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说:“我本是乡野之人,承蒙大王厚爱,深感荣幸。为吴国征战,我只是尽了一点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高官厚禄,实在愧不敢当。这些战功、政绩的取得,都是大王的功德无量啊!如今,我年事已高,请求大王恩准,让我回归田园,过平淡的生活。”
回想十几年的朝夕相处,阖闾十分了解并钦佩孙武的为人和不贪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阖闾十分敬佩。现在,江山坐定,万象更新,阖闾实在不愿孙武此时离开他,怎奈孙武去意坚决,任凭吴王如何好言相劝,终究不能使孙武回心转意。
急流勇退,未必就是懦弱无能的表现,未必就是遇难畏惧、临阵脱逃的借口。有时候,急流勇退正好是心灵高度的跨越,睿智思索的最佳抉择。孙武不贪名利,经受住了权力的诱惑,摆脱了政治斗争的阴险狡诈、血腥暴虐,告老还乡。学会放弃,学会急流勇退,弃旧图新,自己的生活就会有一个新的起点。
范蠡是楚国宛人,年轻时就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才智。为了不苟同于世俗,躲避凡夫俗子的妒忌、非难,就佯装狂痴,潜心博览群书,探讨济世经邦之策。
勾践即位后,大夫文种到宛访求人才,听说范蠡时痴时醒,便断定他是个非凡人物,于是他亲自前往拜访。开始时,范蠡不知道文种是否有诚意,于是一再回避。后来看到文种求贤若渴,便对他的兄嫂说:“这几天有客人要来,请借衣冠相候。”果然,文种又来造访范蠡。他们俩志同道合,促膝长谈,纵论霸王之道。文种将范蠡举荐给勾践,成为勾践的股肱之臣。
吴国厉兵秣马,越国也磨刀霍霍。勾践在范蠢等大臣的精心辅佐下,革新内政,国力日益强大。面对威胁日益严重的吴国,越国企图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一举打败吴国。
公元前494年,已到吴国夫差发誓报仇的时候,勾践急于先举兵攻吴。范蠢极力反对。他深知越国的实力还不足以打败吴国,更何况作为胜利之师,越国还骄悍轻敌,于是劝阻勾践说:“天道充盈而不溢出,强盛而不骄悍,不劳而矜其功,实在是逆于天而不和人。若是强行去做,一定会危及国家,害及己身。”勾践不听,发兵攻吴。两国军队在夫椒进行决战,吴军大胜,直捣越国境内,占领了越国首都,迫使勾践率五千残军退守会稽山。
这时,越国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勾践身陷绝境,身边都是残兵败将,亡国的恐惧不由袭上心头。他神情凄然地对范蠡说:“我不听先生之言,自寻祸患,现在该怎么样才好呢?”
范蠢非常沉着地说:“目前,宜卑辞厚礼,贿赂吴国君臣。倘若不行,可屈身以事吴,等待转机。”
勾践在夫差允诺他投降之后,就亲自带领妻子和大臣范蠡去吴国侍候吴王夫差。他们在吴国三年,受尽屈辱,用尽心机,最后终于赢得了吴王的信任。三年之后,勾践被放归故里。回国之后,越王就常常把苦胆放在床头,坐着躺着的时候都仰头看看苦胆,喝水吃饭时也尝尝苦胆,经常问自己:“你忘了会稽之耻了吗?”他还励精图治,亲自耕种,虚心向有才德的人求教,优待宾客,救济百姓,与人民共渡艰难,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并且使越国成为诸侯国中的霸主。
范蠡追随勾践二十多年,献计献策,忠心耿耿,屡建奇功。勾践称霸后马上封他为上将军。灭吴以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范蠡看到群臣皆乐,唯独只有越王勾践郁郁寡欢,立即猜到了勾践的想法。俗话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了: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安乐,况且一个人在名声很大的情况下,很难永保安宁。
他们从北方回到越国之后,范蠡上书给勾践,说:“你知道我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当初是您的诚意和友情感动了我,我才来协助大王成就大业。如今,这些都已经实现了,请允许我辞官。”
勾践见到此书,气恼地把范蠡叫来,说:“你和我一起复兴了越国,我们应该共享富贵,我正准备拿出一半国土分封给你,你怎么能离开呢?难道你不相信寡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是不会放过你的。”
范蠡答道:“君王您当然可以实行您的命令,但是我也要实现我的意愿。”不过,范蠢看到事情可能弄僵,只好口头上暂且答应。范蠡回到家中,赶紧打点行装,当天夜里,带着家人悄悄出城,乘船北上到了齐国。
他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齐国海畔定居下来,买了一块地,带着家人过着农耕生活。由于他善于经营,很快就致了富。凑巧,这时齐王下令地方官荐贤,当地官员把“鸱夷子皮”推荐给齐王。齐王认为他才能出众,过了一段时间就要授予他宰相职位。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他潜逃回到家中,把家财分散给当地的乡亲们,携全家悄悄离开齐国,到了宋国的陶邑,改名自称陶朱公,以经商为业。不久,他又成为当地的富豪,资产巨万,远近闻名。
自从范蠡不辞而别之后,大夫文种很是孤单,又见勾践日夜享乐,不像原来那样敬重自己,深感前途渺茫,心灰意冷,常常称病不上朝,于是有人向勾践进谗言,诬告文种企图谋反。尽管文种反复解释,都无济于事。越王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宝剑,说:“先生教我七种计谋征服吴国,寡人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计谋留在你那里,请去跟随先王,试行余法吧!”再看所赐之剑,乃是吴王当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剑,这真是历史的莫大嘲弄。
范蠡不贪功利,两度逃官,正说明他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退而归隐,终于避免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丧生。范蠡功成身退,虽然说是他所采取的远避祸患的一种对策,但能够在纷繁的政治斗争中看轻功名利禄,决然退出历史舞台,也是不容易的。
功成名就之后要懂得明哲保身。有识之士在荣誉面前居安思危,在错误面前也承担责任,绝不见功劳就抢,见错误就推,只有具备了这种素养,才能算得上是完美和清高的人。相反,迷恋名位而至死不悟的人,是很悲哀的。
