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设置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管理机构设置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管理机构,是预防突发危机事件的重要保证,也是进行突发危机事件管理行之有效的领导工作。一个成熟的组织,都会在其管理序列中设有专门的部门,专门从事突发危机事件管理工作。
其目的和作用有:
①为了对突发危机事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识别,事先拟订一套或几套既定的突发事件管理方案和程序等。
②在事先防范方面,其职责是编制预案和计划,以应对不同情况的需要。
③在突发危机事件发生时,协调管辖权内的各机构各司其职地按照事先制订的方案处理突发事件,尽量控制事态的发展,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事态失控,则要竭力争取重新控制局势。
④为了保证事发时协调的顺利,定期安排各机构进行训练和演习。
⑤恢复措施方面,主要是清理灾难现场,给受害地区恢复基本的公共服务。
另外,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还要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
设置专门机构的最大好处是,突发危机事件一旦发生,领导干部就可一声令下启动紧急程序,各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立即按照既定程序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内的管理和应对工作,以化解突发事件并降低和消除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对于所设置的专门机构,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人员的组成、人员的到岗和程序等,以保障其在紧急情况下有效运转。
3. 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必须打破常规,按照效率优先原则,迅速自上而下地建立灵活高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班子、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落实关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部署,保证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有序开展。
美国9·11事件之后,在世界各国有许多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和专门机构从事应对各种突发性灾难的预防、监测、预报和识别等方面的工作,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应急系统和相应机制、举措。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可在统一的应急领导机构的指挥下实现信息的统一汇总,人员的统一部署,物资的统一调配,步调的协调一致,形成一体化的突发事件综合应急机制。
根据世界各国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突发事件的处理机构大致有以下几部分:
(1)成立统一的领导机构成立统一的突发事件处理领导机构,是为了专门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要建立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机构,成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作为本组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在常规状态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部署突发事件防范和危机应对工作,形成与解放军、武警部队以及各驻地单位的组织协调机制。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综合领导和管理部门。平时负责预防突发事件规划的制订,监督各部门预案的编制和实施,综合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实现日常和应急状态下的快速沟通。在突发事件紧急状态下,经过专门授权,具有调动各方面资源、整合各方面力量的超常权力,形成一种打破常规体制和机制制约的一体化应急指挥系统。其主要承担以下职责:负责突发事件日常处理工作管理;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对突发事件警报进行确认并向上汇报,参加召开相应的紧急对策会议并自动获得授权,启动应急程序;规划应对突发事件战略并将其列入政府日程;判断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评估其损害和风险;突发事件防范;监督突发事件处理日程的实施;进行突发事件教育和训练;协调各级管理机构、各个部门进行应对突发事件行动。
(2)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建立突发事件综合信息系统,设立接警部门(接警中心),为防范突发事件提供信息预警和知识储备等。其直属于应急处理领导机构,方便报警信息的及时获取和快速传递。一旦接到信息,立即进行初步危险级识别并报送最高领导干部。
(3)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这是一个自动授权的综合应急中心,专门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包括事件处理和善后恢复等事宜。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该中心的功能迅速前移,即在现场设立临时指挥中心,进行指挥和处理,包括信息通信部门、行动部门、协调部门和新闻发言人,以便应急行动进行时与现场沟通,决策时调用信息资料,与行动队伍保持联络,主要是由组织的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如可将110报警服务台、119火警、122交通事故报警台及水、电、气、热等纳入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解决处理分散、单一的状态,实现应急指挥的统一协调,做到高效应急、联合行动、协调一致。同时也要保证将各相关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起来。
(4)成立专家委员会成立由权威专家组成的综合突发事件处理委员会和不同种类突发事件的专家委员会,以指导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提供资讯,在必要时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5)成立规划培训机构规划培训部门主要是制订应急预案、策略和措施以及进行演练、公众应急教育;帮助下一级政府制订应急预案;与各级救援组织和志愿者沟通制订各种紧急情况处理方案和计划。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应急计划预案和策略便成为执行方案。
另外,领导干部还要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保障体系。将应对突发事件经费纳入预算体系;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基金;将保险、救助等与应对突发事件相结合。
4. 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决策指挥、部门协调、抢险救援、新闻报道、社情民意等诸多方面,而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信息的沟通、分析、处理。所以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至关重要。
真实、准确、及时地获取和传递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是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基础,是领导干部实施科学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建立有效运行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为突发事件处理提供信息预警和信息储备等。
目前,国内很多组织内部有关突发事件信息系统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落实好具体工作。
(1)突发事件信息处理所谓突发事件信息处理,就是要在日常信息处理的基础上形成突发事件信息的沟通、集成机制,要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为应急领导机构汇总输送有关突发事件的各种有关信息,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供减灾防灾、应急管理的各种预案,搭建便捷的指挥平台。
第一,要建立突发事件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突发事件信息的综合集成处理,形成综合的信息网络。建立组织所在地区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和城市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形成覆盖整个地区设施、管网、物资储备、重点经济部门、重大场所、专业队伍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信息。
