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箭如雨下,贞德的肩膀和脖子不幸中箭,摔倒在河中,被一位骑士救起来。贞德醒来后,竟用力把箭头从身体里拔出来,裹好伤口,重返战场。她一面挥动百合花旗,一面高呼:“胜利是我们的,冲进去!”她再次冲在了前面,战士们都很感动,也紧随她勇猛冲锋,登上了城堡。英军的抵抗崩溃了,纷纷四散逃跑,奥尔良得救了!人民倾城出动,欢迎这位年仅17岁、创造了奇迹的女英雄,亲切地称贞德为“我们的奥尔良姑娘”。
战役结束后,贞德率军一路势如破竹,直趋莱姆,她的威名已使敌人闻风丧胆,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抵达莱姆时,城中的英军早已逃之夭夭,市民们打开城门,用鲜花和欢呼声迎接她。在莱姆大教堂,按照法国王室的传统,大主教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是为查理七世。
此时的贞德已经变成了“天使”,人们到处都在歌颂她,称她是“圣人”。国王赐给她大量财帛和“贵族”称号,她都拒绝接受,决心继续完成解放法国的事业。
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他们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国人还厉害,便蓄意谋害贞德。
1430年春,法国勃艮第的贵族和英军勾结,围困了巴黎东北的贡比涅,贞德奉命前去援救。5月23日清晨,贞德带领少数部队主动出击英军,由于寡不敌众,被迫向康边城撤退。当她指挥军队刚要进城的时候,城门“砰”的一声紧紧关闭,接着吊桥悬起,退路被切断,贞德被捕。最后,贞德被勃艮第人以1万法郎的价格卖给了英国。
英国人深知贞德在法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为避免报复,把她交给了卢昂主教。
1431年5月24日,贞德因“屡教不改的异端”、“巫女”、“违反教规穿戴男装”等所谓的“罪名”被判处火刑,带往广场。在那里,年轻的姑娘被绑在了一根高高的火刑柱上,她以轻蔑的目光瞥了一眼看台上的主教们和英军,高声说:“我坚信侵略者统统都要被赶出法国!”
残忍的刽子手点燃了木柴,火焰腾然升起,吞没了贞德。法兰西失去了自己最亲爱的女儿!那年她才19岁。
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在人民运动的压力下,法国当局对军队进行了整顿。1437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
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百年战争至此结束。
民族英雄贞德
贞德生活的法国,经受多年战乱,国库枯竭,士气消沉,人民麻木,国王和贵族昏庸自私。贞德振臂一呼,力挽狂澜,拯救了法国,振奋了民族精神。贞德的生命虽然短暂,却是悲壮、神圣而绚烂的。直到今天,恐怕还没有人能以如此年轻的生命,成就这番伟大的使命。
圣女贞德生活在一个野蛮、凶恶、腐败的时代,她本人与那个时代的对照,犹如白昼之于黑夜。法国政府把每年的5月30日,即贞德遇难的日子定为“贞德节”。
亨利七世:开创都铎王朝
英王亨利七世,本名亨利·都铎(1457—1509年),是都铎王朝的开创者,说句实在话,他的运气很好,头上的王冠可以说是“捡”来的。
这事要从玫瑰战争说起。英法百年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英国的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为了争夺王位,又开始了一场长达30年的战争。因为英国古老的贵族世家都有自己的族徽,上面绘有每一家族特有的象征物,如猛兽、武器、花卉、城堡等。约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兰开斯特家族的族徽是红玫瑰。人们就把这两家之间为争夺王位发生的战争称为“红白玫瑰战争”。
1455—1485年间,英格兰广袤的原野上狼烟滚滚、杀伐不休。站在兰开斯特家族一方的是政治上称霸一方、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北部封建主集团,支持约克家族的是对王室不满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南部封建主集团、新贵族和城市市民。
这是一场残酷的内战,交战双方都以杀戮为快事。一时间交战地区狼奔豕突,刀光剑影。1460年12月,第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在英格兰北部的威克菲尔德展开,约克派惨遭失败,主将理查公爵战死,上千名士兵倒在血泊之中。还有许多被俘的贵族,按惯例他们可以用赎金换取自由,但这次却难逃厄运,一概被砍头。理查的头颅甚至被挂到了城门上示众,头上还戴着一顶纸糊的王冠。如此的羞辱激起约克家族的仇恨。第二年,理查之子爱德华自称英王爱德华四世,率军在陶顿战役中获胜,开始了约克王朝的统治。
可是约克家族并没有珍惜这得之不易的王位。爱德华四世一死,他的也叫理查的弟弟便发动政变,废黜爱德华四世之子爱德华五世,自称理查三世。约克家族陷于内讧。拥戴爱德华四世后裔为王的人,便去投靠兰开斯特家族。两个家族就此又打了起来。
1485年8月,最后的时刻来临了。谁也没想到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竟是一位外姓人。此人就是亨利·都铎,他本是兰开斯特家族的远亲,当玫瑰战争打得正烈之时,他一直流落法国,与权力无缘,他的处境有点像中国春秋时期流亡国外的公子重耳。