退一步未必就是失败,有时,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甚至是三步、四步。五代后梁高僧契此,俗称布袋和尚,他曾经作过这样一首偈子:
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对人生处世以退为进的一个很好的概括。在我们的人际交往、生活事业中,有时看似退步了,实则是往前进了。
在社交场合中,保持强硬的口气固然重要,但当个人在某些方面确实做错的话,不妨坦然地松一松口,接受他人的意见反而会给别人一种豁达的感觉。同时,你也在无形之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某山区支部书记带领群众修路时,放炮炸石砸断了一家农户的梨树,这棵梨树是这家农户的财源,主人揪住支书要他赔。
支书说,秋后一定赔偿,但主人不肯,主人的兄弟一拥而上,把支书好一顿打。村里的党员和群众都火了,要求狠狠整治打人者。第二天开村民会,闹事的也觉得理屈,准备挨整。
不料,支书竟先做检讨:“老少爷们,我还年轻,得大家帮扶。哪个活我安排错了,哪句话我说得不对,大家提出,我做检讨。”被打的事竟一字不提。
后来,闹事的人找到支书当面认了错:“你是为全村,我是为自家,我错了!今天你咋说,我咋干,听你的。”
支书是很懂得交谈之道的。为了开辟富裕之路,他忍下了个人委屈。但是,他的忍让和退缩,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坚强,说软话同时也是一种方法,一种有效的以退为进的方法。表面上支书是让步了,其实他是往前迈了一大步。因为他的豁达、大度,让村民们对他心服口服,在将来的日子里,村民们肯定会全力支持他的工作。
把这个例子引入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同样适用。我们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难免会碰到一些性格倔强或一时冲动的人,在别的方法难以奏效时,可以试试以退为进的方法。
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人世兴衰也是如此。李宗吾先生的厚黑“遗退经”指出,当事业和人生处于顺境而趋于鼎盛期时,应及早做好抽身隐退的准备,以免将来进退维谷无法脱身。厚黑人士都懂得见好就牧的遥理,他们在成功时会急流勇退,在辉煌时会走向平淡,藏起自己的锋芒,低调处世,从而在险象环生的社会时全身而退。
人生往往就是如此,在一进一退之间,既可以成就一段精彩的人生,同样也可以使那唾手可得的成功在瞬间灰飞烟灭。这取决于个人在这逑退之间所作的取舍。因此,不论处于何种情况,既要做好奋力前行的准备,又要有全身而退的计划,在这一进一退之间游刃有余,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办事厚黑学,天下无难事
现代社会,人们都比较注重实惠,人与人之间来往相处,有时是以利益来维系的。如果你自身条件优裕,在交际由就显得引人注目,占有了优势,你不求别人,别人可能来求你。工欲善其事,必先剖其器,厚黑学提醒人们,在社会中要想办好事情,不能单纯地只依靠别人来解决,有时要变换思维,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在平时注意积累各种资源、背景等,拥有别人所没有的“王牌”,并利用手中的“王牌”,诱惑别人为自己办事,这样你就掌握了办事的主动权,并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
情感开道:眼泪就是软刀子
(刘备)全在脸皮厚,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知耻,而且生平善哭,著《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胜。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仁慈心、同情心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世界上每个人差不多都具有同情弱小和怜恤受难者的仁慈感情。利用这种人性中善良的辉光可以照亮自己的世界。用自己坎坷遭遇的愁容和凄凉悲怆的眼泪,可以使对方的感情之水为之荡漾,即便铁石心肠,也会网开一面,伸出热情之手,答应并帮助你把事情办成。
求人帮忙,关键要打动对方的恻隐和同情之心,这样可以赢得他人的帮忙,你所求的目的就可以达到。而眼泪则是这种打动他人恻隐之心的最好武器。
据说凶残的鳄鱼在吃掉到嘴的食物之前,总要流下一串串的“伤心”眼泪,装出一副慈悲的样子,厚黑学指出,这正是鳄鱼的狡诈之处。鳄鱼要吃掉别的动物,却要挤出几滴眼泪,分明是想告诉人们,自己本性是善良的,并不想残害自己的同类,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历史上,各类厚黑家都懂得眼泪的作用,为了达到升官发财、排斥异己、铲除对手的目的,他们不顾及自己的脸面,厚着脸皮“挤出”眼泪,以此博取对方的同情和援助。哭的花招千奇百怪,哭的程度千差万别,而哭的效果则千人一面,最终“功成圆满”,无一例外地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哭得妙的得了天下,哭得次一点的哭出个官运亨通,再哭得差一点的也换得了几枚钱币,活得有滋有味。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备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三分天下,与他爱哭、善哭有莫大关系。作为“一代明主”的刘备,其哭的手段被他发挥得几乎是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赤壁大战后,刘备按诸葛亮的安排,用诡计夺取了军事重镇——荆州。周瑜气得金疮迸裂,决心起兵与刘备决一雌雄,经鲁肃劝说才罢兵言和。但周瑜认为刘备占据荆州是东吴称霸的心腹大患,便命鲁肃去向刘备讨回荆州。最初,刘备以辅助侄儿刘琦为理由赖着不还。刘琦死后,鲁肃又去讨荆州,诸葛亮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来辩护,并立下文书,取了西川后再归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空手而回。后来,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做了东吴的乘龙快婿,孙权又要鲁肃讨还荆州,厚脸皮的刘备已经黔驴技穷,问计于军师诸葛亮:“鲁子敬三番五次来讨荆州,均是先生劝退而去,今又来取,不知军师有何良策?”
