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浪迹江湖,热爱自然。他的诗,有许多是写月的。诗人把美丽的月亮看成是高尚皎洁的象征。他的诗,又有许多是写酒的。诗人把美酒看成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举杯望明月,俯首看现实:创痛巨深,贫病交加,一切美好向往都一一幻灭了。一个傲岸不羁,意欲驰骋于天地之外的人,竟落到如此潦倒的田地,那是不堪忍受的。严酷的现实,逼得他几乎要发狂了。诗人在《笑歌行》和《悲歌行》里,十分清楚地描绘出了自己哭哭笑笑的狂态。一个处于半疯狂状态的人,“醉而落水”反倒更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安旗对李白的死,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模拟式的描绘:“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终了;泪,已尽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时,夜月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处,又散作万点银光。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我追求了一生光明,原来在这里!’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只听得船夫一声惊呼,诗人已没入万顷波涛。船夫恍惚看见,刚才还邀他喝过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条鲸鱼背上随波逐流去了,去远了,永远地去了。”显然,作为当代学者、富有诗人气质的安旗,他是宁肯相信这位“天上谪仙人”是跨鲸仙游的。
政治与艺术的两个极端
宋徽宗画迹真品有几何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昏庸无能、奢侈腐化的皇帝,但在美术史上,他却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善书法,书体瘦硬劲秀,自称“瘦金体”;他擅长绘画,观察细致入微,作画工致逼真,传世佳品很多,但其真迹有几何,还待商榷。
宋徽宗赵佶【jí】是一个昏庸无能、奢侈腐化的皇帝。但在中国美术史上,他却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他是一位美术鉴赏家,在位时广泛收集历史文物书画。由于他的提倡和支持,翰林图画院的规模得以扩大,制度更为完善,形成画院最为兴盛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作品。他本人善书法,书体瘦硬劲秀,自称“瘦金体”。他擅长绘画,观察物象细微入神,作画工致逼真,擅长花鸟,传世作品很多。《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图》等为其代表作。
历史文献中曾著录赵佶大量的绘画作品,仅以流传到今天的作品而论,其数量之多在宋代画家中也是非常突出的。据统计,赵佶的重要作品流传在国内外的有二十余件,在这些传世的作品中,到底有多少出自赵佶的手笔?对这个问题,历来学术界就有不同的看法。早在宋代的蔡【tāo】、邓椿就分别在《铁围山丛谈》和《画鉴》中指出赵佶的一些作品多出自画院画家的代笔。南宋《秘阁画目》、《中兴馆阁录·储藏》对“御画”、“御题画”(指赵佶在别人画幅上题了字的画)也分别有记载,以后元代汤【hòu】、明代都穆、董其昌等人都提出过质疑。《画继》中不但说画院有专门“供御画”的画家替他进行创作,《画鉴》中还记载说:“宣和”时画院画家周怡专“承应模仿唐画”。可见,就是传为赵佶临摹唐人的作品也是靠不住的。
