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以懿律为全权大臣兼全军总司令,伯麦任为海军司令,由16艘军舰,4艘武装轮船,一艘运兵船和27艘运输船,以布尔利任陆军司令,由爱尔兰皇家陆军第18团,苏格兰步兵第26团和步兵第49团,以及孟加拉国志愿兵,总计约6000多人组成的远征军,浩浩荡荡开进中国..
远征军攻占香港
1840年6月21日至6月28日,英国远征军陆续开到了香港水域。
自古以来,中国的敌人一直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的骑兵犹如风驰电掣一般,一直是北方百姓的梦魇。为了抵抗这些骑兵,中国历朝历代都将城防建设作为重点,特别是对北方的防御不遗余力,为此帝王们不惜发动巨大的民力,去建设毫无实用价值的万里长城。
可是这一次,日不落帝国,这个号称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这个中国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巨大敌人,并没有出现在武备森严的漠北,使用的也不是骑兵。他们的舰队犹如一支天兵,突然降临在虎门之外的海域上。
偌大的中国,从来没有一个人见识过真正的英军。如果像窝拉疑号这样的小型战舰就足以打败整支广东水师的话,那么这支英国远征军,就可以凭借六千多人的武装,击败整个中国的八十多万军队,进而摧毁中国所有的抵抗,可惜这一点,坚守着华夷之防的中国人,谁也没有意识到。承平了二百年的天朝,对即将面临的这场战争,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
此次来华的英军海军共有十六艘军舰,四艘武装轮船,一艘运兵船和27艘运输船,总计约有二千多海军,由伯麦任海军司令。
陆军方面由三个军团组成,他们是爱尔兰皇家陆军第18团,苏格兰步兵第26团和步兵第49团,另外还有一些孟加拉国志愿兵,总计大约有四千兵力,由布尔利任陆军司令。
英国政府为了配合义律的工作,特别任命此次远征军的总司令为义律的堂兄——乔治·懿律。同时懿律也是此次远征军的全权大使,义律是第二全权大使。
尽管英国的军事实力无人能及,但他们还是非常重视东方的这个古老帝国。类似像这样的远征军规模,在西方的殖民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英军的战舰并不是先前击败广东水师的窝拉疑号,也不是林则徐购买的甘米力治号小型战舰。英国的战舰,以旗舰麦尔威厘号为例,长度约有一百多米,头部和尾部的宽度为10米,吃水3米,出水5米。整个船身用白铁皮彻底包裹起来,船的底部用黄铜包裹。所以除非被相当强大的火力攻击,否则普通的炮弹根本无法穿透船身。
船身内部共有五层,其中底部的两层放置军需品和食品,中间的两层放置大炮,每层炮眼三十六个,每个炮眼里放两尊炮,一大一小,整船共有大炮七十四门。除了顶层放置少量的舀炮之外,基本上所有的大炮都隐藏在船的夹层当中,只要对方的炮弹无法穿透船身的铁皮,那么这些炮手就不会受到战火的影响,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船上共有大小风帆三十六个,虽然还是风帆船,但是设计非常合理,可以利用各种风向来增速。航行速度最快的时候能够达到10节,大约一小时将近40里。整船没有太多的闲杂人员,由于技术先进,所以只用一个舵手就足够了。像这样的巨型战舰,此次来华的一共有三艘(旗舰麦尔威厘号在定海触礁,英国另派装炮74门的伯兰汉号)。除了这三艘巨型战舰,还有载炮44门的中型战舰两艘,载炮20门至28门的小型战舰11艘。
仅从载炮数量来看,英国海军共计载炮540门。而当时武备最为严密,被林则徐喻为无懈可击的虎门,九座炮台加在一起,也只有340门大炮,这还不算大炮质量之间的差距。