对于亨利来说,早年的颠沛流离和艰辛忧患就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使他很早就领悟了权势的真谛,因此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消沉失望,而是利用一切手段和机会来网罗人才、组织军队,以待时机成熟时放手一搏。1471年,亨利六世和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双双丧命,亨利遂成为兰开斯特家族的领袖,许多兰开斯特贵族和拥护者纷纷渡海东来,聚集在他的周围。1483年6月,理查三世篡位,约克贵族内讧加剧。同年圣诞节,亨利乘机在法国的雷恩大教堂郑重宣布,一旦登上英国王位,他将立即娶爱德华四世的女继承人伊丽莎白公主为妻。此举乍一看实在是有点荒唐,不问女方同意与否,就一相情愿地论谈起婚嫁来,但从政治策略上看,这无疑是极其高明的一步棋。此言一出,很快就使自己赢得了许多约克派人士的支持,势力大增。
1485年夏天,英格兰政坛风雨飘摇,理查三世日益不得人心,几为孤家寡人。亨利审时度势,决定利用这一时机主动出击,8月1日他在法王查理八世(1483—1498年)的帮助下,率军横渡英吉利海峡,8月7日登陆威尔士南部的米尔福德港。亨利的到来,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视之为威尔士的英雄,即使是理查三世的行政军事长官里斯也立即决定支持亨利,由此引发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幕。由于里斯曾发誓效忠于理查三世,保证不让任何叛逆者进入威尔士,“除非他们从我的肚子上走过去”,这就使他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他既不想破坏自己的誓言,又不愿违背民意。为此有人建议他干脆直接躺在亨利·都铎面前,让亨利·都铎从他身上迈过去,可能是考虑到此举有伤大雅,里斯不予采纳。最后还是他自己巧妙地想出一个两全其美、又不失体面的办法,即亲自站到亨利·都铎进军途中必经的一座桥下,听凭亨利·都铎及其部下从桥上通过。不管后人称之为狡猾也好,机智也罢,这实际上都是民心向背的反映,所以亨利的部队在挺进英格兰途中,很快就从2000人发展到5000人。
8月22日,亨利和理查三世的军队在博斯沃思村展开决战。理查三世的队伍虽然人数占优,达万人之多,但内部离心离德,战斗力大打折扣。战斗刚刚开始,理查三世左翼部队就拒绝参战,隔岸观火,右翼部队更是在斯坦利爵士的带领下公开倒戈。遭此突然打击,理查三世怒发冲冠,理智尽失,他一边愤怒地高喊:“叛徒!叛徒!”一边发疯似的率领扈从直扑亨利·都铎的帅旗。正当理查三世砍倒对方旗手,迫近亨利时,反戈一击的斯坦利爵士率领骑兵及时赶到,插入双方主帅之间。理查三世不愿就此撤离,结果当场血染战袍,一命呜呼。一直戴在理查三世头上的王冠滚落到荆棘丛中,亨利的一名部下将它捡起,恭恭敬敬地替主人戴上,战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博斯沃思战役落下了玫瑰战争的帷幕,对于参战双方来说,这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真正胜利者的战争。因为无论是约克家族,还是兰开斯特家族,都死伤惨重,元气大伤,他们所代表的封建割据势力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力量在英国政坛上呼风唤雨了,代之而起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谓新贵族,是指那些资产阶级化的中、小贵族,他们使用雇佣劳动,从事资本主义性质的农、牧业生产,与依赖地租生活的旧贵族有本质的区别。新贵族的成长、壮大,对英格兰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英格兰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博斯沃思战役后,理查三世的势力土崩瓦解,伦敦随即向胜利者敞开大门。亨利入主王宫后要办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捡”来的王冠合法化。深谙谋略之道的亨利十分清楚,战场上的捷报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他决定避开繁文缛节,速战速决。10月30日,隆重的加冕典礼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亨利如愿以偿地登上英国的王位,史称亨利七世。亨利的即位,标志着约克王朝的结束,都铎王朝的开始。
11月7日,亨利七世召集执政以后的第一次议会,面对既成事实和咄咄逼人的新君,议会只能通过决议,承认亨利七世及其子嗣的合法继承权。从此亨利七世了却了一桩心事,开始“心安理得”地治理英格兰。
1486年1月,亨利七世与伊丽莎白结婚,这又是一场没有感情基础的政治婚姻。对于亨利七世来说,无非是要寻找一个化解两大家族宿怨的最佳切入点;伊丽莎白则显得几分无奈加随意,圣上“眷恋”,岂能不从?然而他们的婚后生活却十分美满幸福,伉俪情深,令同时代的人羡慕不已。与大多数王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伊丽莎白从不过问朝政,一心一意做个贤妻良母,所以口碑甚好。1486年年底,他们的长子问世。亨利七世显得兴奋异常,他不仅为其取名亚瑟,希望他能像英国历史上同名的伟大君王一样有所作为,而且还视之为都铎王朝稳定繁荣的基础,因为他身上兼有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的血统。其后他们的次子亨利和长女玛格丽特先后坠地,不幸的是在生次女玛格丽特时,伊丽莎白因难产去世,亨利七世悲痛欲绝,从此没有再婚。
英国走向强盛
属于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联姻,结束了两大家族的纷争,开创了都铎王朝时代,使英国走上繁荣的道路。玫瑰战争是英国专制政体确立之前的最后一次封建战争。英国由于这场战争,消灭了上层贵族并且统一起来了。
亨利七世在位期间,解散贵族私人武装,设立王室法庭惩治不驯服的大贵族;推行重产主义政策,奖励工商业和航海业,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