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王”腓力二世
查理大帝的孙子三分帝国以后,西法兰克王国基本上构成了法兰西国家的疆域,而且它的国名不久也改称法兰西王国。从这时起,法国史才算真正开始。
987年,法兰西的卡洛林王朝末代国王撒手人寰,法国进入了卡佩王朝的统治时期。
当时的法国,封建割据,王权十分软弱,对那些肆意横行的大封建主束手无策,听之任之。当时,王室的领地仅限于巴黎一带,领地大小相当于一个小公国,四周被大小封建主的领地包围,被称为“法兰西岛”。
时光流逝,从法王腓力二世(1165—1223年)执政起,法国开始加强王权,出现了好几位杰出君主。
腓力二世是卡佩王朝第七任国王,被称为”尊严王”、”奥古斯都”。他的祖父路易六世和父亲路易七世开始了加强王权的努力,但成效不大。“胖子”路易六世清除了眼皮底下的众多城堡主,但对更大更远的诸侯则无可奈何。路易七世陷入了一位更强大敌人的阴影之中,他就是来自金雀花家族、后来成为英格兰国王的亨利二世。亨利二世在法国拥有大片领地,包括诺曼底、安茹等,后来抢了路易七世的老婆、阿基坦女公爵阿莉埃诺,又得到了偌大的阿基坦公国,其领地竟比法国王室领地大五倍。要实现法国统一的夙愿,“金雀花”是最大的障碍。
腓力二世14岁继位,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惊人的魄力。当时他的舅舅们欺负幼主年少,妄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摆脱外戚的监护,年仅15岁的腓力二世毅然与弗兰德尔伯爵的侄女伊莎贝尔结婚,自立门户。
对当时的法国来说,最大的对手无疑是拥有几乎占法国国土一半领地的英格兰国王。这一点少年老成的腓力二世十分明白。他巧妙利用亨利二世与儿子的矛盾,挑拨他们父子的关系,分化、削弱英王的力量。
腓力二世与英王之子理查结盟,并挑动他与他父亲兵戎相见,自己从中坐收渔翁之利,收回了一些领地。随着1189年理查即位成为“狮心王”理查一世,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纠纷,这一次,腓力二世拉拢“狮心王”的弟弟、后来被称为“无地王”的约翰来对抗“狮心王”。
1187年萨拉丁夺取圣城耶路撒冷的消息传到西欧,引发了新一轮要求十字军东征的舆论。于是腓力二世与“狮心王”约好暂时将彼此的恩怨放在一边,同时出发一起参加十字军东征。但当腓力二世到达阿卡城与萨拉丁的军队激战近一年之后,“狮心王”才赶到,腓力二世觉得与骄横的“狮心王”共事实在是一件难以忍受的苦差,就留下一万多法军,自己中途退出,赶回法国后向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发动进攻,迫使“狮心王”理查不得不赶回国。
1199年,“狮心王”去世,腓力二世的对手换成了志大才疏的“无地王”约翰。腓力又使用了他惯用的借力打力的手段,挑动“无地王”的侄子亚瑟与之对抗,从中得利。
后来,“无地王”与普瓦图的吕济昂家族的未婚妻结婚,惹恼了吕济昂家族,于是腓力二世趁此机会与吕济昂家族结盟,并于1202年宣布取消英王在法国领土上的领地,进攻诺曼底。腓力二世一生最荣耀的阶段到来了,在此后的一系列战役中,夺取了加来港、鲁昂、曼恩、安茹等地。
“无地王”为了保住王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寻求法王的帮助。腓力二世乘机巧夺英王在法国的部分领地,并使约翰承认自己是法王的附庸。
法王的强大引起西欧各大封建主的恐惧,一个反法同盟迅速组成了。他们的成员有“无地王”约翰、法国弗兰德尔伯爵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等。而腓力二世则和奥托四世的对手、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和西西里国王腓特烈二世结盟。英法德意诸国的矛盾,可谓历史悠久。
1214年,约翰组织的反法同盟在法国西部登陆,腓力二世奋起还击,取得了著名的布汶战役的胜利,彻底打败了约翰。这次战役首次激起了法兰西民族感情的高涨,也大大巩固了法国王权,腓力二世因此被誉为“奥古斯都”。
腓力二世在位期间,法国国王的领地扩张了三倍。领地的扩大,最直接的效应就是收入扩大,财大气粗的王室也可以有更大规模的作为了。
腓力二世与巴黎这座千古名都有着莫大的关联。卡佩王朝早期的国王,一直在巴黎和奥尔良之间摇摆不定。腓力二世积极营建巴黎城,修建道路和城墙,巴黎的市政面貌在他在位期间焕然一新,著名的卢浮宫就是他开始修建的,主要用途是拱卫巴黎城。腓力二世还积极扶持巴黎大学,如授予其师生以免税权和独立的民事、刑事裁判权力。从腓力二世时代开始,巴黎的首都地位已不可动摇。
由于法国在腓力二世之前,并未确立王位世袭的原则,法国历代国王在位期间,都要在生前为儿子加冕,以防贵族集团选出其他人来当国王。从腓力二世开始,由于王室力量已足够强大,这多余的形式也被废除了。从此,诸侯选举国王的“走过场”形式也终结了。
“法兰西岛”
所谓“法兰西岛”是指卡佩王朝早期国王所能有效控制的实际范围,包括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中游的狭长地带,以巴黎和奥尔良为中心,其面积只占法兰西国土的大约1/15。在“岛”外,实力强于王室的诸侯比比皆是,如诺曼底公国、勃艮第公国、阿基坦公国等。即使在“岛”内,也有着众多不服管制的城堡主。