第二,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的分析、预警系统。要及时全面地把信访、公安、消防、卫生防疫、地震、街道社区、乡镇等有关信息汇总上来,通过一套信息筛选、统计、分析机制,及时发现异常信息。形成信息分层处理、逐级汇报、快速决策、及时预警的信息管理机制,尽快把预示突发事件危机苗头的重要信息向有关部门汇报,为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相关信息主要包括:集体上访、请愿、游行、罢工、罢课、非法集会;械斗、枪杀、抢劫、暴狱;或虽只有少数人参加但影响极坏的突发事件;爆炸、火灾、沉船坠毁以及其他造成重大伤亡或影响较大的交通、安全和生产事故;风灾、雪灾、水灾、旱灾以及地震和严重疫情等。对这些突发事件如何产生、发展以及目前的具体情况等都要及时掌握和了解,包括事态进展、处置措施、出现的问题、发生的原因、后果、教训、善后工作等情况,特别是应对政策未能涉及的“空白点”,需要进行调整的意见或建议等有关信息。
第三,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数据库。在对可能发生的自然和人为突发事件研究的基础上,制订本地区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的总体规划。相关部门要针对公共领域中有可能发生的火灾、地震、化学污染、重大疫情、恐怖破坏等突发事件,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包括处理指挥、行动方案、物资准备、资金筹措、联络通信和培训演练等。要在信息平台上对这些预案进行整合、协调,形成不同的突发事件处理模型,并以此制订出突发事件应对的工作流程,为组织领导干部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技术支持。
(2)及时全面地摸清社情民意突发事件发生后,围绕突发事件产生的各种猜测、传闻和谣言,无论是发生的频率、规模,还是传播速率,较平时都大大增强,而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决策又无不直接或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突发事件的决策制订和实施,离不开对群众思想动态的全面、准确的掌握。领导干部必须充分收集、分析社情民意,及时了解突发事件过程中的社情民意,收集干部群众思想反映,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工作。
突发事件发生初期,要加大反馈干部群众思想反映,以便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纠偏除弊。但此时,部分人对应对突发事件各项措施和有关文件存在片面理解,直感、随机的反映数量较大,社情民意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这种状况会使领导干部产生“错觉”,干扰领导干部的正确决策。因此,必须把握适度原则。
在突发事件发生的中期,领导干部要注重行为反馈信息,即基层各界通过行动表达对各项应对突发事件决策的态度。要深刻分析预测可能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要加强正反馈,以便及时发现经验,使决策的实施更深一步;要注意多角度、多侧面掌握社情民意。
后期,领导干部要注意正负反馈信息的结合,以便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和教训,使决策得到完善和发展。
5.制订突发事件和危机的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身为领导干部,首先应该审时度势,全面分析研究可能的隐患,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制订最有效、可行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把损失减小到最小程度。
制订应急预案,即通过调查和情报分析,确定潜在的突发事件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法和选择;在制订战略决策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与确定突发事件处理的行动计划等;可以根据曾经发生的类似突发事件,按照假设的各种类型、规模、程度,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队伍及确立相应的处理程序,为应急决策与应急指挥提供依据。制订应急预案,关系整个突发事件处理能否有效进行,对于应急决策的科学、高效,对于应急指挥的权威、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1)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原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订的目的在于促进或阻止某种事件的发生,并在某种事件真的发生后,实现有效处理。因此,预案制订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①完整性原则。制订应急预案报告要将涉及的突发事件处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工作内容等必须进行完整的安排,强调可操作性,包括突发事件处理的目标,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所有工作安排。
②预见性原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可能预见到具体的时间、地点、规模、伤亡的具体人数等,但可在以下方面体现它的预见性,以增加政府处理的预见能力:本地区不同种类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大概原因,突发事件可能发展的方向,不同级别突发事件可能动用的资源、可采取的措施等。
③主动性原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所有措施都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应是进攻型策略,而不是防御型策略。
④可操作性原则。所有进攻性策略措施都要结合环境及资源的实际,、具备完全的可操作性。预案中的文字要简单、易懂,必要时采用标志或图案。
⑤时间性原则。对突发事件中出现的伤员和财产的抢救,是以小时、分甚至是秒来计算的。因此,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每一个步骤的要求和策略要求做出精确的安排。
(2)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定了应对行动的具体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的所有工作安排。即要求制订者不仅要预见到事发现场的各种可能,而且要针对这些可能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包括事发现场救援的延伸。例如在重大伤亡突发事件中,对伤员的抢救和转移(包括什么类别的伤员转到什么医院、走什么转移路线等)等。
预案内容包括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等内容。
应急预案的内容主要如下:
①确定问题及等级。应急预案不能设定某突发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但预案可以假设某一类型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等级设定。只有这样,应急预案的制订工作才能继续开展。
②确定目标和任务。根据已经设定的某一等级的“问题”处理,确定相应的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处理的总体目标、总目标下的细分目标、细分目标的领域确定、关键目标及领域的确定、可供选择的多种目标方案、选择与确定目标、规定欲达到的效果等等。
③方案的执行规划。这包括制订实现目标的一系列行动,制定纪律、法令以确保目标实施等。实现目标的一系列行动包括:明确参与部门的目标(任务分解)、职能及其性质范围,明确执行计划的具体方法或方法体系等。
④做好各项预算。这包括该等级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内容(包括现场、支援系统、救援系统等)及人员分配与调动,该等级的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特别是现场部门可能动用的物资装备,计算每一行动需要的事件及完成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总量,突发事件后各项重建工作大概所需要的资金等等。
6. 制订科学有效的危机处理计划
危机处理计划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领导干部要根据监测、预警信息提前制订周密的处理计划,一旦突发事件来临,立即启动,进入处理程序。
宁可“计划”搁置不用,也不能无章可循,一片忙乱。
虽然危机爆发前对危机进行监控和预防十分重要,但是,任何企业组织即使监控做得再好,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因此只有事先做好准备,才能在危机爆发时尽量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