今人在古人的基础上,对传世赵画作了大量的分析考订,金维诺先生曾写道: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芙蓉锦鸡图轴》列在宋代《秘阁画目》“御题画”中,并注明“御书诗”,画上所题“宣和殿御制并书”的“御制”显然是指诗为赵佶所作,并无赵佶所画之意。波士顿美术馆藏的《五色鹦鹉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的《祥龙石图卷》的后面,都写有“御制御画并书”,则指诗、书、画均出于赵佶之手(见《美术研究》1982年第二期)。薄松年在《传世赵佶花鸟画作品浅析》中认为:史载赵佶曾将从各地掠夺来的花石禽兽视为“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而陆续加以图绘,以十五幅为一册,累至千册,名曰《宣和睿览册》。这样庞大的画册,绝大部分显然是画院中的人的代笔。《五色鹦鹉图》、《祥龙石图》虽由赵佶手书“御制御画并书”,却不一定是他的亲笔。可见即使有“御制御画并书”的作品,也无其他旁证认为是非常可靠的证据,仍然使人怀疑(《中国画》1982年第三期)。谢稚柳先生在《宋徽宗“听琴图”和他的真笔问题》一文中(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鉴余杂稿》),从画的题字方面来推论《听琴图》、《文会图》是否赵佶真笔。《听琴图》旧为清内府所藏,它的流传只见于《石渠宝笈三编》和胡敬的《西清札记》,在清以前似乎未经著录。《西清札记》说是赵佶的自画像,画中弹琴者为赵佶,下右首低头静听者是赵的大臣蔡京。图右上有赵佶所书“听琴图”三字,左下签署着“天下一人”款押,钤“御书”朱文一印,正中有蔡京诗题。传世的赵画上有蔡题的不止这一幅,《雪江归棹【zhào】图》、《文会图》、《御鹰图》都有蔡题,题的部位亦有和《听琴图》相似者。但通过题识的内容却产生了问题。《文会图》赵的题诗:“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弈òu】,画图犹喜见文雄。”蔡和诗为:“明时不与唐时同,八表人归大道中。可笑当年十八士,经纶谁是出群雄”。《听琴图》蔡题诗是:“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蔡这二诗没有一字对“皇帝陛下”画笔加以颂扬,而《雪江归棹图》却题着“皇帝陛下,丹青妙笔”,又说:“盖神智与造化等也。”对《御鹰图》又是“皇帝陛下,丹青妙笔”,又说:“盖神智与造化等也。”对《雪江归棹图》又是“皇帝陛下,德动天地,仁及飞走”与“神笔之妙,无以复加”等等颂扬的辞句。《文会图》赵诗“画图犹喜见文雄”,这种口气,意是画图取“文会”为题材是可喜的,表示他所统治的天下,多士已经入吾彀中,画图也描绘他的“光荣统治”,这样的诗意与用“犹喜”的口气,以及开首写着“题文会图”,这就很不像是题自己的画。蔡诗也是只引申赵佶的诗意,君臣标榜,来颂扬当时的统治是远比唐朝要好的,也没有一字涉及画作。这与《听琴图》的方式是一致的。因此,《听琴图》、《文会图》根本不是赵佶的画作,也不是代笔,而是画院中人的作品,但为赵所满意,或为赵所命题,因而在上面题字或题诗,蔡京也只是奉命在上面题诗,故没有对画作加以赞扬。《雪江归棹图》、《御鹰图》的情形就不同了,蔡的题句左一个“皇帝陛下”,右一个“神妙之笔”,这就显得确是出于赵佶的真笔了。假使是出于代笔,似乎蔡京就不可能特别对画加以这样的颂扬,因为,对于替一个善画的皇帝所代的笔,加以过分的恭维,这又不仅是肆无忌惮,更有讽刺皇帝的嫌疑了。
宋徽宗每每在画院画家的作品上签上宣和御制,很难猜度他这样做为了什么,正如徐邦先生所论:“最奇怪的是宋徽宗赵佶的绘画,几乎百分之八九十出自当时画院高手的代笔。他既不是年老力衰,也非疲于应酬他人,因为所有的画幅大都存于宫内为自己欣赏——著名的所谓‘积至千册(页)’的《宣和睿览集》,尽管题上‘御制’(诗)、‘御画’、‘御书’,但实际上那些‘御画’没有一幅是亲笔的,自己欺骗自己,真不明白他是一种什么心理,可能是要托以传名后世吧!”(《古书画鉴定概论》)
多情总被无情恼
朱淑真为何断肠神伤
朱淑真是南宋著名的女诗人和词人,并擅长绘画,通晓音律,诗词多忧怨之作。朱淑真本人也神伤肠断抑郁而终,不知为何?
