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孩子有很多理想,最有雄心壮志。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爱护孩子的美好理想,并鼓励孩子为理想的实现努力奋斗。
孩子小的时候,总是说“我想当科学家”“我想当舞蹈家”“我想当医生”“我想当老师”……有很多理想,虽然常常朝令夕改,但那毕竟是一种梦想,需要家长进行理想教育。在理想的指引下,孩子会更好地成长,走向辉煌的未来。
哈佛大学对一些智力水平和年龄相近的优秀青年做过一次关于梦想的调查,结果发现,3%的人拥有坚定的梦想和雄心壮志,并且后来果然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领袖人物;10%的人有一些关于职业和生活的十分具体的梦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医生、律师、高级主管、营销专家,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60%的人对自己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把握,后来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尽管生活安逸、工作稳定,但大都没有什么成就和太大的发展;27%的人完全没有梦想,后来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抱怨上天、诅咒命运、数落他人,靠社会的救济勉强度日。
从这个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理想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是多么重要。所以,父母一定要呵护好孩子的梦想,并和孩子一起努力去实现梦想。
好父母可以这样做:维护孩子大胆的梦想
孩子有很多梦想,可是如果孩子的梦想有的不切实际,我们要怎么办呢?其实,家长最先要考虑的不是梦想的问题,而是孩子对这个梦想的坚定程度、对实现梦想的信心和是否能够克服重重难关直到梦想实现。
很久以前,在美国,有一个小男孩约翰,他的老师让写一篇题目为“我的梦想”的作文,可是约翰的作文本上却是一个大大的红“×”,没有分数,老师要求约翰重写,并说:“你‘希望将来自己能拥有一座占地十余公顷的庄园,在辽阔的土地上种满如茵的绿草。庄园中有无数的小木屋、烤肉区,及一座休闲旅馆。除了自己住在那儿外,还可以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分享自己的庄园,有住处供他们憩息’。你这个梦想太不现实了,要想及格,重写一篇你的梦想吧!”
约翰很为难,因为这确实是自己的梦想,自己十分渴望、愿意为之奋斗的梦想。前一天在写作文之前,约翰已经把这个梦想告诉妈妈了,约翰还对妈妈说:“如果老师和同学知道了自己的这个梦想,会笑话他的。”但约翰妈妈却说:“没关系,如果你真的坚信这就是你的梦想,努力之后一定会实现的,不要怕别人的嘲笑。”
可是,这篇作文真的没通过。约翰沮丧地找到妈妈。可是约翰妈妈看了作文本之后就说:“这真的是你的梦想吗?”约翰很坚定地点点头,约翰妈妈说:“一次成绩好像真的不是很重要!”于是,母子俩都笑了,约翰没有另写一个梦想。而30年后,约翰的梦想真的实现了。
我们不要否定孩子的大胆梦想,既然孩子这样想,就说明这是孩子内心最真切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是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和干劲的,它会支撑着孩子一直到梦想的实现。我们要像约翰妈妈那样,不要看眼前的困难,要支持孩子,让孩子有梦想的权利。
关于如何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专家建议如下:
建议一: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梦想引导
教育专家认为,6~18岁的孩子的理想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理想发展的准备阶段,孩子会把父母的、老师的要求当做自己的理想;二是生活理想阶段,是孩子最早进行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理想,是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因兴趣而产生的理想;三是职业理想发展阶段,随着兴趣的发展,孩子拥有了某种持续的爱好,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对某种职业的向往;四是社会理想发展阶段,这是孩子的抽象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并有了一定社会经验的必然结果,它往往同职业理想相联系。生活中,我们要细心观察孩子正处于何种理想发展阶段,从而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建议二:根据孩子的能力引导孩子努力的方向
父母培养孩子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自立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也绝不是抱着让孩子成名成家的目的。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奋斗的梦想,否则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孩子在学绘画,如果孩子的潜力小,我们就鼓励孩子多描摹景物、人物,能够愉悦身心就好;如果孩子很有天赋,我们就鼓励孩子做一个传播文化、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
建议三:让孩子拥有健康的理想观
有的孩子具有济世救民的崇高理想,有的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具体的职业规划,而有的孩子的理想要么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要么以追求金钱、名利为结果,或者是没有理想。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理想的性质,积极、健康的理想,必须支持、鼓励,而不健康的理想,我们就要及时进行纠正,让孩子不会因认识不清而误入歧途。
轻松教子 小妙招
不要嘲笑孩子的梦想
