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像你,甘心受这些洋鬼子的戏弄侮辱,你竟然敢违背朕的旨意,继续跟这些洋人谈判,还替他们恳求说话,实在出乎朕的意料,你无能不堪也就罢了,还被洋人吓的,甘心当个遗臭万年的卖国贼,还拿这些鬼话来吓朕,朕告诉你,朕没你那么窝囊,朕不怕。
2月11日,道光皇帝的圣旨到达广州,将琦善严加议处。
其实琦善在上奏折的时候,已经知道这个结果,他没有理会道光皇帝的圣旨,而是带同鲍鹏再次来到了虎门的蛇头湾,开始了跟义律的第二次面谈,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次和谈上了。
谁知这一次会谈让琦善彻底掉进了深渊,再也没能爬起来。在会谈中,他跟义律反复地争辩着,只是给予香港寄居,而不是割让全岛。可是他做梦也想象不到,义律历次谈判,竟然没有摊出全部底牌,他以为给予义律香港寄居,就可以息兵罢战,实际义律还需要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
治外法权虽然是广州不成文的规定,但是一旦把这个条款写进了条约,就与卖国没有任何区别了。协定关税,更是道光皇帝不能接受的,海关的税收虽然不多,但却是皇家内帑,所以这个条款已经不仅仅是丢失国家尊严,拱手相让税收主权,实际上是让英国政府插手道光皇帝的腰包,是让皇上与洋人协商皇家费用。
义律以为,治外法权只是将潜规则具体化,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林维喜案件。而协定关税,是为了防止广州官员勒索商人,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实际协定关税之后,清政府的税收大增,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
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家天下的帝王体制,任何形式的对外谈判都不会被社会所认可。而帝王对付蛮夷,只有剿办与怀柔两种手段,如果有一天,皇帝跟洋人商议税收体制的话,伤及的恰恰是帝王的尊严和儒教的传统,伤及的更是二千年来帝王独裁体制的根基。
这里更牵涉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协定关税之后,如果中国要提高税收,就要与英国进行协商,那就更是丧失主权,祸国殃民,贻祸将来了(现代世贸体系关税,恰恰是协商制度)。
至于治外法权,伤及的就不仅仅是帝王,而是儒教那敏感的神经。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果有人犯法,皇帝都不能治罪,那他还有什么颜面去治理天下。这项条款作为潜规则,广州政府还可以用化外蛮夷,不通法制来搪塞,一旦写成书面的条约,受冲击的还是二千多年的儒家传统。
说到底,琦善和义律的谈判内容,正是封建帝王家天下的垂直体制,与欧洲各国平等外交的平行体制,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体制之间的大碰撞,这两种完全相反的体制之间,根本就没有融合的可能。
琦善受到的打击之大,比那交部严加议处的圣旨更加厉害,他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称病离开了蛇头湾,他也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命运。
2月16日,义律再次照会琦善,定海已经归还了,如果不在条约草案上签字,那就重新开战,英军将攻破虎门,攻占广州。
琦善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他夙夜徘徊,焦灼万状,无奈之下,只好回复,这几天来,患病很重,头昏眼花,精神恍惚,等我的病情稍有好转,就来办理《善定事宜》。
琦善这时又知道了一件事情,广东巡抚怡良的一份弹劾奏折送到了北京,奏折中称琦善来到广州之后,专意办理夷务,不许别人插手(撇清自己关系)。如今洋人已经在香港张贴了安民告示,声称香港是英国治下。
琦善更加得知,道光皇帝已经另派了奕山和杨芳等人,接替他的钦差大臣职务,而他远在北京的家,已经被查抄一空。
也许他是真的病了,病得再也无法办理洋务了。
2月19日,在义律的恫吓之下,琦善写了一份文件,让鲍鹏带给义律,同意让义律“寄居”香港全岛,以换回广州的和平。在鲍鹏临走的时候,琦善又郑重的嘱咐鲍鹏,一旦义律再有反复,就千万不要给他文件。
鲍鹏当然知道这次使命的重大,一旦把文件交给义律,许了香港全岛,而英军又不肯罢兵,到时候,抄家杀头都只能算是轻判,诛灭九族只怕也在意料之中。连琦善这样的爵阁部堂都已经被抄家撤职,自己一个小小的买办,必定是千刀万剐,凌迟惨局,绝对没有活命的希望。
他没有把文件交给义律,而是悄悄地带了回来。
虎门大战终于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全中国最坚固的防线,将要经受英国战舰的考验。
