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最能考验一个领导干部的工作水平,而危机的应对也最能体现出一个领导干部的能力与素质。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和危机常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其发生的频率、速度和影响不断增加。如何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与危机,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与危机,尽可能减轻和避免突发事件与危机带来的危害,是现代领导干部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一 暴风骤雨:突发危机事件考验领导能力
问题在没有扩大为严重事件之前,我们称之为风险。问题演变成重大事故后就是危机。美国的“9·11”事件,SARS疫情突然入侵中国,俄罗斯人质危机……许多意想不到的危机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应急能力。从实践中看,一些领导干部危机意识比较差,对潜在的和已暴露出来的危机普遍缺乏洞察力和应变力。一旦危机发生,领导干部是否有能力及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就成为组织与事业成败的关键。
1. 突发事件和危机是对领导能力的重大考验任何组织、任何领导干部都绝不希望在正常发展过程中遭遇突然打击。但天有不测风云,各种突发事件却常常不请自来,似乎总是在考察着组织的应变能力,考验领导干部的智慧与水平。
突发事件,常常又称紧急事件或危机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并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需要领导干部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
突发事件通常对经济社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破坏,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形成不良影响等,乃至引发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而且,随着城市化、全球化、科技运用、社会矛盾和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和影响,突发事件的种类形式、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日益扩大。面对危机,领导干部如果善于总结反思,正视并解决突发事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使危机转化为促成革新的动力,化危机为转机。如“非典”事件给我国经济和各个社会组织造成了巨大损失,但通过这一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引发了全社会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协调发展的重视,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视,促成了多方面的革新。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应对战争、灾害、恐怖、骚乱等国内和国际的突发事件似乎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加入WTO给我国政治、经济、金融、法制、意识形态、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危机和动荡因素。近几年来,我国水灾、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社会治安、火险、交通、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隐患,人为导致的火灾、海难、爆炸、投毒等重大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社会上破坏安定和谐局面的不稳定因素不时出现;一些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在这些重大的考验面前,领导干部的能力高低、水平高低都会一览无余。
不管现在有没有遇到和发生危机,领导干部都要未雨绸缪,努力提高和修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更及时地处理各种随时发生的突发事件。
2. 突发事件和危机的基本特点
掌握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特点,是对领导干部应对能力的基本要求。不了解其特点,必然会在危机事件突发时毫无准备,惊惶失措,使损失扩大并无法挽回。
从根本上认识突发危机事件,一方面,所有的突发危机事件都表现出共性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危机发生的地点、时间、影响后果不同,各自又表现出独有的特点。认识基本特点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下列共性特点:
(1)突然性危机的形成往往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并且以某一事件为契机,通过偶然的、独特的突发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突然发生,难以预料。
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而这个契机是偶然的。因此,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等,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2)无序性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突然的,并且是在该组织或某一地域首次发生的,从一开始便表现得难以把握。其无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从未发生过,处理起来无章可循,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环境中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无特定发展方向。
严格地区分,突发事件并不等于是危机。一般来讲,突发事件只是危机的前兆,是危机的导火索和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或朝着无序方向发展时,危机便形成并开始扩大化。
由于危机都是突发事件无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危机又不完全是无法预测和把握的,关键是需要领导干部应及时采用明智对策。
(3)破坏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性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组织(国家、社会和企业等)及组织中的个体(人民或雇员)造成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这种破坏主要有: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声誉受到明显的损害、公信力下降、忠诚度下降、生产力和竞争力下降、利润和赢利能力下降等。
(4)主观故意性一些人为的突发事件常常是由于事件制造者主观故意而导致的。这类突发事件多是由少数人操纵的,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主观故意性。因为人们选择和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他们期望通过宣传鼓动而把一些人卷到事件中来,不顾危及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和某一地区或组织的工作成败,使事件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从而达到某种目的。
(5)舆论的关注性传媒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工具,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整个生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媒同时又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迫使记者不断发掘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所有的媒体都希望对它进行头家报道或独家报道并为之不辞劳苦地奔波。他们希望了解危机波及的范围、产生的原因以及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以避免问题的再度发生,有的会通过具有负面影响的报道来迫使有关组织(政府或企业)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等等。
3. 我国经常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型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发生灾害较多的国家。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也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聚集和流动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体制转轨、利益分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等方面因素的变化;突发事件日趋常态化、多样化、复合化,突发事件的形式规模、传播速率和影响程度也有所升级扩大。“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态势。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经常发生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五种类型:
(1)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60 %以上人口、80%以上工农业和城市受到各种灾害严重威胁,2/3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位于地震高危险区,在台风、洪水、滑坡等灾害中丧生的人数每年都有上万人,其中各类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上千人死亡,经济损失上百亿元。
(2)安全生产事故近十多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屡屡发生。
安全事故总量平均年增长6. 28%,最高时增长达22%。2002年发生的107万余起各类事故,导致14万人丧生。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天发生7.2起一次死亡3~9人的重大事故,每周发生2.5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每月发生1.2起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平均每年经济损失约2500亿元。
(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从广义上说,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外延可包括各类突发事件,因为多数突发事件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公共安全问题。从狭义上说,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常用来指人为的、直接威胁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重大治安事件、刑事案件、恐怖事件。从后一种理解出发,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年平均上升幅度为24%,刑事案件总量每年达300万起以上。
各种社会治安事件造成的损失每年约1500亿元,其中除了一般性治安管理事件外,相当部分是具有组织化、职业化乃至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公共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和挑战。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重大成就,许多长期危害生命健康的常见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近些年来,有些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有所抬头,一些新的传染病开始发现,污染中毒事件、食品中毒事件、有毒化学品造成的职业中毒事件、各种灾害带来的疫情风险、生物侵害事件等有所增加、防不胜防,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有的甚至引起一定的恐慌,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仍然艰巨。
(5)突发群体性事件突发群体性事件通常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引起的,有部分公众参与并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群体上访、静坐请愿、聚众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等事件。在社会转型阶段,由于体制转轨、利益关系、社会变革、社会矛盾等因素的变动变化,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几率、规模和形式有所扩大,成为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 未雨绸缪:建立危机预警与预防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做好突发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是防止和应对突发危机事件发生的基本指导思想。领导干部的职责并不仅仅在于事件发生后如何处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应对危机事件的超前意识,加强危机事件的预防、预警、预案工作,把危机的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
因此,身为领导干部,无论带领组织曾经取得怎样的成就,都应居安恩危,警钟长鸣,要坚持不懈地做好各种危机的应急准备工作。领导干部要有正确预防和有效处理突发危机事件的预警和预防措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领导干部要有能力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1. 居安思危才能有备无患
对于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领导干部要始终绷紧头脑中的一根弦,那就是居安思危。在安定平和的正常状态下,时刻想到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到来,只有提前预防和准备才行。
领导者万不可以为突发危机事件都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其实,只要领导干部的心中常有一个警钟在敲响,在组织内部常有一个应急体系在预警,任何危机到来,都不能从根本上破坏组织的正常发展。
2001年9月1 1日,美国人视为“黑色星期二”的日子。在恐怖主义的袭击下,纽约的地标性建筑物--世贸中心双子楼轰然倒塌,楼内许多大公司的商务数据也随之“灰飞烟灭”。
然而,该中心的最大的主顾之一--摩根斯坦利却在灾后的第三天就进入了正常状态。它宣布,除了某些人员的不幸失踪,世贸中心的倒塌没有给公司的客户资产带来重大损失。危急时刻,摩根斯坦利花费巨资添置的远程数据系统忠实地工作到大楼倒塌前的最后一秒钟,将重要的业务信息完好无损地传送到了几英里外的另一个办事处。在几年前,摩根斯坦利就已制订的数据安全战略,在这次大劫难中发挥了将突发危机的不利影响下降到最低程度的功用。
今天,每个领导干部确实面临着太多的挑战、太大的压力,但决不要因此而放松警惕,忽略对危机突发的预防。现在,大多数领导干部满脑子考虑的都是当前的工作压力,很少会有精力考虑将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其实,在日常的工作中,危机就像普通感冒病毒一样,种类繁多,防不胜防。领导干部时时要有危机感,不能沉醉于取得的成功之中。
《左传·襄公十一年》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历史几经证明,不仅一个弱小的、处于逆境和面临危机直接威胁的组织需要高度重视居安思危,即使是强大的、实力雄厚发展顺利的组织,同样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做到有备无患。
事实证明,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到居安思危,自己首先要有危机感。
同时,要对组织成员进行居安思危的教育,使人人都保持适度的危机感。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还应当未雨绸缪,做好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的准备。一般来说,在危机中容不得领导干部有太多的时间作调查研究。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平时的日常工作活动中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这既可以搜集到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也可由此发现潜在的危机。这样,当危机来临时,方能临危不乱,把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 应急管理中的监测、预警及机构设置
要应对突发事件的突然降临,就必须事先有所准备。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设立监测、预警机制,还要设立应对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才能有条不紊地控制、处理局势。
监测与预警工作,是领导干部对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前的迹象或征兆进行监视、预测,并由此做出警示的重要活动。
“日晕而风,月晕而雨。”几乎所有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都会有一定的迹象或征兆。进行日常监测和及时预警可以使人们及时发现突发事件产生的迹象或征兆及其发展趋势,可以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为人们赢得一定的时机,及时制订、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因此,监测和预警工作的落实与否,直接关系突发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的成败。
(1)监测和预警工作的具体要求①制订监测计划。要根据不同的突发危机事件制订相应的监测计划。
监测计划应该包括监测目标、监测任务、监测程序、监测手段、保障措施等内容,保障监测工作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②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监测到的数据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轻易下结论。通过科学分析、综合评价,要对突发危机事件迹象的实际存在状态、种类、性质、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可能的危害程度等予以明确的认定,为有关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打下基础。
③向上级及其他有关部门及时通报信息。对检测中发现的潜在隐患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要按规定的报告程序、时限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保证上级及其他有关方面及时得到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