“完美怪物”路易九世
腓力二世死后,其孙路易九世(1214—1270年)继续加强王权。他的祖父虽然从英王手中夺取部分领土,但法兰西南部仍有大片领土在英王控制下。要使王权足够强大,路易九世还需走过一段艰难的路程。
路易九世的父亲、骁勇善战的路易八世没有为卡佩王朝增加多少产业,年纪轻轻就到上帝那里报道去了,留下了12岁的路易九世及其母布朗歇这对孤儿寡母。路易九世在位的前10年都是由太后布朗歇摄政。
继位之初,贵族们根本不把幼主放在眼里,很多人连新王登基仪式都不参加。一些贵族组成反王室的联盟,公然和国王分庭抗礼。这时英王亨利三世也乘法国内乱之机,两度出兵入侵法国。路易九世面临内忧外患,在母后的辅佐下,继承先王的大政方针,与城市结成联盟,并依靠中小贵族,分化瓦解大贵族,经过几年的努力,王权越来越占明显的优势,大贵族的叛乱基本被镇压下去。
路易九世为了保持王权的强大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行了经济、司法、军事、行政各方面的改革。
经济上,路易九世改革货币制度,发行质量较好的新货币,并颁布敕令,规定这种新货币为王室领地内的法定货币。在王室领地内禁止任何人私造货币。这项措施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增加了王室财政收入,加强了王权。
在司法方面,他把巴黎高等法院从宫廷会议中划分出来,使其成为全法国最高的上诉法院。起用出身低微、懂得法律知识、办事认真公正的人担任法官。并宣布,国王是全国的最高审判官,主持司法审判是国王的神圣职责。
为了消除封建混战,他颁布法令,禁止封建主在王室领地内进行私斗。在国王附庸的诸侯领地上实行“国王四十日”政策。如果两个封建主之间要发生私斗,挑战一方在40天内只许宣战,不得动武;被挑战一方可在这期间向法王提出申诉,由国王进行最后的裁决。
路易九世深知军队的重要性,有军则有权,没有军权就没有王权。他推行募兵制,组织了一支精锐的雇佣军,这支军队由国王统一指挥,其战斗力远超以往各自为政的骑士。
路易九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从小在母亲的引导下,基督教精神已经成为他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后来的行为充分显示了这一点,他每天做两次弥撒,就寝前念50遍《圣母经》,午夜起身参加神甫在教堂举行的晨祷。他毫不吝惜地捐钱给修会,并成为圣芳济修会的一员。有时,他甚至还效法耶稣给门徒洗脚的做法,亲自给济贫院的盲人洗脚。他还服侍过麻风病人吃饭。这位恩威参半的君主被后世称为“完美怪物”。
但他的虔诚也给法兰西带来过损害,他严禁异教的流传,设立火刑场和异端裁判所,对待犹太人尤其苛刻,烧毁他们的经书,强迫他们佩戴犹太人的标志等。
他的虔诚也表现在他对十字军东征的狂热上。他领导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以十字军东征史的精彩完结篇载入史册。前一次从1248年延续到1250年,年轻气盛的路易以倾国之力出击,据说有14万大军,1800多艘军舰,目标是萨拉丁后人统治下的埃及。但在占领了达米埃塔港之后,大军就遇上瘟疫袭击而元气大伤。十字军进攻开罗途中,前来迎战的埃及苏丹萨利赫突然在军中病死,形势似乎大好,但由奴隶组成的埃及近卫军在萨利赫的爱妾珍珠小枝率领下仍然打败了疲惫的十字军,御弟阿图瓦伯爵捐躯,他本人也“光荣地”沦为阶下囚,交纳了80万金币的罚金后才获释。此战对埃及的历史影响更大,阿尤布王朝因此覆没,开始了“奴隶王朝”的统治。
后一次从1269年到1270年,路易九世不顾国内大多数贵族的反对,带领6000骑士和3万步兵进攻突尼斯。开始时势如破竹,但瘟疫总爱跟他作对,这一次,他病死于诡异多变的北非沙漠中。按今天的观点,他的东征是失败的,但按那个时代欧洲的骑士精神,无论被俘还是死于征途都是一种很大的荣誉,正因为如此,在他病死27年后,他被罗马教廷追认为圣徒,赢得了“圣路易”的尊号。
在西方世界,以“圣路易”命名的地名和建筑很多。如法国凡尔赛圣路易大教堂、加拿大魁北克圣路易湖等,都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法王。
三级会议
三级会议,是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和市民(第三等级)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