朱淑真,一称朱淑贞,钱塘(今杭州市)人,一说浙江海宁人,世居桃村(约在现浙江省丽水县境)。她是我国南宋时的著名女诗人兼词家,能画,通音律,但她却一生悱恻幽怨,尤其在她后来的诗词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她自号“幽栖居士”。后来的宛陵人魏端礼(字仲恭)于朱淑真死后,特辑其诗词,并题名《断肠集》、《断肠词》问世;后人王佐唐还为她立过传。
朱淑真出身于官宦门第,又传说她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侄女(《古今女史》)。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窥见其婚前的作品充分表现出她的天真闲适的情态,对生活充满了极大的乐趣。据王渔洋在《池北偶谈》中记载,朱淑真居于深闺,家大业大,家中建有“东园”、“西园”、“西楼”、“水阁”、“桂堂”、“绿亭”等供休憩娱乐的场所,俨然是大户之家。而且凡她认为可人意的东西,皆不惜重金购置。
那么,朱淑真后来究竟为了什么竟那么的神伤肠断抑郁而终呢?一般地说法是“因婚姻不满”、“因婚嫁不满”和“所适非人”等等,但都没有具体合理的解释。明代周清源在他的《西湖二集》中则称朱淑真出身于小户人家,她之所以那么有才气,是由于她“聪明伶俐、生性警敏,十岁以外自喜读书写字”,可谓是“诗有别才,非关学也”无师自通的天才了!而朱淑真在婚姻问题上的悲剧,是由于其舅父吴少江好赌博输了钱,借了金三老官20两银子无力偿还,为了顶债,所以就偷偷摸摸把朱淑真许给了金三老官的儿子——“金罕货”(又叫“金怪物)。这“金罕货”只会糊伞而已,长得又是“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朱淑真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戒条下被迫嫁给了“金罕货”。她的父母就这样断送了如花似玉的女儿的终身!从此,朱淑真忍气吞声,只有暗暗啼哭不止……
周清源对朱淑真身世和遭际的描述,虽说有声有色,但最终只不过是小说家言罢了。况周颐就不同意周清源的说法,他首先肯定了朱淑真是大家女子,根本不是什么“市井民妻”;如果她是“市井民妻”,那还有什么从宦东西之举?朱淑真曾随父亲和丈夫从宦于吴、越、荆、楚之间,是经历过世面的。她在《酒醒》一诗中有“梦回酒嘴盂冰,侍女贪眠唤不醒”,绝类大家口吻,这就绝不是只有靠开个木屐雨伞铺的金三老官的家庭气派所能有的。至于她的丈夫,况周颐说其“夫家姓氏失考”,但其夫“似初应礼部试”,因为朱淑真在送夫应试后有诗相勉。特别在她的《送人赴礼部试》一诗可以证明:
春闱报罢已三年,又向西风促去鞭。
屡鼓莫嫌非作气,一飞自当卜冲天。
贾生少达终何寓?马援才高老更坚。
大抵功名无早晚,平津今见起菑【zāi】川。
显见得她的丈夫在3年前曾应试失败,但朱淑真却一再为丈夫鼓气,说此次应试会成功,即使再不成功又有什么!东汉时的马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他告诫人们不要沉湎儿女私情,至他到了62岁年纪还率师出征呢!由此可见朱淑真对丈夫是一往情深的,是寄予莫大的希望的。因此,据一些资料分析,朱淑真的丈夫仕宦之后常年在外做官,而妻子朱淑真也不一定是左右不离,他的丈夫在这期间就出现了“窦滔、阳台之事”。也就是说,她的丈夫已经另有所爱,或者纳妾,由此断了音信,冷落了结发妻子。就在这时,朱淑真写下了极为孤寂幽怨的词作《菩萨蛮》: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娥只暗颦。起来临牖【yǒu】户,时有疏影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尽管如此,朱淑真对丈夫的情感仍未稍减,她在《恨春》诗中道:“春光正好多风雨,恩爱方深奈别离。”在《初夏》一诗中和泪唱道:“待封一掬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幸人。”在《愁怀》中更明白地指出:“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以及“荷叶与荷花,红绿两相配。鸳鸯自有群,鸥鹭莫入队!”这些诗作都是针对丈夫的厌薄行为而发。朱淑真坚定地表示:“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以此表达对丈夫坚贞不二的情感。不过,她的那些讥讽和决心,并未使丈夫回心转意,这位多愁善感的女诗人,竟在抑郁中一病不起而死。据周清源说,朱淑真死时才22岁芳龄。
