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结束后,关天培的老仆人孙长庆,独自一人打着白旗来到了威远炮台上,这座炮台已经被英军占领。孙长庆向英军表示,希望将关天培的尸体带走,让他叶落归根。
英国军人对关天培十分钦佩,同意了孙长庆的请求,将原本已经掩埋了的尸体,一一起出,让孙长庆辨认。为了表示对关天培的尊敬,英军特意在军舰上鸣放礼炮,迎送着中国的英魂。孙长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背着主人的尸体,亦步亦趋地离开了威远炮台。
关天培死了,他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他是一名武将,并不能参与谈判的细节。他深知清军无法抵抗英军的巨炮,但他也无法左右谈判的结局。在战前他曾经前往林则徐的寓所,希望讨要对策,林则徐对他说,为将者当以身殉国,何不将广州情形冒死一奏,死也死得其所。
但是关天培没有这么做,无论他赞不赞成林则徐的主张,是否痛恨琦善的“卖国”行径,他都咽下了战败的惨局。作为虎门防线的建设者和执行者,他尽到了自己最后的责任。变卖家产,亲赴前线,当所有人都惊恐于轰鸣的炸弹时,他留守到了最后一刻,死守着自己的炮台,寸步不让,直到自己被无情地摧毁。
没有人知道他临死之前想的是什么,也没人知道他在战败时,对自己构建的虎门炮台有怎样的总结,也许人们从他的雕像上看到的一身正气,并不是他想传达给后人的想法。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一次的话,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希望尽歼丑类,还是希望谈判成功。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奕钦伟节,归魂乡关面如生。
这是林则徐写给关天培的挽联,他在当中表达了自己对琦善的愤恨,认为是琦善破坏了虎门防守。与林则徐同样心思的,是道光皇帝,虎门大战刚刚结束,琦善就被抄家,虽然还没有锁拿进京,但谁都知道那只是迟早的事。
最强阵容血战
虎门大战失败了,关天培殉职了,广州城外最重要的防线,一败涂地,英军已经进逼到了广州城外的乌涌口。
2月27日,义律率领五艘战舰乘风破浪,沿着珠江进攻广州。
乌涌口的守将是湖南署提督祥福,他根据道光皇帝的圣旨,刚刚抵达广州。为了抵挡英军的进攻,他将七百名广东兵和九百名湖南兵进行了临时编队,用四十艘水师战船和林则徐购买的甘米力治号,共同防守着乌涌口。可惜像这样的设施,根本无法抵抗杀红了眼的英军。
装炮20门的小型战舰摩底士底号率先冲进乌涌口,把大量的葡萄弹和炸弹倾泄在了这片临时炮台和军营当中,随后,其他小型军舰也相继轰炸,在大量炮弹的夹击当中,清军军营发生大火,广东士兵相继逃亡。
随后英军陆军开始登陆,这一次,两国之间的陆军,开始了一场正面的较量。清军方面,湖南兵由于经常参与平定内乱,所以战斗力远在其他省份之上。
但是这一次湖南兵遇到的不再是山上的土著,而是训练有素的英军。在英军排枪的强大威力之下,湖南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很快就寡不敌众,损伤惨重,乌涌口没能抵挡住英军的攻击。此次乌涌之战,湖南兵共计死亡军官三十一人,包括署湖南提督祥福,死亡士兵四百五十人,几乎每两人当中,就有一个人阵亡。英军共计八人受伤,一人死亡。死亡的这位英军士兵,据说是由于枪走火,误中自己身亡。
3月1日,英军继续北进,为了阻碍英军的攻击,琦善命令在所有河道狭窄的地方,全部用木桩阻塞,防止英军舰船直达广州,为了稳定士气,特派广东巡抚怡良亲自坐镇。可是即便这样,英军还是毫不费力地攻陷了广州东侧装炮25门大炮的潖洲炮台,第二天,又攻下琵洲炮台,当英军准备进攻猎德炮台的时候,发现守军一夜之间竟然跑得一人不剩。
至此,英军已经完全做好了攻击广州的准备。清军由于损失惨重,各个炮台人心惶惶,只要一听见炮声,士兵就相继逃命。城内百姓更是相继逃散,连林则徐也把家人安置在船上,准备随时逃命。
琦善此时已经被罢黜了,他仅仅是等待着新任钦差大臣的到来,和自己被锁拿进京。可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英军如果攻占了广州,那么谁来也没有作用了。
琦善就在这一天,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紧急会见义律,要求停战。