无论孩子拥有怎样的梦想,我们都不要嘲笑孩子的梦想,更不要打击孩子的想法,因为孩子之所以把其定位为自己的梦想,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一个孩子每天都告诉妈妈她的梦想:“我长大后,要做公交车司机,这样每天可以送很多人去上班,保证不让他们迟到。”她也可能说:“我长大后,想卖气球,这样就可以看到很多小朋友笑了。”其实,这些梦想都是孩子助人为乐的想法。我们要支持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灌输一种有爱心的思想。
§§§30.孩子的责任感一定要从小培养——让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过失
美国第16任总统、南北战争领导人林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在生活中磨炼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教育专家都有一个共识——责任感与机遇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有了责任感,也就有了一种极为优秀的品质,而这种优秀品质是能够使孩子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的。
有一位年仅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将邻居的窗户玻璃踢碎了,邻居向男孩索赔12美元。男孩只好向父亲认错,以赔钱给邻居。可父亲却让男孩自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没钱赔给人家啊。”父亲说:“钱可以先借给你,算是我替你垫上的,一年以后你必须还我。”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赚足了12美元,提前将钱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让孩子自己承担过失的责任,看起来似乎有点儿“残酷”和不近人情,但其实这才是父母对孩子正确的爱。
在孩子有过失的时候,让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而孩子有过失的时候,也恰恰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无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孩子都有承担自己过失的能力,所以我们不要大包大揽,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起补救的责任。
责任感是要从小事培养的,比如,让孩子们觉得,打扫房间、清理书桌是他们应该做的事;过马路时帮助比自己年龄小的或者身体不适的伙伴是自己的责任,等等。只有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孩子将来才会成为一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组织和集体尽职尽责的人。而这也正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好父母可以这样做:从小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所以家长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对人对事的责任感,让孩子明白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考虑到他人,不能一心只想着自己。
蓓蓓的妈妈正忙着准备晚饭,蓓蓓突然说要出去吃快餐。蓓蓓妈妈一边切菜,一边说:“可是爸爸怎么办呢?我们应该等爸爸回来一起吃晚饭才对啊!”
“你可以打电话叫他在外面吃啊!”蓓蓓连办法都想好了。
蓓蓓妈妈想,并不是不能出去吃快餐,但是应该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育孩子一番,让蓓蓓知道“责任”的存在。
蓓蓓妈妈说:“在我们家,爸爸去上班,妈妈在家做晚饭,你在这个时间,应该把该做的事做好,这样我们都负责好自己的工作。我们要考虑到爸爸工作一天很辛苦了,不能自己想出去吃快餐,就不管爸爸了。等一会儿爸爸回来,我们问问爸爸,再决定吃什么,如果大家都想出去吃,那么就出去吃。”
蓓蓓接受了妈妈的建议。蓓蓓妈妈让孩子明白了“每个人做好分内之事”的道理,同时又让孩子知道不能只考虑自己,更要考虑到他人的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蓓蓓妈妈一样,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声嘶力竭地呵斥孩子,而是和孩子分析事情,讲道理。相信孩子会听父母的话,也会明白这样做的意义。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专家建议如下:
建议一:让孩子意识到,承担责任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让孩子感觉到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是一件值得骄傲的、光荣而自豪的事情。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一些畏难情绪,但只要经历了之后,孩子会由衷地产生一种“我真棒”“我能行”的自信和荣耀。不要让孩子认为责任是一件可怕的、痛苦的事情。
建议二: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有些家长认为,做家务是在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其实,让孩子做家务还可以让孩子更有责任感。让孩子通过扫地、收拾碗筷、洗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房间等,产生自豪感和被尊重的感觉,从而更自觉地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并在其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建议三:让孩子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负责
孩子不听话、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不要斥责孩子,而是要借机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比如,孩子经常因为赖床上学迟到,家长不必天天唠叨、督促孩子起床,可以给孩子买一个闹钟,并告诉他:“什么时候起床由你自己来定闹钟,但是迟到了挨老师批评,也不要埋怨别人。”这样,孩子会学会按时起床,并且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性也会更强。
