列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不仅丧失了霸主地位,还落得个“其身被囚,食粥不得,病饿而亡,尸腐蛆生”的悲惨结局。
人们常说“人言可畏”。其实,对领导干部来说,听不到人言,听不到群言,特别是听不到“逆才”的逆耳之言,那更可畏。要成就一番正义的事业,切不可错待刚正不阿的“逆才”——对他们提出的不同的意见,只要符合实际,只要对改进工作、发展事业有利,即使再尖刻、再刺耳,也应认真听取、虚心接受。他们只要主流不偏、本质不坏,能干事、能干成事,即使不顺从领导,顶撞了领导,也应予以理解,也应放手使用甚至重用。在进一步开创改革开发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尤其应该这样。
贞观十六年,魏徵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徵营构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可是在魏徵死后,一切都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徵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的才能。可是在魏徵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徵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徵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徵是在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徵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激励机制:画像凌烟阁
“贞观之治”是中国治世的楷模,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既有唐太宗的英明领导,又有赖于全国人民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但也与贞观群臣全力的辅助分不开,贞观时期是中国人才聚集的一个高峰,史称名将名相辈出时期,文学上叫谋臣如雨、猛将如云,都是形容当时人才之盛。事实上当时的确发掘并有效利用了许多人才,就唐太宗列于凌烟阁的特殊功臣(第一等)就达二十四人之多,当然当时为什么只列二十四人,现在已经无史可考、无据可查了,然而由于历史的久远及魏徵、房玄龄、杜如晦、李靖、尉迟敬德等人名气太大,以至于许多人都不知其他功臣了,下面就介绍一下他们的特殊功勋吧!
按入阁人物的情况看,当初入阁的评选条件为:
一、参与了晋阳(太原)起兵,并立有主要功勋;
二、参与了建唐工作及全国统一战争,并立有主要功勋;
三、参与了玄武门政变、帮助李世民当上皇帝;
四、参与了贞观时期的国家建设。
考察这二十四人的履历发现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都至少符合上述两个条件。
第一功:吏部尚书赵国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是李世民从小玩到大的哥们儿,目前尚无史书证明他参加了太原起兵,但第二、第三、第四条他都参与了,特别是策划并组织了玄武门政变,将李世民推上皇位,这对我们来讲好像微不足道,但对唐朝、对李世民来讲那可是终生难忘的大功、殊功,长孙无忌博通经史、才华了得且为人谨慎、远避嫌疑,因是皇后之兄,他在贞观时期数次推辞宰相之位,长期担任散官(荣誉官职、无具体权力及职责),倒是在永徽年间为相政绩非凡,光耀千古,长孙无忌组织编纂了《唐律》同《唐律疏义》,那可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如此完善的法典,所以长孙无忌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法学家。长孙无忌的忠诚也是为李世民所看重的,所以长孙无忌能在贞观群星中排名第一,连李世民都评价他:“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第二功:河间王礼部尚书李孝恭。
李孝恭符合第二及第四个条件,特别是全国的统一战争,当时唐虽然是建立了,不过周边却是强敌林立,黄河流域的(陇西的薛举、薛仁果父子、河东的刘武周、河南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刘黑闼、山东的徐圆朗)强敌是李世民率军搞定的,而长江流域(荆湘的肖铣、江南的辅公拓)则是李孝恭搞定的。开拓剑南、荆湘、江南及岭南半壁江山,那可是功垂千秋呀,同时李孝恭对剑南、岭南的开发、对大唐强大水军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李孝恭作为王室,能有这样大的成就真是不得了。
第三功:尚书右朴射莱国公杜如晦。
杜如晦没有参加太原起兵,但后面三条却条条充分,在历史上也颇具盛名,已经丹青史书、影响深远、深入人心,在此就不用再啰唆了。
第四功:待中郑国公魏徵。
魏徵的名气就更大了,一说到谏诤就马上意识到魏徵的存在,他的经历及业绩已经光耀历史、独步古今、人人称颂了,在此也不说了。
第五功:尚书左朴射梁国公房玄龄。
房玄龄同杜如晦一样英名千古,杜如晦死得早,只当了三年宰相,但房玄龄却干了二十二年宰相,而且是首席宰相,在历史上这也许是个记录吧!