义律表示可以停战,但必须签订一个新的条约,在这份新条约当中,赔款是一千二百万元,其中的六百万元必须在三天之内交出,除了割让香港之外,还要再加上尖沙咀,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三天之内不能签约,英军将攻下广州城。
同时义律也知道琦善已经被罢黜,所以他要求,这份新的条约,必须由怡良、林则徐、邓廷桢以及广州将军阿精阿共同签署,并且盖印生效。
不管怎么样,这一切跟琦善再也没有关系了,广州城是否能够保住,会有新的钦差大臣来负责。3月12日,他被汉军副都统英隆押解着,回京受审。他那富可敌国的家,也已经被查抄得七零八落。
与电影中完全相同的是,琦善被枷送京城时,送他的人恰恰就是林则徐。到了现在,琦善已经成了举国痛骂的卖国贼,士子大夫皆曰可杀。而林则徐也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民族英雄,京城内外请求重新启用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两个命运完全相同、结局截然相反的人,在广州城外的交谈,只怕永远成了历史之谜。或者两人什么也不用谈,彼此心照足已。
虎门大败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北京,而坐镇紫禁城的道光皇帝根本没有丝毫的犹豫,他虽然没有启用林则徐,但他委任领侍卫内大臣奕山为扬威将军,常胜将军杨芳、军机大臣隆文、原两广总督祁贡和四川提督齐慎为参赞,这是整个大清最强的一套阵容,这一次道光皇帝的要求没有那么复杂,他再也不要什么不失国体,不启边衅了。他要的只有一个结果,扬威东南,大兵伐挞,绝不能让洋人逃回一兵一卒。
但是有一件事情,道光皇帝始终没有明白,那就是琦善如此着急地卖国,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
按道理来讲,琦善是爵阁部堂,大清第一能臣,又是八旗子弟,位极人臣,忠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查抄琦善的家产,合计金银、田产、当铺等,不下上千万两,虽然没有达到伍浩官那么富有,但也同样是富甲天下,按说不太可能贪图小财。
在此之前,琦善更没有接触过洋人,论不上什么交情,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琦善不敢起兵伸讨,而一意卖国的呢?
道光皇帝说什么也不相信,数千洋人能有多大能力,他向奕山下旨,要求密查琦善与义律之间,有没有小恩小惠,私相馈赠。他实在想不通琦善抗旨不遵的原因,竟然怀疑琦善是因为一些小玩意儿,才会一意卖国的。
不过,这些事情可以交给六部慢慢审讯,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收复定海和虎门,奕山暂时还没有赶到广州,那么收复定海的事,一拖半年,伊里布也是难辞其咎的。
收复定海
其实伊里布的煎熬,一点都不少于琦善。琦善主管的是谈判,不管谈判结果如何,他都算是在履行本职工作,而伊里布的本职工作,就是武力收复定海。如果不能相机进剿,那就是辜恩渎职,如果不敢起兵进剿,那就更是抗旨不遵。
可是从宁波到定海,相隔的是茫茫的大海,这里不比虎门内江,可以全力进行防御,这里上百年来,连像样的防御设施都没有。
与广东相比,这里没有枪、没有炮、没有船、没火药,甚至连惯于航海的水手都没有,所谓的武力收复定海,根本就是一纸空谈,没有任何的可能性。
偏偏最难的地方,不是这些装备,而是道光皇帝没有见过英军,总以为武力进剿并没有什么难度,那么伊里布不愿进兵的原因就只有一个,昏庸懦弱,畏葸不堪。
从定海失陷开始,道光皇帝一连下了二十二道严旨,要求伊里布全力进剿,不使片帆逃回。伊里布自始至终,抗旨不遵。
1月9日,他向道光皇帝回禀,目前浙江只有一万士兵,并且不习水战,仅够防守,必须从内地调集大量军队,绝不能贸然起兵,致留悔恨。
1月29日,当道光皇帝的催战圣旨越来越严厉的时候,他只好再次回禀说,上次所奏调兵的事,也还是不行,收复定海必须渡过海峡,所以需要赶造二十四艘快船,或者雇用商船,而临时抽调的这些士兵不习海战,必须进行海战演习和操练。
伊里布甚至提议,目前万不得已之时,可以考虑离间美国,据说美国和英国之间有矛盾,可以挑拨美国攻击英国,以夷制夷。
伊里布的观望政策,不但惹怒了道光皇帝,甚至引来满朝文武的攻击。1月28日,浙江巡抚刘韵珂和新任闽浙总督颜伯焘联名上奏,请求道光皇帝将林则徐和邓廷桢派来浙江,协助伊里布收复定海。两江总督裕谦,也在不断地向道光皇帝献计献策。
