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夏季推拿养生法 (4)
1.掌摩胸前(心前区),操作3~5分钟。
2.拇指或掌根按揉膻中、期门、章门,每穴各1分钟。
3.分推八道(自第一至第四肋间隙做分推法)。
4.搓摩胁肋5~6遍。
5.擦胸前,透热为度。
6.掌揉背部两侧膀胱经3~5分钟。
7.按揉心俞、膈俞、厥阴俞,以得气为宜。
8.直推背部膀胱经及督脉,分推背部,操作3~5遍。
9.拿揉上肢尺侧(手三阴经循行部位),往返3分钟。
10.按揉内关、神门、太渊,每穴各1分钟。
11.擦上肢内侧,皮肤发热为宜。
12.拿肩井3~5次。
三、清热解暑法
1.拿揉颈后部3~5分钟。
2.自印堂至前发际双拇指交替上下做推法,分推前额。
3.拿风池,按揉大椎穴,手法宜重。
4.掐中冲穴。
5.按曲池、合谷、劳宫、委中穴,手法宜重。
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上述清热解毒推拿养生方法中所选穴位为夏季防治中暑所常用,刺激手法宜多采用泻法,具有很强的向外排泄热毒的作用,简便而速效。
四、健脾和中化湿法
夏季暑湿偏重,脾胃消化功能低下,易患腹泻等胃肠道疾病,选用能够健脾和胃、促进消化、清热祛湿的穴位,进行推拿,可起到增进食欲、帮助消化,防治胃肠道疾病的作用。
1.以一手的掌心在腹部以肚脐为圆心做摩法,顺时针操作3~5分钟。
2.掌根按揉天枢、中脘穴,手法宜沉宜缓。操作时间为每穴1分钟。
3.拿揉小腿外侧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时间约为3分钟。
4.拇指按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穴各1分钟。
5.掌根揉或法于背部两侧膀胱经,重点在脾俞、胃俞部位,操作3分钟。
6.按揉脾俞、胃俞,以得气为宜。
五、夏季益肺助肾法
根据五行的生克理论,夏时属火,心属火,故夏季心气旺,火能克金,金属肺,故肺脏最弱;火生土,脾属土,故脾气相对较强,土克水,肾属水,故肾脏相对较弱。因此,夏季养生重视心脾外,还应注意补助肺肾。
1.掌根揉或法于背部两侧膀胱经操作,手法宜缓、宜柔。
2.按揉风门、肺俞、肾俞、命门、腰眼穴,以得气为宜,每穴各1分钟。
3.搓肾区,擦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4.分推肩胛骨30次。
5.拿揉下肢后内侧2~3遍。
6.揉膻中、乳根、乳旁穴,手法宜轻,每穴各1分钟。
7.横擦前胸部,以透热为度。
8.拿揉上肢内侧上面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3~5遍。
9.按揉中府、云门、鱼际穴,以得气为宜,每穴各1分钟。
10.按拿肩井3~5次。
六、夏季推拿美容法
1.夏季皮肤的生理病理特点
众所周知,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由于暑邪炎热,可使面部血管扩张,壮热面赤;此外,暑邪伤人可使汗出津津,甚至大汗淋漓,皮肤骤然脱水易干瘪;还有,暑邪可引起汗斑、痱子、日晒疮等头面部皮肤病,影响美容。
祖国医学认为,在夏秋之交有一个长夏时期,此时湿为长夏主气。湿邪亦能影响人的容颜,原因是湿邪郁久化热,或与热邪结合,成为湿热之邪,熏蒸于面部,症见头重如裹,嗜睡无力,面色倦怠,甚或出现面部扁平苔藓、红斑狼疮等严重的皮肤损害。
从季节气候特点来说,夏季是面部皮肤保养的重要时期,因为夏季气候炎热,日照较强,如果忽视面部皮肤的保护,往往会给面容带来很大影响。鉴于此,在夏季面部必须注意暑邪与湿邪对面部皮肤的损害,做好夏季推拿美容。
2.推拿美容操作方法
(1)额头推拿美容:两手手指从眉间开始,向上,再分别向左右太阳穴处擦涂润肤膏;而后左右手的手尖从鼻梁起沿眉头向上,至额头两侧做出螺旋式抚摸;按揉印堂、头维、阳白、太阳穴。
(2)眼眶推拿美容:从外眼角起,经下眼眶至鼻部,再经上眼眶回到外眼角擦涂润肤膏,并做螺旋式抚摸;手法操作时应用一只手按住外眼角,另一只手做手法,以免伸拉皮肤;按揉瞳子髎、承泣、睛明、攒竹、鱼腰穴。
(3)面颊推拿美容:由上至下,手呈环形运动擦涂润肤膏,并且适当用力按摩两颊;按揉四白、巨髎、下关、颊车。
(4)嘴部推拿美容:从下颚至上唇,手指以右旋方式擦涂润肤膏并抚摸;按揉地仓、承浆穴。
(5)夏季配穴:除面部手法操作外,根据中医经络五行的理论,健美的皮肤来自五脏六腑间的功能平衡及其与皮肤的调和,所以美容不能只美面部,还应根据中医理论,调理脏腑、经络功能,使美由内而外,这样才能达到美容的目的,才能使美更加长久。根据夏季人体经络、脏腑的特点及夏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可配合按揉内关、神门、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中脘等穴,另外可加顺时针摩腹手法。
七、气功导引养心法
1.修养心脏法 当以四月五月弦朔清旦,面南端坐,叩齿九通,漱玉泉三次,静思注想,吸离宫赤气入口,三吞之,闭气三十息,以补呵气之损。
2.六气治心法 治心脏用呵,以鼻渐长引气,以口呵之,皆调气如上,勿令自耳闻之。若有心病,大呵三遍。呵时,以手交叉,乘起顶上为之,去心家劳热,一切烦闷,疾愈即止,过度即损。亦须以呼字吸旺气以补之。
以上也就是六字诀里面的“呵”字诀,“呵”字诀补心。主治心悸不宁,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口舌生疮,心绞痛等病。
3.心脏引导法 可正坐,两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筑,各五六度。又以一手向上拓空,如擎石米之重,左右更手行之。又以两手交叉,以脚踏手中,各五六度,闭气为之。去心胸风邪诸疾,性质良久,闭目,三咽津,叩齿三通而止。
八、气功导引养脾法
1.修养脾脏法 当以夏季之月朔旦,并三季后十八日,正坐中宫,禁气五息,鸣天鼓(注曰:鸣天鼓者,以两手抱脑后,由二四十通中示二指起复互换,各二十四下),吸坤宫黄气入口,十二吞之,以补呼之损也。
