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渗透变换的侧向思维在常规思维不能解决创新问题的情况下,新思路也不一定都与常规思维逆反,如果领导干部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走第三条路,善于从其他离得较远的领域,利用局外信息来取得启示,这种思维方法,就是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往往是通过横向或纵向渗透的方式,经过联想的作用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因此有人也把侧向思维叫做交叉思维,它与联想思维又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创造中,侧向思维有时也表现在吸取、借用某一个研究对象的概念、原理、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成果,作为研究另一个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手段,从而一举成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文学家发现太阳上的热核反应产生了大量的太阳能,这却使物理学家们茅塞顿开--能否模仿太阳上的热核反应来获取能量呢?后来就发明了氢弹。
侧向思维作为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它具体表现在要素变换和视角变换上。
(3)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是一种让思维向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不受一切原有知识圈及所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是对常规思维思路的尽量拓宽,实际上是创新过程的第一阶段,是获取多种创新方案的阶段。
发散性思维能够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它除了应用已有的知识与记忆外,更重要的是加入了想象因子。这就使领导干部在思考问题时的思路显得更加开阔,其答案也就不会限制在“唯一”之中,而是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甚至荒诞离奇的答案,这些答案经常以不合逻辑和反常规的形式出现。
随着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发散性思维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丰富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细性。它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考虑问题周全,能产生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及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一语惊人的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所以,发散性思维在创造中常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发散思维形成互补的是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又称收敛思维,这是一种将被拓宽的思路向最佳方向聚焦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创新过程中紧接着发散思维的阶段,是从数量到质量、从多种创新方案到最佳创新方案的阶段。
集中思维以思维的广阔性为基础,抓住复杂问题的本质,朝最关键之处发起猛攻。
集中思维的要旨,在于通过多角度透视找到问题的症结并解决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养成集中思想,始终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长时间思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除此之外,集中思维还具备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善于最大限度地利用主客观条件,选择最佳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当然这需要领导干部自己锻炼善于充分利用各种主客观条件,选择最佳方法以实现目标的能力。
在运用集中思维方式上,集中思维要求使用知识和逻辑规律对问题进行评价,尽量缩小可能性,要把问题聚集到最适宜解决的方法上。一个学习或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在发散与集中的多次变换中完成的。学习时,根据已知进行“发散”,扩散到一定程度再进行“收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就完成了一次飞跃。所以,人的思维就是在不断“发散”与“收敛”过程中经过互相转化得到发展的。
一般来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同时使用,先发散,后集中,或从发散到集中多次循环,最终完成创新方案的设计。
(4)多维的立体思维立体思维是企业家最需要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狭义的立体思维即是把常规的平面型思维思路模式扩展到空间,把二维思维演变成三维思维。
广义的立体思维则是指对一切固定观念、一切框框突破的基础上展开的全方位创新思维。
立体式思维是三维的,它具有多极性,想象力异常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有见解,成体系,综合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经验与知识,培养了计划、管理、研究、控制的能力;它还具有敏锐性、指向性,灵活多变,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意念与时机,甚至可预测未来。
立体式思维既重纵向的发展,亦重横向之比较,是一种全方位的思维模式。它既有整体性,又有层次性。它不像直线式思维,看高物往往只看到局限的一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也不像平面式思维,面对一个多面体的世界,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个面。立体式思维是既能把握事物的前后左右,又能深入其内容,洞察其过去、未来的整体性、多向的思维方式。
(5)超脱、大胆的想象与联想思维想象思维是心理现象的高级形式。它有很强的理性成分,很高的创造性程度,是人类自古以来所运用的一种基本的创新思考方法。想象思维主要是指,思考者在头脑中,通过对表象和意象的分解与组合,创造出反映事物某方面本质与规律的艺术典型、科学模型,以及工作生活中的形象性设想等新的事物形象。
领导干部在肯定想象具有重要的创新作用的同时,也得看到,要让想象为创新思维带来真正富有价值的成果,还必须使大胆的想象与理性判断相结合。
想象越超脱、越大胆,往往就越新颖别致,越富有创新价值,但包含的谬误也往往就越多。所以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有想象力而没有鉴别力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领导干部的想象,既要摆脱和冲破逻辑推理的束缚而展翅高飞,又要借助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对想象的产物进行审核筛选和加工制作,才能使其最后得以开花结果。
因此,领导干部的想象思维不是胡思乱想,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他们常常从以下方面来开拓想象力的空间:
①组合想象。组合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某些事物形象,或者将它们整个地,或者只抽取出它们的一些部分,根据某种需要而将其组成为另一种有自身结构、性质、功能与特征的新的事物形象。
②填充想象。填充想象是指在仅仅认识了某事物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发展环节的情况下,头脑中通过想象,对该事物的其他组成部分或其他的发展环节加以填补充实,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事物形象,或构成一个完整的事物形象的发展过程。
③纯化想象。纯化想象是指在头脑中抛开与所面临问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物的某些因素或部分,只保留必须着重考察的某些因素或部分,以构成反映该事物某方面本质与规律的简单化、单纯化、理想化的形象。
④取代想象。取代想象是指设想自己处于某种人、某个人的地位上,或处于某件事的情境中,通过揣摩其人的思想感情或其事的具体情景,以谋求获得顺利解决某一问题的办法或启示。
⑤导引想象。导引想象是指通过在头脑中具体细致地想象和体验自己为完成某一复杂艰巨任务正进行顽强努力,以及任务完成后的成功情景与喜悦心情,从而高度调动和发挥自身潜在的智力与体力,以促进任务的顺利完成。
联想是与想象不同的一种形象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形式是从一个事物的现象、特征与变化想到另一个事物的现象、特征与变化,而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需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我们通常所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属于联想思维形式。联想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创新活动中从众多的各种事物及其信息里面,获得有益的启发,从而解决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当人的思想受到某种刺激或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通过回忆可以产生三种类型的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及接近联想。
