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这是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在实践与认识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实现突破的。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不仅领导决策要靠人民群众的热情投入和智慧去贯彻实施,而且在科学决策形成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也需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
领导干部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否则,关在屋里,浮在上面,闭门造车,主观臆断,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
4. 掌握领导创新的若干技法
古今中外创新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能给当代领导干部以深刻的启迪,从中可以总结出许多卓有成效的创新方法。领导干部学习并掌握这些创新方法,就可以实现从偶然到必然的飞跃。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创新方法,供领导干部选择使用:
(1)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由美国人奥斯本所创,最初用于广告设计,后来很快在技术革新、管理程序及社会问题的处理、预测、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此方法以召开小型会议的方式进行,在会前确定好所要攻克的目标并事先通知与会者,邀请相应的与会人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产生最佳设想和方案。我们来看一个运用头脑风暴法的实例。
结婚用的蛋糕,其价格的高低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桃仁的大小。一般采用的办法是从外部用力敲碎核桃壳,然后取出核桃仁。采取这样的办法,即使是用自动化的机器设备,也常常会把核桃仁弄碎。一家生产蛋糕的工厂曾就如何使核桃仁不被敲碎的问题召开了一次头脑风暴会议。会上,大家提出了不少奇思妙想,但似乎都无多少实用价值。其中一个人提出:“我建议培育出一种核桃的新品种。当核桃成熟时,它的外壳便自动裂开。”这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幻想,可是会上却有人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思考,想出了一个能使核桃仁完好无损的简易而有效的好办法:在核桃壳上钻一个小孔,然后灌入压缩空气,靠核桃内部的压力使核桃的外壳炸裂。
(2)设问法有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问题。设问法就是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来发现事物规律的创新方法。常见的设问法有5W2H,就是从七个方面去设问。这七个方面的英文第一个字母刚好有5个W和2个H,即通过为何( WHY)、何事(WHAT)、何人(WHO)、何时( WHEN)、何处(WHERE)、怎样(HOW)和多少(HOW MUCH)七个方面的提问,形成创新方案。
某机场新设立了停车场,生意却相当冷清。用此法检查原因时,发现问题出在WHO(谁)、WHERE(何地)和WHEN(何时)上:谁是车场使用者?停车场设在何处最佳?来停车的人在何时进出?针对这三点提出了整改措施。这样一来,小生意就兴隆起来了。
(3)联想法联想法又分自由联想法、强制联想法和类比联想法三种。自由联想法是在自由奔放、积极思考、借题发挥、踊跃发言、禁止批判的情况下,召集若干人征询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意见;强制联想法是紧紧围绕某一“焦点”问题来进行的;类比联想法是用要创新的客体与某一有共同点的事物进行对照类比,通过联想获得启示进行创新。
苏东坡当年在杭州任地方官的时候,西湖的很多地段都已被泥沙淤积起来,成了当时所谓的“葑田”。苏东坡多次巡视,反复考虑如何加以疏浚,再现西湖的风采。他感到最难办的是从湖里挖出的淤泥无处堆放。有一天,他想到,西湖有三十里长,要环湖走一圈,一天都走不过来。如果能把从湖里挖上来的淤泥堆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那不是很好吗?这时他又联想到:“吴人种麦,春辄芟除,不遗寸草。”他联想到挖掉葑田之后,可以招募农人来种麦,种麦获得的收益便可以作为整治西湖的资金。
这样一来,疏浚西湖有了钱,挖掘出来的淤泥有了去处,西湖附近的农人增加了收益,西湖还有了一条贯穿南北的通道,既能便利来往的游客,又能增添西湖的景点和秀美。苏东坡的妙计一举数得,可谓高明。西湖长堤至今仍被誉之为“苏堤”。
(4)要素分析法要素分析法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彼此独立的要素,然后用网络图解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以产生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的创新方法。
此法可以避免先人为主的影响,也可避免单凭头脑思索而挂一漏万的不足。例如,某县在选择一个新市场地址时,如果只考虑两个因素,每个因素至少有4个要素,采用排列组合,则至少可得出16种方案。如果再加上一个因素,则可得出64种不同的组合方案。
(5)演绎法演绎法就是将一般的科学方法原理实际应用到具体创新事物上的创新方法。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根据新原理进行创新的过程,有时需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但是一旦成功往往是非常惊人的创新。