2.六气治脾法 治脾脏吐纳用呼法,以鼻渐引长气以呼之。病脾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呼时须撮口出之,不可开口。能去冷气、壮热、霍乱,宿食不化,偏风麻痹,腹内结块。数数呼之,相次勿绝,疾退即止,过度则损。损则吸以补之,法具前。
以上也就是六字诀里面的“呼”字诀,“呼”字诀健脾。主治脾胃不和,腹胀反酸,脾虚胃弱,消化不良,泻痢便血等。
3.脾脏导引法 可大伸一脚,以两手向前反掣三五度,又跪坐,以两手踞地回视,用力作虎视,各三五度。能去脾家积聚风邪毒气,又能消食。
第六节 夏季常见病、多发病的推拿保健
一、冠心病
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属于中医的“真心痛”和“胸痹”范畴。指由于冠状循环障碍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本病多发生在45~60岁,男多于女,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因此对本病的预防和治疗必须加以重视。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气滞血瘀或痰浊阻于经脉,造成经脉不通所引起的。同时与脏腑功能低下有密切关系。冠心病分型各书不一,综合归纳有五种类型:即隐性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心肌硬化型冠心病及猝死型冠心病。本节重点阐述适应推拿保健的隐性冠心病及轻度心绞痛型冠心病。
隐性冠心病患者在病理解剖时可见冠状动脉有改变,但患者并无心肌缺血或心脏方面的自觉症状。做二阶梯试验或饱餐试验等增加心脏负荷之后,可见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心绞痛型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有如下特点:①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其次在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甚至颈部及腹部。②疼痛的性质:多为突发性、压榨性、窒息性或憋闷紧缩性疼痛,发作时常使患者立即停止任何活动。③疼痛时间:所谓突然发作,持续三五分钟,短则数十秒,很少超过一刻钟。④疼痛发作诱因:多在劳累、激动、过饱、受冷以及大量吸烟等情况下发生。⑤心音异常:部分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出现第三心音,第一心音增强,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的体征。《内经》认为,“心主夏”,故心脏病证多与夏有关。
【保健推拿手法】 摩法、推法、揉法、拿法。
【取穴】 心俞、巨阙、厥阴俞、膻中、内关、神门、中府、胸乡。
【操作方法】
(1)仰卧位,于胸部做掌摩法。
(2)于胸部自上而下做直推法。
(3)顺肋骨做分推法(自上而下)。
(4)以手掌在心前区做揉法,注意手法宜轻柔缓和。
(5)俯卧位,以手掌于背部肩胛骨内侧做揉法,以左侧为重点操作部位。并按揉厥阴俞至肺俞,亦以左侧为重点。
(6)右侧卧位,于左上肢做拿揉手法,并按揉内关、神门、中府穴。
二、糖尿病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病因不同的内分泌代谢病,属于中医“消渴”“消瘅”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乏力及消瘦,同时伴随血糖升高,尿糖阳性。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少年儿童也有发生,发病率男略多于女。本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和论述,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中医认为病因病机是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以高血糖、糖尿为重要指标,常分无症状期及有症状期。无症状期: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餐后两小时血糖升高,有时出现糖尿,多在检查身体、化验尿糖才发现患有此病。有症状期: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三多一少症状。《内经》认为,“脾主长夏”,而糖尿病证与脾有关,故糖尿病患者在长夏尤应注意保健。
【保健推拿手法】 法、揉法、拿揉、点按、擦法、推法。
【取穴】 胰俞、肝俞、胃俞、肾俞、地机、三阴交、涌泉、期门、中脘、下脘、梁门、行间。
【操作方法】
(1)患者俯卧位,沿患者脊柱两侧、膀胱经一、二侧线、自第8胸椎至第二腰椎施以法、揉法、以胰俞(在第8胸椎下旁开一寸半)、肝俞、胃俞、肾俞为施术重点。
(2)体位同上,沿小腿足三阴经,从踝部至膝部来回轻轻拿揉,再用拇指点地机、三阴交,然后顺经推涌泉穴。
(3)仰卧位,自上而下揉腹部,再用拇指点按期门、中脘、下脘、梁门、伏兔、行间穴。
三、失眠
失眠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一般包括睡眠时间、深度不足及恢复体力不佳。初眠时难以入睡,睡而易醒,醒而不能再睡,甚至通宵不寐。多发生于素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者。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痰热内扰、肝郁化火。失眠原因虽多,但总与心、脾、肝、肾气不足有关。因为气血是由精微所化,上荣于心,则心有所养,受藏于肝,肝体柔和而能条达,统摄于脾,则能生化不息,协调正常,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神志安宁。若劳倦忧郁,思虑暴怒等可损伤诸脏,则不能调和,日久不解,导致气血两亏,最终出现顽固性失眠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