1300年,法国与弗兰德尔交战,财政支出增加。腓力四世向法国教会征税,遭到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拒绝,双方发生冲突。为了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1302年腓力四世召开第一次三级会议。英法百年战争时期,为了抵抗外敌,三级会议有权监督政府。16~17世纪初,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的权力被削弱。从1614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三级会议中断了175年。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由于国王财政困窘,在凡尔赛宫重新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代表(包括资产阶级)要求取消等级区分,按人数表决。提出三个等级一起开会,共同审查代表资格的建议。在遭到拒绝后,第三等级于6月17日自行召开国民议会。至此以等级为基础的三级会议完成了历史使命。
爱德华三世:克勒西一战成名
1337年至1453年间,英法之间爆发了一场长期的战争,由于这场战争时断时续地进行了一百余年,所以史称“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的起因,表面上与法国王位的继承有关。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死后无男嗣,法国三级会议以“妇女或其子均不得继承王位”为由,拥立查理四世的堂兄瓦洛瓦伯爵之子腓力为国王,史称腓力六世。不过,英王爱德华三世也想染指法国的王位,他始终认为自己更有权利继承法国王位,因为他的母亲是查理四世的妹妹,这是他日后公开入侵法国的理由之一。
当然,双方都明白,王位继承不过是个幌子,战争真正的原因蕴藏在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中。从根本上讲,百年战争的爆发是英法两国几百年来领土争执和其他各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14世纪初,法王力图以最高领主的身份剥夺英王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块领地,法国与苏格兰结盟的动机也就是要削弱英格兰的国力,进而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这一问题上,爱德华三世不仅根本无意作出让步,而且还想恢复亨利二世时期的庞大版图。双方针尖对麦芒,岂能不开战端?
两国在佛兰德的利益冲突也是引发这场战争的重要原因,佛兰德是西欧封建时代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与英格兰的经济关系极其密切,佛兰德繁荣的毛纺织业依赖于英格兰生产的优质羊毛,而羊毛又是当时英格兰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对王室的收入影响极大。腓力六世企图染指佛兰德,爱德华三世当然不会无动于衷。开战前夕,佛兰德贵族阶层明显倒向法国一边,城市则公开支持爱德华三世,这就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1337年,爱德华三世为了备战之需,通过议会批准额外捐税;腓力六世毫不示弱,命令法军抢先出击,开进基恩,百年战争由此揭开序幕。次年,爱德华三世率军渡海,从佛兰德入侵法国北部,给那个地区造成重大损失。1340年6月,为了控制海上交通要道——英吉利海峡,爱德华三世亲自指挥舰队出海,在斯吕斯附近海面攻击法军舰队。是役,英军虽然在人员和舰船数量方面都处于劣势,但全军上下士气高昂,人人争先。有人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战斗:“这场战斗实为殊死之战,因为海战比陆战更激烈、更危险,双方均后退无路、逃命无门,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战斗、听天由命。”经过9个小时的激战,英军彻底击溃法国舰队,取得了百年战争的第一场重大胜利。7月27日,爱德华三世正式要求继承法国王位,三天后腓力六世复函予以拒绝,其理由是爱德华三世已经向他行过臣服礼。爱德华三世随即渡海登陆作战,未有重大战果。
1346年7月12日,爱德华三世再次率领一支以弓箭手为主的精锐部队在诺曼底登陆,准备突袭巴黎。腓力六世紧急调动全部力量保卫首都,其大军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达三万余人,是英军的两倍以上。爱德华三世见敌强我弱,遂引军北向,法军紧追不舍。在索姆河下游地区,英军陷入了困境,前有重兵把守的大河,后有气势汹汹的追兵。8月24日,爱德华三世权衡利弊,决定冒险渡河。乘下午退潮之时,他孤注一掷命令高级将领和士兵们一起涉水过河,对岸的法国守军催马出击,双方在水中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英军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硬是杀开一条生路,来到河对岸克勒西附近的丘陵地带。爱德华三世深知警报尚未解除,所以立即下令抢占山冈上的有利地形,挖壕防守,并将树木和四轮马车堆在壕沟边沿,以阻止法军骑士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