第六功:尚书右朴射申国公高士廉。
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舅舅,也当然是李世民的舅舅了,此人没有参与太原起兵,是李孝恭平岭南后才回朝的,所以他的功劳主要是第三及第四条,他着力开发了剑南,且长于行政,贞观年间长期担任吏部尚书,对官员的任命、考核、调度及初唐政治体制及官员监察体制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另此人为人正派、性格豁达、重情义、轻财色,是我们后人所称赞的“好官”及“君子”(人也长得特别帅气)代表。
第七功:左卫大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
他可是妇孺皆知的人物,如不知,回去看看大门就知道了。全国统一战争中,老尉战功可是不得了,经常同李世民单骑探敌,安然而归,武功那是一等一的,玄武门政变中立有决定性战功(镇住太子及齐王党的反扑及逼宫,防止事态扩大化),李世民刚称帝时又在泾阳大败突厥军,对外树立了威威大唐的强盛形象,对稳定刚刚经历政变的大唐政局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八功:尚书右朴射卫国公李靖。
李靖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杰出军事人物,《李卫公兵法》的作者,仅凭“南击岭南、北灭突厥、西定吐谷浑”及唐太宗那句“三千轻骑、横行漠北”就可见其厉害了。
第九功:尚书左朴射宋国公萧瑀。
萧瑀参与了唐初建设及贞观建设,虽然没有参与玄武门政变,但却数次劝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玄武门政变后更是坚决拥立李世民为太子,善于行政,性情耿直(在贞观时期与其他宰相不和),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同时他的身世也很尊贵,有一次李世民设宴招待大臣,席间说谁觉得自己应该先倒酒,房玄龄是首席宰相、百官之首,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哥们儿兄弟、贵戚人杰,都是当时尊贵之极的人物,但都只是相互望了望,不敢动杯,而此时萧禹却率先倒了酒,李世民问故,萧禹回答说:“我是南朝皇帝儿(梁武帝萧衍的儿子)、隋朝皇后弟(隋炀帝萧皇后的弟弟)、前朝左朴射(李渊朝的尚书右朴射)、天子亲家翁(儿子娶了李世民的公主)”,太宗及众人均叹服。
第十功:镇国大将军褒国公段志玄。
段志玄如同美国的巴顿将军一样,是初唐装甲部队——玄甲军的主要战将之一,参与了太原起兵及全国统一战争,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且作战勇敢、军功卓越,是飞将军李广的“唐朝版”,段志玄为人正直、诚挚、治军严谨、不趋时利,634年曾作为主将(在贞观朝能做主将是很不容易的事,只有李靖——征突厥及吐谷浑、李勣——征薛延陀及高丽、李道宗——征薛延陀、侯君集——征高昌及击吐蕃、柴绍——征梁师都、阿史那社尔——征安西四镇、段志玄——征吐谷浑军)率军击退吐谷浑的军事进攻,为将者的“智、信、严、勇、仁”在他身上集中体现出来。
第十一功: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宏基。
刘宏基是真正的大侠出身,参与了太原起兵及全国统一战争,太原起兵过程中只有一次规模较大的硬仗,那就是对霍邑的隋将宋老生,而斩杀隋军主将宋老生的正是刘大侠(擒贼先擒王,这一仗对唐朝的建立影响不可谓不大,这个功也不可谓不大,),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参加了历次全国统一战争,均作为主要战将,战功卓著(征薛举时因唐军战略失误,全军覆没,宏基力战被擒、受尽酷刑、宁死不降,表现出对大唐的绝对忠诚)。天下平定后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
第十二功:兵部尚书蒋国公屈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