诸葛亮说道:“若是鲁子敬提起荆州事,主公只管放声大哭,待哭到悲切处,我自出来劝解,荆州无大碍也”。
鲁肃来到堂上,双方互相谦让。坐下来后,鲁肃说:“如今刘皇叔已经是东吴女婿,也就是我鲁肃的主人。既是自己人,我就直话直说了。”
刘备说:“子敬不必谦虚,有话直说。”
鲁肃说:“小人奉吴侯军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皇叔借去许多时间了,一直未还,今日既然两家结了亲眷,就算是一家人了,希望皇叔今日交还荆州为好。”
鲁肃说完后,专侯刘备答复。哪知刘备无话可说,却用双手蒙脸大哭不已。哭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鲁肃见刘备哀声嘶哭,泪如雨下,不禁惊慌失措,急忙问道:“皇叔为何如此?难道小人有得罪之处?”
那刘备哭声不绝于耳,哭成个泪人儿,哭得泪湿满襟,鲁肃则被刘备哭得胆战心寒。这时,诸葛亮摇着鹅毛扇从屏风后走出来说道:“我听了很久了,子敬可知我的主公为什么哭吗?”
鲁肃说:“只见皇叔悲伤不已,不知其原因,还望诸葛先生见教!”
诸葛亮说:“这不难理解!当初我家主公借荆州时,曾经立下取得西川时便还给东吴的文书。可是仔细想想,主持西川军政大事的刘璋是我家主公的兄弟,大家都是汉朝的骨肉。若是兴兵去攻打西川,又怕被万人唾骂,若是不取西川,还了荆州无处安身;若是不还,那东吴主公孙权又是舅舅。我主处于这两难困境,子敬又三两次的来讨,因此泪出痛肠,不由得放声慨哭。”
诸葛亮说罢,又用眼色暗示刘备,刘备耸肩摇膀,捶胸顿足,大放悲声。鲁肃原是厚道之人,见刘备泪下,放声痛哭,心中动了恻隐之心,以为刘备真的是无立足之地而哭,便起身劝道:“皇叔且休烦恼,待我与诸葛先生从长计议。”
诸葛亮说:“有烦子敬回见吴侯,将我主烦恼转告。再待一段时间,等我主有了安身之地,再奉还荆州如何?”
鲁肃见刘备哀痛之极,只好答应。
刘备是很会哭的,尤其是他想当皇帝的那一幕哭得恰到好处。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大魏皇帝的消息传到成都后,自立为王的刘备大吃一惊,刘家天下易主怎能不惊?刘备此时羽毛已经丰满,很想弃王而称帝,但是又不好说出口。昔日曹操虽然独霸朝政,但傀儡皇帝还在,天下名义上还属刘家,如今曹丕废主自立,这简直逆天而行,怎么办?刘备虽然远在四川,但无时不想问鼎中原。此刻见时机成熟,自立为帝的条件已成立,但怎好出口?只好用哭来暗示心迹。于是,水米不进, 又使出杀手锏,每日痛哭,令百官挂孝,遥望许昌而祭之,这一次由于是想当皇帝,于是不仅痛哭,而且哭出病来。干脆不理政务,把一切大事全部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自然知道刘备的“哭因”。这时正好有人夜间捕鱼,捞到一块金光灿灿、瑞气盘旋的玉玺。诸葛亮终于找到了治疗刘备痛哭的药方,遂率群臣上表奏请刘备当皇帝。
刘备看了后,果然停止了痛哭,却又故作愤怒,怪诸葛亮等人陷他于不忠不孝。但是经诸葛亮等人苦劝,刘备终于高高兴兴的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