①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指人脑中出现同某一刺激物或环境相似的经验、事物的联想,即联想物与刺激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性质或特征,如看到鸟想到飞机,其共同特征是都能飞。
②对比联想。对比联想是指与某一刺激物或环境产生相反性质事物的联想。例如,看到白颜色便自然想到黑色物体,看到小的物体便想到大的物体。
③接近联想。接近联想是指头脑中想起同某一刺激物或环境有关联的事物。这里,联想物与刺激物之间只是有关联,其间并没有什么共同特征。例如看到学生,可联想到教室、实验室、读书声及课本、书桌、笔记本、钢笔等。
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更加提倡的是思想奔放、毫无拘束的自由联想。这样的自由联想,可以通过相似对比及接近联想的多次重复交叉而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网(如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及触类旁通等),从而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它实际上也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
作为领导干部,其联想能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丰富的程度,一般说来,知识越多、见识越广的人联想的可能性也越大;其次,联想能力的大小还与自身是否具有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关,即是否肯“开动脑筋”有关。因此,领导干部通过训练,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是培养联想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
4.勇于突破:消除思维定势的负效应
阻碍领导干部创新思维的因素来自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其中起关键影响作用的是内在阻力,即领导干部头脑中束缚思维创新的各种枷锁,也就是思维定势。领导干部思维突破的前提,是消除思维定势,破除内在阻力。
一般来说,头脑在筛选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另辟新路。那种熟悉的方向和路径就是个人特有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一种思维模式,是经常地和顽固地存在于头脑当中的认知框架,是人们头脑所习惯使用的一系列工具和程序的总和。思维主体在加工处理来自外界的各类对象和信息时,必定要使用这些工具和程序。思维定势的形成与现实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个人的独特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它具有很大的惯性,一旦定型之后就极难改变。
思维定势使领导干部处理日常事物和一般性问题的时候,能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然而当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的时候,它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同时也阻碍头脑对新知识的吸收。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在现实工作生活中,人们必然会遇到大量未曾出现过的新事物、新问题,如果老是凭经验办事,就可能表现为保守、僵化和封闭。所以,将经验照抄照搬,势必扼杀创新思维的形成。
那么,如何来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呢?
首先,要优化知识的积累。在思维活动中,是否出现思维定势的负效应,既取决于一个人知识的拥有量,更取决于知识积累的结构效应。为了开阔自己的思路,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就要建立和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次,要坚持辩证思维。这是帮助我们克服思维定势负效应的一把钥匙。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思维在一个角度受阻,就要及时驾着思维之车绕道而行,由此及彼,在联想中寻找启发,寻求突破,自觉将辩证法运用到思维过程中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一规律在思维过程中的运用就是著名的“两面思维”。
“两面思维”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和行为学教授A.卢森堡提出来的,意思是指同时积极地构思出两个并存的、同时起作用的、相反的方面、思想或方法,使其综合为一个完整的思想或方法。这种方法,不论在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管理工作中,都有重大作用。
总之,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摆脱过去,立足现在,把握未来,努力克服思维定势,在未来的挑战中以明确的超前思维获得创新的优势。
三 决策创新:领导干部的制胜之本
决策是整个领导工作的核心与关键。而决策是否具有创新性,直接影响领导决策的得失成败。因此决策创新应是现代领导干部必需的工作要求。决策创新不仅仅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而且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依赖于领导干部观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程序的创新以及模式与体制的创新。只有决策创新才能为领导工作的方方面面带来活力。
1. 决策创新:创新时代的领导力
领导干部在决策时除了必须用科学和民主精神武装头脑外,还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敢于解放思想,做前人不敢想、不敢作的决策,是创新时代领导力的真实体现。
创新,在于突破过去已有的成功决策的限制,作出针对当前问题的新决策。事实上,未来不是由过去决定的,即过去怎样,未来不一定也怎样,尽管未来是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领导决策就更需要有创新的精神。
创新,还在于决策者运用新的决策技术和方法,并善于选择新的决策技术和方法。每一项决策不仅涉及决策项目本身,也受到国内的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决策者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不仅要有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而且还要有雄才大略,有敢于创新的精神,看准时代之潮流,作出正确的决策。
从根本上看,任何创新的前提条件都只能是领导干部的决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都离不开决策的创新。如果领导干部一味沿袭旧的决策体制、决策方法,只能导致决策的平庸和没有竞争力,其他任何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知识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渗透迫使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大胆创新,作出富有创见的决策,从而能够在相同背景下比别人更快一步。当然,一项创新性的决策是有一定风险的决策,最初时经常难以被人接受。因此,决策者要充分阐述新决策可能带来的良好后果,以保证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不发生偏差。
当代社会,大量的知识一产生就会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会很快被更新的知识淘汰。知识的更新使社会情况一天天更新,新问题日渐被发现,决策也随之受到很大的冲击。决策是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为履行领导职能,从实际出发作出的针对具体问题的决定的活动。一项决策的制订和执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会花费更多的物力和人力,而且容易陈旧。但决策又不可能频繁地更改,它必须有一个延续的过程。如果朝令夕改,或如同做试验一样不行便重来,那么领导干部的权威就会丧失,组织的秩序就会混乱,事业的发展就会受阻,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是意识超前的,只有建立在实际基础上的,并预见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情况的决策才更有效率。
决策的层次越高,预见性必须越强,否则损失越大。由于知识是分层的,不同的领导干部掌握知识的侧重点亦不同,所以,领导创新决策要充分发挥知识的互补性。只有充分凝聚和发挥不同阶层、不同智能结构人的才智,才有科学的、创新的决策。
决策创新的前提:决策理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