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大宗师》上说:“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河。”
家境贫困,几个孩子又经常生病,母亲决定把二妹带到南京乡下去,外公、外婆那里虽不宽裕,比起上海的我们却要好多了,他们愿意帮母亲带二妹。
1954年夏天,二妹才五岁。下乡前母亲总买点好吃的给她吃,对我们解释说:“二妹要送回乡下了,你们在我身边,让她这几天吃得好一点,不然,妈对不起她!”母亲满眼含泪,二妹一点事也不懂。临别前的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灯下都哭了,我和弟弟都抱抱二妹。
妈对她说:“孩子!送你去外婆家,你要乖,妈一定会把你接回来的,家里太穷了,靠我一个人实在养不活一家,呆在一起,饿死,还不如暂时分开,都可以有一条活路啊!”
母亲买不起车票,托一位亲戚将二妹带到南京溧水路村外婆家。二妹下乡后,母亲日日夜夜牵肠挂肚地想着她,盘算着要早些将她接回家。1956年春天,二妹到了入学年龄,母亲抱着小妹下乡去外婆家接二妹。
外婆和大舅一起商量,劝母亲趁早把小妹送人。外婆也爱自己的女儿,她看着母亲骨瘦如柴,心疼地说:“瑞凤,你还想活下去吗?身边少一个,日子可以松一点。”
母亲含着眼泪抱着孩子说:“我就是饿死,也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母亲牵着二妹,抱着小妹登上了返家的长途汽车。车子快开时,大舅突然从母亲怀里夺下小妹从车上跳下,这时车门已关,母亲痛苦地大哭起来,她敲打着车窗,身边的二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跟着母亲哭了起来。
车子在高低不平的山间公路上颠着,母亲成了天涯断肠人,一路哭到上海。
自从小妹被强行送人后,母亲变得更沉默。她终日神情恍惚,精神有些失常。她在老虎灶上班,只要听到马路上传来小孩子的哭声,就会丧魂失魄似的把茶壶放下,冲到门外四下张望,然后顺着声音发出的方向奔去,一直找到那个哭泣的孩子。她会在孩子跟前呆呆站立,仔细端详着这个孩子,直到发现不是自己的孩子,才闷声不响地走回来。如果听到其他孩子哭了,她又会跑出去。
后来,母亲的精神更加反常,即使在家里,深夜,只要听到外面有小孩的哭声,她就会从床上爬起来,对我们说她要出去,一次我不放心地跟在她后面,只见母亲风里雨里走着,在弯曲而黑暗的弄堂里沿着一家一家低矮的破屋,寻找那个哭着的孩子,在那家人的屋外,呆呆的站立,久久不愿离去。
母亲得了精神分裂症,常常一个人发呆,几乎到了不能正常工作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