虎门大战
虎门,是当时中国沿海,防守最为严密的地区。当时所谓的虎门,与现在东莞市的虎门镇不同。当时所说的虎门,是泛指整个珠江入海口,是从狮子洋到伶仃洋,再到外海这一段大约八公里的水域。通过这一段水域,就可以直达广州。
所以虎门水域的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它看守着广州的门户,一旦虎门地区失陷,广州将岌岌可危。
由于虎门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虎门的防御。特别是当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英国人等等西洋人,相继来到了广州,虎门的防御就越来越重要了。
大约在1810年,也就是三十年前,嘉庆皇帝鉴于广州一口通商,洋务纠纷越来越多,于是在虎门设立广东水师,专门负责此地的海防,在此之前中国的海防重点一直是福建和浙江。
虎门设立了水师衙门之后,中西双方一直相安无事,虽然时有摩擦,也都没有酿成大乱。直到1834年,律劳卑事件,两艘英国军舰闯过虎门,直逼广州。当时广东水师用六十八艘战船,也没能抵挡住二艘英国军舰,竟然造成了水师战船的巨大伤亡,道光皇帝一怒之下,将两广总督卢绅革职留任,罢免了广东水师提督李增阶,重新委任关天培成为广东水师提督,虎门的防务才彻底加强了起来。
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民族英雄关天培。
关天培是江苏人,他22岁以武秀才充任清军的把总,此后二十年时间里升迁为参将,在1826年漕运危机时,他挺身而出,负责将1254船粮食从江苏运到北京,不想在途中遇到风浪,有300多船被吹到了朝鲜,他最终历尽辛苦,指挥这300多船粮食成功而归。一百多万斛粮食没有损坏,从此名声大振。
有了这次大功,连道光皇帝也开始重视这位在能够扬帆海上的将军,很快就升他为副将,后来又升任总兵,署江南水师提督等职。
律劳卑事件发生后,道光皇帝特别委任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专门负责虎门要塞的防务工作,而关天培也不负众望,短短几年就把虎门建设成为整个沿海最坚固的军事要塞。
1834年,关天培刚刚来到广东,就详细考察了虎门地区,他提出了三重门户的设计构想。
首先,在珠江的入海口,也就是沙角和大角两处,设立信炮台,由于这两个地区距离太远,无法形成交叉火力,所以,这里设置的炮台不大,只是起一个报警作用。
其次,整个珠江入海口,在芦湾到武山这一段,河道收窄,并且在河的当中有两座小岛,北侧是上横档岛,南侧是下横档岛,所以,在这个区域可以形成交叉火力,所以关天培就把这里作为虎门防守的重点。
由于下横档岛距离较远,他把主要的防守任务,放在了上横档岛上。
关天培在武山一侧,设立了三座炮台,由北向南分别是40门大炮的镇远炮台、60门大炮的靖远炮台和40门大炮的威远炮台。在上横档岛上,设立了一座40门大炮的横档炮台,在江中再设两道木排横链,以阻碍敌军战舰的行进速度。这样一来,在珠江东水道区域内,共有180门大炮,就形成了足够的交叉火力,相信敌舰将很难直冲广州。
在珠江的西水道,关天培在芦湾一带设立安炮20门的巩固炮台,上横档岛的西侧有安炮40门的永安炮台,那么这60门大炮,相信也可以抵挡一阵敌舰的进攻。
最后,在狮子洋的大虎山岛,再设一座安炮32门的大虎炮台,以及晏臣湾一侧的三门口炮台,整个虎门的防守应当是万无一失的。
在虎门炮台的建设过程中,关天培得到了历任两广总督,如卢坤、邓廷桢、林则徐,以及琦善的大力支持,所以炮台建设的资金是不成问题的。为了加强军队的纪律,以及鼓舞士气,从1835年开始,广东水师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操练,也就是春操和秋操。根据关天培的要求,各处炮台守兵共590名,每三名士兵看守两炮,演习时增加670人,每四名士兵操练一炮。另有水师战船协同作战,每艘战船上有大炮约12门,共计120位大炮。
根据林则徐的要求,后来又增设了爬桅兵、水中对械兵、泅水兵、凫深水兵等数个兵种,配合火筒火箭火罐等小形火器,所以虎门各炮台的编制和操练也是没有问题的。
关天培设想的,是用这9炮台、10船、426炮、2028人共同组成一个防御体系,在上横档岛一带阻碍敌舰的行进,然后用各种火器和兵丁配合作战,利用大炮轮番的轰炸,迫使敌舰退出虎门。
应该说,如果来华的还是两艘英国战舰的话,这样的防御体系应当可以应付。可问题是,现在出现在虎门的,是二十多艘战舰,共五百多门巨炮。
沙角炮台丢失以后,琦善和关天培都注意到了英军的迂回战术,那就是利用陆军登陆,从侧后方攻击各个炮台。由于虎门各炮台在建设初期,设想的是在江面上打击敌人,所以对侧后方的保护,明显不够。
为了改善这个现状,琦善和关天培在武山的后方设立了两座临时的沙袋炮台,并设立了一个军营,只要英军从武山登陆,那么驻守在这里的清军,将与其展开肉搏战,防止英军攻击三座炮台的侧后方。
在上横档岛的中间部分,设立了一座横档山上炮台,提前占领至高点,防止英军登陆攻击上横档岛的各处炮台。另外,还在岛的南面和北面,设立两座临时的沙袋炮台,防止英军登陆。又在芦湾的巩固炮台后方,设立了一座临时军营,防止英军迂回攻击。