轻松教子 小妙招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讨论中来
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忽略孩子的想法。如果大人在商量家庭事务时,不过问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的心里有一种自己不重要的感觉。所以,对于家庭事务的处理,也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尊重孩子的想法,问一问孩子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比如,进行装修时,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关于家里怎么装修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到房间的布置中来。如此,就会渐渐地让孩子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乐于并有能力担当起生活的重任。
§§§31.要舍得让孩子吃苦——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难
家长不要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翅膀”之下,而应该放手让他们去经历一些磨难,这更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尤其要让孩子知道,劳动才会有所得,就像一句教育名言所说的:“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在当今社会,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确很矛盾,他们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又希望他们的成长不被“风吹雨打”、不吃任何苦头,一切都顺顺当当。然而,这只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有道是“不到水中何以识得了水性,不去田间劳作,哪能体察到耕种的甘苦”。适当地让孩子吃些“苦”,经历一些磨炼,对孩子成长来说是有利无弊的。
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些磨难与艰辛,或大或小,或轻或重,但这都能让我们学会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要适当让孩子吃些苦,这样,孩子才能在每一次的磨炼中得到启示与感悟,才能从容应对以后人生中的失意,把握好自己未来的路。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人上人,但是,对于孩子来讲,吃一些苦头是有益处的。孩子长期成长在一个养尊处优的环境里,遇到一点小困难就会畏头畏尾,不敢果断迎上前去。家长可以趁假期把孩子送到特训夏令营或军训集中营,让孩子在这种特定的模式中体验到生活的艰苦,从而磨炼孩子吃苦耐劳的品格,也可以把孩子送到乡下,让他脱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只有了解了生活的艰苦,才能更加准确地给自己定位,也才会更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
好父母可以这样做: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
从小让孩子经受一些磨炼,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于适当的“吃苦教育”,蔓蔓妈妈的做法很值得提倡。
有一位记者到一所中学进行采访,问那里的孩子道:“你们平时自己洗袜子吗?”
“不洗。”
“袜子脏了怎么办呢?”
孩子们有的回答说:“我奶奶给我洗。”有的回答说:“我妈妈给我买了好几双新的,能穿好长时间。”
记者很是吃惊,继续追问道:“如果奶奶生病了呢?”
“由爸爸或妈妈来洗。”
记者对另一个孩子问道:“如果新袜子都穿完了呢?”
“那就放着,等穿完了一遍,妈妈一块洗。”
“以后你们长大了,离开了爸爸妈妈,由谁来洗呢?”
“长大了,可以挣钱雇保姆啊!”
蔓蔓也和这些孩子一样,这些事从来都是妈妈帮她做。但是,蔓蔓的妈妈觉得一直这么下去会惯坏孩子的,一双袜子都不洗,女儿以后会吃不了苦。后来,蔓蔓的妈妈听说市里举办了一个“耐力夏令营”活动,就毫不犹豫地把蔓蔓送到了夏令营,让女儿在大自然的环境下接受一番考验。这期间有不少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受苦,偷偷给接回了家,但是,蔓蔓的妈妈连看都没看女儿一眼。直到蔓蔓从夏令营回到家,蔓蔓的妈妈才发现,女儿的变化很大,不但自己的事情能够做好,而且一有时间就会帮她做一些家务,洗衣服,擦地,洗碗,这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蔓蔓都是自己主动做的。对于女儿的改变与成长,蔓蔓的妈妈很庆幸自己当初的做法。
像蔓蔓妈妈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对孩子撒手不管,放手并不代表放任,也不是不担心孩子,只是用这种方式让孩子面对一些她可以承受的困难,从而给孩子提供一个解决困难的机会,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专家建议如下:
建议一:要让孩子学会独立
在家里,要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在为孩子考虑的同时,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建议二:设置生活挫折和障碍
在生活中,家长可以设置一些挫折,让孩子去面对,鼓励孩子完成适当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清理房间等。也可以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如卖报纸,农村生活体验,夏令营,与农村孩子交朋友等。让孩子这样锻炼自己,接触社会,培养吃苦精神。
建议三:家长主动与孩子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