(6)分解法分解法就是把整体化为局部,或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的创新方法。
任何事物或系统都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任何问题都有各种各样的相关因素,任何大问题都是由许多小问题、小矛盾组成的。为了使问题更容易获得解决,有时候需要将一个事物、系统问题进行分解来加以解决。
(7)“百宝箱”方法科学、艺术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思想家,如牛顿、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达尔文、达利、爱迪生、凯特林、费曼,他们的思想中都包含一堆不相关联的文献、经验、实验性学说和对世界观察的大杂烩。遇到新的问题或新数据,真正有创造力的发明家便开始搜索自己的“百宝箱”,常常是下意识地最终发现一个新颖的联系。因而领导干部平时也要充实自己的“百宝箱”,尽可能多地掌握情况。
(8)形态方格法形态方格法由瑞士裔美国人茨维基教授发明。具体做法是,先确定影响一个问题或事物的几个相互独立的基本因素,然后列出每一因素的各种可能状态,接着从每种因素中各取出一种可能状态做出任意组合,从这些任意组合中剔除过去已经见过或已经有过的那些组合,余下的就可作为新主意的可能来源。许多发明创造的成果并不都是完全新的东西,只不过是旧东西的新组合而已。所以领导干部如果能够对问题加以系统地分解和组合,就有可能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9)戈登法戈登法是美国人戈登发明的。它是利用非理性因素,通过召开一种特别会议来激发创造力的一种创新技术。这种方法主要是会议主持人对会议要解决的问题,只讲一个大概的轮廓,专家们围绕着这个轮廓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主持人将专家们的意见集中起来研究,从中提取所需要的东西。这种方法用得恰当,可以使专家们在提方案时浮想联翩,思路开阔,收到良好的创新效果。
(10)放松法一般来说,创新需要领导干部目标专一、精神集中,但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有时人们考虑某个问题却百思不得其解,难以找到答案。此时,恰当的放松有助于引导人们走出误区,找到创造性答案。因而,领导干部在繁重的工作之中,应该防止因注意力高度集中、神经过分紧张而处于身体非常劳累、大脑非常疲乏的状态,有时候要放下手边的工作,暂时忘掉它,去散步、闲聊、观赏自然风光或参加体育活动,使身体状况得到恢复,大脑神经得到调节,让大脑松弛下来,这样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现创造性答案。
在创新过程中,正确的方法可以使领导干部少走弯路,更快到达目的地,因此,掌握正确的创新方法,是领导干部的重要技能之一。
二 创新思维:领导创新的智慧源泉
领导干部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取决于思维的创新和观念的变革。在领导实践中,仅仅依靠常规思维和传统观念来指导工作,不但达不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工作的失误。领导干部只有突破习惯意识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新的思路着手,想人之未想,才能行人之未行,才会有创新的飞跃。创新思维是领导干部摆脱思维定势、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智慧源泉。
1.创新的不竭动力来自于创新思维
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是指在观察、分析客观事物时,不是从经验或教条出发,而是以新的视角、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来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方案、新的对策的思维方式。只有实现思维的创新,才能实现领导工作的创新。
(1)创新思维的特质创新思维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质:
①独创性。独创性即思维者能够发表超出常人的见解,用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全新的方式处理事件,成果也别具一格。
②精密性。精密性即思维者思维的细致和严密性,主体一旦提出设想就力求实现,并为此深思熟虑、精益求精。
③开放性。创新思维打破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地考察问题,而不再局限于逻辑的、单一的、线性的思维,从而提出不同意见或问题的解决办法,找出迂回变化的思路。
④敏锐性。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的未知部分,能直觉到问题的结果,能够超越感觉及现实(时空)的界限,从一事物中敏锐地跳到其他事物中,在不同事物中把相同因素联系起来。
⑤流畅性。创新思维具有灵活性和顺畅性。由于思路畅通,所以思维者的新观念、新思想才不断涌现。
(2)创新思维的阶段根据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的研究,创新思维即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①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里,思维者已经明确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收集资料信息,并试图使之概括化和系统化,形成自己的认识,了解问题的性质,澄清疑难和关键等;同时开始尝试和寻找初步的解决方法,但往往这些方法行不通,问题解决出现了僵持状态。心理学家在划分时,有时将思维者有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等创造之前的必备条件包括在这一阶段内。