至此,琦善还是不放心,他从各处调兵遣将,对关天培二千多人的编制进行大量的扩充,到了作战的时候,整个虎门各处炮台,共有兵丁一万一千多人,总计安设各类大炮660门以上。仅仅40门大炮的威远炮台,光是操炮的兵丁就达到了327人,雇水勇91人守护,几乎是10个人操放一门大炮,真正成了脚拔不出、水泼不进的状态,其他炮台更是人满为患。
非常可惜,进入火器时代以后,战争再也不由人数多寡而决定,这些集中在一起,手中没有大型火器的士兵们,看上去更像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更何况,关天培的虎门防线里,有一个天大的漏洞,他没有派兵防守上横档岛南侧的下横档岛。也许像沙角炮台一样,他认为下横档岛距离较远,无法与其他炮台形成交叉火力。可是他却忘了一个根本大事,英军的大炮射程更远,也更精确,一旦英军占领了下横档岛,虎门各处炮台,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2月24日,英国海军总司令伯麦,向关天培发出了最后通碟,要求放弃横档各炮台,交给英军,关天培没有答复。
2月25日,英军占领了空无一人的下横档岛,并在该岛的制高点设立了三门重炮的野战炮兵阵地。
2月26日清晨,虎门大战爆发。
从战斗刚一开始,下横档岛的三门野战炮,就开始向上横档岛进行轰炸,可怜的上横档岛的五座炮台,因为射程不够,根本没有能力还击,只能被动挨打。而上横档岛因为位于珠江的正中央,所以它正好是整个虎门九处炮台的枢纽,一旦上横档岛的火力被压制,那么九台连环的交叉火力,不攻自破。
不能责怪关天培,因为英军比清军多了几个世纪的火器经验,再加上装备精良,所以上横档岛从一开始,就注定成为了英军攻击的重点。
上横档岛的面积非常小,在英军持续有效的打击之下,清军的军营起火,岛上顿时陷入了混乱。在炮台上,士兵们一直在被动挨打,由于距离太远,清军甚至连开炮的机会都没有。在这个时候,一些将领发现势头不对,驾着小船开始逃跑,岛上的士兵们愤怒之下,向这些逃跑的军官们,打响了虎门大战的第一炮。
上午大约10点,英军的军舰开始启动,载炮74门的伯兰汉号、麦尔威厘号和武装轮船皇后号,一起攻打武山的三座炮台。与关天培设想的战术不同,这些装有巨炮的英国战舰没有直接横闯东水道,而是在炮台的西南侧,距离炮台一里的地方抛锚泊定,从容开炮轰炸武山。
此时镇远、靖远两座炮台,由于炮台不能转向,根本无法攻击英军,而武山上的沙袋炮台,也由于射程太远,无法配合作战,整个战斗变成了威远炮台独自应战一百多门英军大炮。
上横档岛上的炮台,被英军在下横档岛的野战炮死死压制,根本无法还击。
关天培亲自在威远炮台上指挥作战,他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抬着白银上战场,现场悬赏。但在英军的狂轰滥炸之下,除了20名兵丁被炸死之外,整个炮台的守军争相溃逃。驻守在后山的清军,原本计划与登陆的英军进行肉搏战,但也在一百多门大炮的持续轰炸之下,全部逃散。
英军的轰炸一共持续了四个小时,他们把大量的炮弹倾泄在武山的三座炮台之上,如果有人没有逃跑,也绝对无法躲避英军像雨点一样的炮弹。可怜这三座狭小的炮台,经受的是英军的地毯式轰炸。下午两点钟,武山一侧的炮台已经空无一人了,除了被炸死的关天培和20名士兵的尸体之外,这里只剩下一片狼藉,英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武山。
在珠江的西水道,载炮74门的威厘士厘号、载炮44门的都鲁壹号和4艘轻型战舰一起,在西水道的正中央抛锚泊定,用两侧的大炮同时轰击上横档岛的永安炮台和芦湾的巩固炮台。轻型战舰加略普号、硫磺号、萨马兰号和先锋号一道,冲过西水道,在上横档岛的西北部抛锚,用轮船上的大炮近距离地、彻底地轰炸了上横档岛的军营和各处炮台。
整个上横档岛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由于这里处于江面的中央,四周又被英国军舰围困,所以同时受到了下横档岛的野战炮、西水道巨型军舰的侧炮、西北方的轻型军舰,以及东水道的巨型战舰的轰击,四个方向的交叉火力,200多门大炮,将这座小岛几乎夷为平地,岛上所有的士兵无路可逃。
在下午1点时,英军武装轮船复仇神号拖着运兵船,运送英国陆军登上了这座江心的小岛,整个岛上一千多名士兵,共有二百多人战死,一百多人受伤,一千多人蜷缩在小岛的一侧,被英军集体俘虏。
与此同时,西水道西侧的巩固炮台,也经受不了英军大炮的持续轰炸,士兵们早已逃跑得无影无踪了。
下午4点,威厘士厘号上的士兵们,搭乘着小船在巩固炮台登陆,继续攻击炮台后方的清军军营,驻守在这里的清军也兵败如山倒,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抵抗,就弃营而去,英军顺势一把大火焚烧了整座军营。
下午5点,整个虎门大战结束,英军共计五人轻伤,无人阵亡,清军仅被俘虏的就达一千三百多人。
整个中国最强的防线,就这样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