一时之间,伊里布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忍受着此起彼伏的攻击。他之所以一直在隐忍,就是在等一个结果,那就是琦善的广州谈判。
其实伊里布手里也有筹码,那就是英军的俘虏。他在宁波关押着安突德上尉、拿布夫人、八名孟加拉杂役和风鸢号上二十八名船员。
其中安突德上尉是英国军官,在英军攻下定海的时候,他带着自己的印度老仆人去绘制地图,遭遇到当地乡民的攻击。印度仆人当场被打死,而他就被拘捕起来,押送到了宁波。
八名孟加拉杂役的情况与他相同,都是在落单的情况下,被乡民捕获,送来宁波请赏的。
风鸢号运输船遭遇风浪失事,结果船上幸存的二十八名船员,以及拿布夫人都成了伊里布的俘虏。有好事者说拿布夫人是英国女王的妹妹,那当然是为了请赏的说辞。
战俘当中,还包括负责为英军采购食物的汉奸布定邦。
本来这些俘虏道光皇帝和伊里布都不重视,按照中国以往的战争传统,不坑杀活埋这些战俘,已经算是相当人道了,绝不会给这些举兵犯顺的逆贼留什么活路。
可是当义律从大沽口回来之后,为了这些战俘甚至要攻打镇海,这才使得伊里布又开始重视这些微不足道的俘虏了。伊里布认为,安突德上尉一定是义律的至交好友,不然义律绝不会冒着谈判破裂的风险,而坚持要营救安突德。
百般无奈之下,伊里布决定用这些战俘当筹码,“换”回定海。
1840年10月21日,当时义律刚刚从白河口返回定海,就派人给伊里布送来了公文和一包衣服,指定交给安突德。伊里布当即决定,派遣一位使者去定海与义律接洽,以求促成用战俘换定海的决策,就算不能达到目的,至少也可以探一探英军的虚实。
伊里布没想到,他派的这个人,最终竟然成了决定鸦片战争成败的关键人物,这人的名字叫张喜,是伊里布家里的奴才。
伊里布当初派张喜去定海,是出于几方面的考虑。其一,张喜只是一名奴才,他的言行和作为,对谈判结果不会产生质的影响,即使出使失败,也不会引起道光皇帝的反感。其二,张喜跟自己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旦谈判成功,那么功劳肯定是自己的。
所以说,委派张喜接触英军,有百利而无一害,这跟琦善使用鲍鹏的目的是一样的。为了取得英军的信任,伊里布特许张喜带着六品顶戴出使定海。
10月22日,张喜偕同军官谢辅陛和陈志刚,坐着一艘小船,开始了他在鸦片战争中折冲樽俎的外交生涯。
张喜是天津人,自他成人以来,他一直是以长随的身份,跟随着伊里布走南闯北。从云贵到浙江,他在默默无闻当中得到了伊里布的信任,成了伊里布的仆人兼亲信,很多伊里布不愿出面的事情,都是由他在私底下操作。
与电视里演的仆人不同,张喜并不是一般的奴才,他本人非常擅长舞文弄墨,他后来撰写的《探夷说帖》和《抚夷日记》成为了研究鸦片战争的第一手资料,由于他本人亲身参与了许多重大事件,再加上他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所以他的资料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而这一次,他深知自己的使命。
小船驶出港口之后,就遇到了风暴,同船的谢辅陛和陈志刚,害怕翻船,希望张喜先行返回,等风浪过后再前往定海。张喜为了不辱使命,也怕伊里布以为自己畏难,于是说出了为官当以死报国的壮志豪言。
下午大约四点时,他在定海见到了义律。义律用英国红酒招待张喜,张喜一饮而尽,引来周围英国军官的掌声不断。随后,张喜在义律的陪同下,参观了英国的军舰和大炮。双方有一段谈话很有意思,当时翻译小马礼逊向张喜夸耀英军的大炮,说英军大炮可以打到九里之外,攻城拔地,无坚不摧,比起中国的大炮,那是更加精良了。
张喜说出了一句让在场人员哑口无言的话,张喜说,大炮造的好,可惜是用来打仗的,如果能够不打仗,那就更好了。
义律走过来,赞赏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表示认同他的观点。
随后,义律与张喜共进晚餐,由于天色已晚,张喜就留在了英国军舰上,与义律同睡一床。
第二天,张喜拿着义律捎给安突德的三百元钱和一包衣服,回到了宁波,顺利完成了自己的首次出使。
对于张喜来讲,这一次出使让他眼界大开,还意外地探听到了一些重要的夷情。他在出使之后得知,这些洋人根本就不愿意久驻定海,那么用战俘换定海的策略,确实极有可能成功。
这个消息让伊里布彻底放下了心。另外这些洋人也并非不通情达理,而且翻译罗伯聃也说了,自己的敬天地(拜上帝),信宿命的。那么今后沟通起来,恐怕会更加容易。
不过,安突德在军中的地位实在太低了,拿布夫人也不是英国女王的妹妹,根本不足以让英军拿定海来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