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了挽回天朝颜面,决定将这些行商抄家入狱,同时由其他行商分年垫付商欠,甚至不惜动用官府库银和官员的养廉银,给这些行商们还债。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又再次发生了蔡昭复案、吴昭平案和石中和案。
这些案件过后,广州政府决定,只要有行商拖欠洋人款项,就由其他行商分摊偿还。
这些事情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道光皇帝来讲,却是记忆犹新,像这种欠钱不还的丑事,严重影响了天朝的尊严,再加上广州的行商都有官府的背景,所以一直以来,商欠都是广州政府督办的大事之一。
道光皇帝依稀明白了这些洋人的意图,看来广州禁烟,让这些洋人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再加上商欠,使他们难以为继,跑到北京是来告御状,是要赔款的。
整篇国书前半部,都是控诉林则徐的,后半部分提出了要求,无非是赔款和割地,所谓的两国平等交往,道光皇帝并不是十分的清楚,况且自己作为皇帝,已经率先接受了英国的国书。
赔款只是相对的,这里面有很多是商欠。虽然道光皇帝十足的吝啬,但也知道天朝统驭四海,不好意思跟洋人算这些小钱。而且以当时的思维来讲,行商们欠钱不还,对天朝来讲,既丢人又窝囊。更不要说,官府垫资清债,也是有先例的,这些洋人同样很清楚。
至于割地嘛,国书里也写的很清楚,是洋人居住贸易之地(与十三行类似),以免官宪迫害,确保人身安全和货物安全。道光皇帝看的很清楚,这个要求其实就是怕查禁鸦片的事再重演。
这样的一份国书,在道光皇帝看来,也并没有什么窒碍难行之处。不过道光皇帝的心思的确是十分的细密,虽然琦善进呈的是国书的原文,是由英国自己翻译的,但他还是怕英国的翻译辞不达意,于是秘密派人将国书英文的原文重新进行翻译,以校对不同行文之间的区别。
当然这种事情,不能找中国人来做,这些三跪九叩的臣子们,万万不敢翻译什么悖逆的文章。当时正好有一个俄罗斯的教士团在北京,道光皇帝秘密派人,把这份英文版的国书拿去找俄国人翻译。
俄国人的翻译送来之后,道光皇帝彻底地放了心。照俄国人的翻译来看,语气虽不十分恭顺,但至少内容基本相同,所差别的只是皇帝睿智秉公之风,声名扬于世界四方之类的奉承话。
8月20日,道光皇帝通过琦善向英国人下旨,凡外国人来华贸易,天朝无不一视同仁,去年林则徐禁烟,没能做到大公至正,措施失当,以至让人蒙冤。现已派钦差大臣赶往广东,定会秉公查办,重治其罪,代为伸冤,该统帅义律等人,可以返回广东办理了。
按照道光皇帝的想法,只要处理了林则徐,那就算是替英国人伸了冤,英国人自然也就无话可说,只能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
由于北京到广州路途遥远,林则徐此时并不知道北京的实际情况,道光皇帝已经准备拿他动刀,以安抚咄咄逼人的英国远征军了,而他偏偏就在此时,主动把刀递给了道光皇帝。
当他听说定海失守的消息后,赶紧给道光皇帝上了奏折,说英国人不善陆战,一到岸上,摔倒爬不起来,就是乡井市民,也可以制其死命。只要洋人在岸上,那就发给赏金,要让人人得而诛之。
道光皇帝此时并不想理林则徐,只说了一句,知道了。
林则徐怕道光把定海失守的责任算在自己头上,当他听说洋人在定海县张贴安民告示,立即又上了一道奏折,说我军跟洋人在海上交锋没有把握,现在洋人张贴安民告示,那就可以把士兵侨装成乡民,约好时间一起行动,到时候,杀洋人如同杀鸡杀狗。
道光皇帝面对林则徐的奏折,看着只想发火。他给林则徐下旨说,你说断绝通商,结果并没断绝,你说禁止鸦片,现在到处都是,朕声声告诫,不能引来战争,现在洋人的炮舰开到了天津,朕倒想看看,你还能拿什么鬼话来应付朕。
林则徐惹怒了道光皇帝,他思前想后,决定自请处分。他说,如今的鸦片已经是洪水猛兽,就算是尧舜在世,也不能驱除净尽。臣严禁鸦片,是为了后世,臣相信天下人,以及今后世世代代的人,绝对会认为我做的对。