②酝酿阶段。酝酿阶段最大的特点是潜意识的参与。对思维者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被搁置起来,主体并没有做什么有意识的工作。由于问题是暂时表面搁置而实则继续思考,因而这一阶段也常常叫做探索解决问题的潜伏期、孕育阶段。
③明朗阶段。进入明朗阶段,问题的解决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思维者突然间被特定情景下的某一个特定启发唤醒,创造性的新意识猛然涌现,以前的困扰顿时一一化解,问题顺利解决。这一阶段伴随着强烈情绪并明显地发生变化,这一情绪变化是在面临问题解决的一刹那出现的,是突然的、强烈的,给思维者以极大的快感。这一阶段常称为灵感期、顿悟期。
④验证阶段。验证阶段是个体对整个创新过程的反思,检验解决方法是否正确的验证期。在这个阶段,把抽象的新观念落实在具体操作的层次上,提出的解决方法必须详细、具体地阐述出来并加以运用和验证。如果经试验检验是正确的,问题便解决了。如果提出的方法失败了,则上述过程必须全部或部分地重新进行。
几乎与华莱±提出四阶段创新思维过程法同时,美国哲学家杜威也提出了创新思维的“五步法”。他认为新思想的产生、科学发现必须经历以下五个步骤:
①感到困难;②寻找疑难点(问题);③提出假设:
④根据假设而推理;⑤通过行动以检验假设。
中国哲学家胡适将杜威的这五步进一步概括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与20世纪科学哲学家所普遍推崇的科学研究“假说演绎法”
是相一致的。
在现代领导活动中,领导干部为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也是按照这些过程与方法来提出一些新思路,产生一些新想法。领导干部一旦在思维上产生了突破,其决策行为常常可以收到奇效。
要想做得到,必先想得到
做得到必须首先想得到,做得对需要首先想得对。
作为现代领导干部,他们的所思所想绝不是一般意义的思维过程,而是只思考那些事关成败的重大问题和别人想不到的发展问题。
想与做是一对因果关系。人总是先有了思想,然后才有行动。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活动。
我们的思想,不仅为行为预先设定了蓝图,而且为行为本身设定了实施的程序和规则,并且在行为实施的过程之中,给行为以指导与修正。
想得到是做得到的前提。想得到不一定做得到,但做得到一定要想得到。领导干部在领导过程中,如果没有思想来作向导,行为往往就会偏离航向,从而使行为本身失去意义。
思想为行为指明方向,行为才不会盲目,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产生预想的结果。
人们最不容易想到的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发生在未来、变化着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未来难以预知,对变化不好预测,而这恰恰就是领导干部需要想、应该想、能够想得到的特殊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别人很难想的,而作为领导干部就必须想到。
3.领导干部创新思维的五种具体方式
创新思维过程是一种发现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创造性认识过程。缺少正确的方式方法,势必会使思维陷入简单的重复,从而达不到新的突破、新的创造的领导目的。
(1)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反面去想想”、“唱唱反调”。由于主动地打破了常规思维的单向性、单一性、习惯性与逻辑性,能使我们去注意和思考顺着常规思维想不到或容易忽略的问题的另一端、另一点、另一面,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故往往能在常规思维之外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逆向思维是一种领导工作中常用的很重要的创新思考方法,它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和显著的创新作用。领导干部若是不满足于重复别人的思路,不满足于停留在别人已经达到的高度,而要有新的突破、新的创造,就要进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把某个事物或问题的某个重要条件倒过来想,以获得对事物的新认识,想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的作用颠倒;②在创新思考中,就事物的某种作用从相反的方向思考,从而想出新的主意、提出新的设想的作用颠倒;③就事物起作用的方式从相反的方向思考,以引发出某种新设想、新创意的方式颠倒;④就事物起作用的过程从相反的方向思考,能从中引发新设想的萌生的过程颠倒;⑤就甲、乙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倒过来思考,产生新的设想的位置颠倒;⑥对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之间,倒果为因,反向思考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设想的结果颠倒;⑦将一种观点从相反的方向思考,有可能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见解的观点颠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