这也同时否定了魏端礼在《断肠集》序言中所介绍的朱淑真是“早岁父母失审,嫁为市井民妻”的论断。
其次还有一个和朱淑真有关的问题,就是朱熹是什么地方人?一般都说他是江西婺(县名【wù】)源人,晚年迁居(或者调官)福建省建阳考亭;但是朱淑真的故乡一说是杭州,一说海宁,二者都在浙江境内。说她是杭州人的比较具体,即杭州涌金门内如意桥北;其中还有人说她是“钱塘下里人,世居桃村”。问题是,朱淑真是浙江省人,朱熹是江西人,虽说都姓朱,两者之隔,又如何是叔侄关系呢?惟一的解释是婺源在清代以前属于浙江金华府境。但“下里”和“桃村”则无从校考,这些尚待于专家学者的定论。
词在心头人难留
陆游与唐婉爱情悲剧原因何在
陆游与唐婉本来伉俪情深,志趣相投,美满幸福。可好景不长,陆游在母亲逼迫下休弃了唐婉,美好姻缘残破不全,双方也只有将忧愁思念托于诗词了……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yì】鲛【jiāo】绡(生丝织的绸子)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流传千古、读之令人回肠荡气的《钗头凤》词,吟叹的便是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陆游年过20,与唐婉结成伉俪。陆游才情横溢,风华正茂,唐婉温柔多情,也能诗会词。夫妻俩情投意合,相亲相爱,婚姻十分美满。谁知好景不长,陆游的母亲不知怎么不喜欢这位儿媳,婚后不数月,竟逼着儿子与唐婉离婚。在封建礼教的淫威下,陆游拗不过母亲,被迫休弃了唐婉。一对恩爱夫妻被逼离婚,哪里舍得?陆游表面上让爱妻休归娘家,而暗地里在别处租一所房子,私下与唐婉相会。谁知一来二去,被陆母发现,陆母又找上门去吵闹。事情不能隐瞒下去,夫妻俩只得忍气吞声,含恨分离。自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十年后,陆游春游沈氏花园,巧遇唐婉与后夫赵士诚也前来踏春。二人蓦地相逢,恍如隔世,离情别恨,顿时涌上心头。唐婉让人送过酒肴向他致意,陆游吞下苦酒,挥笔在墙上题下了上面那首《钗头凤》词。唐婉见词,更加悲痛,回家后也和作了一首,其词曰: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倚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从此,唐婉郁郁成病,不久便含恨九泉了。
陆游与唐婉,志趣相得,琴瑟相和,陆母理应高兴,为何反而逼着儿子离婚?这违反常情之举引起了后世许多猜疑。与陆游同时而稍晚的陈鹄说,放翁先妻琴瑟甚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夫妻之情,实不忍离(《耆旧续闻》卷十)。这是最早记载陆唐悲剧的一则史料,但没有明确说明唐婉为什么不得婆婆的欢心。后来有人说,唐婉不通人情世故,礼节不周,惹得老夫人不满意。加之陆游考试落榜,陆父因主张抗战触怒秦桧被革职,抑郁而死,给陆母很大刺激。唐婉心胸豁达,对公公之死没有形诸颜色,使老太太大为不快。一次偶然机会,老夫人遇见王氏女郎,爱其端庄婉顺,便强迫儿子,以“不孝翁姑”为由休弃唐婉而娶王氏。这种说法,也有疑窦。陆游娶王氏在二十三四时,陆父卒于稍后,唐婉早离陆家,不可能有遇公公死不形诸颜色而得罪婆母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