臣去年奉命查办鸦片,皇上赐臣钦差大臣,委以重任,臣怎敢不殚心竭虑。如今鸦片尚未禁绝,洋船已经逃窜,是臣无能,是臣处理得不够妥善,深夜徘徊,时常愤愧。皇上训斥,臣只恨自己资质鲁钝,不能为皇上及万世分忧,实在无言以对皇上。现在请皇上将臣从重治罪,以儆无能。
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表面上看是讲自己刚正不阿,若是往深里讲,其实就是责怪道光皇帝首鼠两端,当初是道光声泪俱下,恳请林则徐为了天下万世,根除鸦片。但现在道光却被洋人恫吓住了,不敢坚持自己的原则。
这一道奏折彻底将道光皇帝逼急了。他大怒说道,一派胡言,无理可恶,你说英国人只是吓唬朕,朕看你也学会了英国人的那一套,跑来吓唬朕。
紧接着,道光皇帝下了一道圣旨,林则徐自查办鸦片以来,内有奸民不能净尽,外有走私来源不断,甚至惹来英国军舰游弋沿海,各省纷纷糜饷劳师,这些都是林则徐办理不善导致,林则徐、邓廷桢即行革职,交部严加议处。两广总督一职,改为琦善暂时署理。
鸦片战争中的第一位钦差大臣,万民敬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就这样被撤了职,直到他被革职的那一天,他竟然还没有亲眼见到义律,也没有见识真正的英国远征军。此时在他的心里,对自己的遭遇十分委屈,他仍然希望能够有一天,跟英国侵略者面对面地较量一番。当然他还有这样的机会,至少他还没有离开广州。
道光皇帝原本要把他锁拿进京治罪,考虑到他在广州经手办理了严禁鸦片的具体事务,于是让他留在广州,协同琦善处理善后,同时将邓廷桢也革职,派往广州协同处理。
到目前为止,只有道光皇帝任命的第三位钦差大臣,新任两广总督琦善才真正的见到了义律,他非常清楚两军的实力差距,但他的想法却与道光和林则徐都不相同。
大沽口拉锯战
到目前为止,观察英国军舰最细致的人,就是琦善。道光皇帝手中拿到的国书,就是琦善派白含章去英舰上取回来的。琦善曾经郑重地要求白含章,除了取回国书之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近距离,仔细地观察英国军舰。作为直隶总督的琦善最希望了解英军的实力,以便做好交战的准备。
但是当白含章将情况详细汇报之后,琦善终于明白了这一切的真相。
英国战舰分三层,每层安炮上百门,大炮架设在船舱的炮眼之中,每层前后各设一门巨炮,约重七八千斤,大炮底座装有磨盘,炮口可以用磨盘转向,船身内包铁皮,坚不可摧。还有一种火焰船,船后装有风火轮,火随风起,烟气上熏,风火轮就激水自转,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渡。
其实英军到来之前,琦善已经在天津做了充分的战备,他从各处调兵遣将,暗中准备火攻器械,又给百姓下发兵器,一旦英军登陆,就要跟英国侵略者做殊死的搏斗。
可是现在,他满腔的雄心壮志,化得烟消云散。他曾经混混沌沌地以为英军无非船坚炮利,只要使用火攻,就足以制敌死命。可是现在,他对自己的战备彻底失去了信心,像这种无风无浪就可以飞渡天险的“火焰船”(蒸汽机轮船),还有英国军舰里的百门巨炮,都把这场战争的结局描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虽然是大清的第一能臣,但同时肩上的责任也是整个中国最重的。他负责守护的是北京,但现在,能不能守住,他的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信心。这一切的变化,只因为两国之间巨大的军事差距。
琦善与林则徐不同,他没有严禁鸦片的责任,但在他的心里,他的责任却比林则徐更加重大。广州可以打持久战,北京却不能有任何的差池,一旦北京被英军攻破,那他就是大清朝的罪人,后果实在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