相比之下,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加上从来没有遇到过海上的敌人,所以清朝水师的力量非常薄弱。当时整个中国只有广东水师和福建水师勉强可以出洋作战,其中又以广东水师最为强大。
广东水师最大的战船是横洋棱船和广东米艇。两艘船的大小差不多,都在27~32米之间,宽7米左右,长度仅为英国战舰的三分之一。广东水师的舰船使用人力划桨,整船只有一桅,配有少量的风帆,由于技术局限,光是转舵就需要八个人,另外受材料和制作工艺的限制,它的使用寿命只有九年。
广东水师最大的战船集字号,配有不超过两千斤的大炮八门,也有配12门炮的,但炮的重量不能超过一千斤。因为装炮太多的话,船身就承受不了大炮的后坐力。所有大炮都装在船的舱面上,炮手没有掩护设施,一旦舱面受创,将影响所有炮手的战斗力。
船上共有兵丁65人,除了大炮以外,剩下的武器是火罐、火箭和喷桶。但是这些小型火器需要用人力投掷,所以只能近距离作战使用,且杀伤力有限。另外船的航行速度过慢,所以像林则徐所构想的那种近距离登船作战,根本不可能实现。
水师战船的船身是由杉板制成,无法抵抗英军的炮弹,只有舵木使用了比较坚硬的木材。类似这样的“战舰”,已经算是超大号了,广东全省只有56艘,由于部分战船年久失修,并不能全部开赴使用。
比战舰质量更惨的是水师人员的素质。除广东水师之外,全国其他地区的水师并不经常操练,水手当中有很多都不通水性,有些水手竟然会晕船呕吐。即使上了战舰,这些水手海战之时还要抛锚泊定,才能从容开炮。其实这也不怪水师,自古以来中国的水师根本就没有在海上打过硬仗,就算是郑和下西洋和施琅攻台湾,那也是以登陆为主,水师并不需要很强的海上作战能力。
英方的大炮
对比水师的战争力,更惨的是大炮。英军大炮每两分钟打三发炮弹,半个小时可以打四十多发。由于大炮的质地精良,所以炮身质量可靠,不用修理,可以重复使用。英军的炮弹有效射程是两公里,有些号称可以打到五公里远。
英军的炮弹里也有实心弹,但是因为火药制作使用了先进的生产力,所以炮弹具备很强的穿透力。另外英军还配备了霰弹和葡萄弹。霰弹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会炸开的炮弹,里面装着几十个小铅子,爆炸以后杀伤力巨大。葡萄弹跟霰弹原理差不多,会在爆炸的时候,形成一个扇面的杀伤,射程不远但威力巨大。其次是开花弹,这种炮弹有些类似于今天的炸弹。还有一种燃烧弹,能持续燃烧10分钟。
清军的大炮及炮台
清军的大炮每分钟可以打一发至两发炮弹,但是一小时之内,只能打八发,超过八发大炮就会炸膛。一天之内可以打一百发,再多的话炮身就会变形,就不能再使用了。每门大炮总计可以打六百发炮弹,超过六百发大炮就要报废,永远不能使用了。
由于造炮的时候,使用的是泥模,而最关键的炮膛部分,需要依靠工匠自身的感觉,再加上火药也是凭工匠的感觉来调配,所以中国最大的六千斤的大炮,有效射程只有一公里。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当英军在两公里外集中炮击的时候,中国的炮台只能被动挨打,毫无还手的能力。
而中国当时所有的炮台,全部都是固定的,不能转向也不能移动。所以这就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当英军从侧面攻击清军炮台的时候,哪怕距离已经非常接近了,清军还是只能挨打,无法还击。
跟水师的情况相同,清军炮手的素质也相当差,有些炮手不敢开炮,怕火药炸膛伤到自己,有些只是虚填火药应付差事,大部分的炮手都没有经历过相关的训练。
比炮台更惨的是炮弹。当时清军的炮弹主要是铁弹、蜂窝弹、石弹、链弹、爆炸弹等。其中蜂窝弹是一个大的铅子,里面有小孔,配十二个小铅子。石弹就是一个圆形的石头。链弹在在两个铅子之间,用一个18寸的铁链连起来。爆炸弹是把铅子掏空,里面放上火药,原理类似于开花弹,但是如果放的火药多了,就会在炮膛里爆炸,放的少了的话,因为炮弹本身是空心,所以打不远。
这些炮弹用的不多,用的较多的是铁弹,主要是凭借火药爆炸时提供的穿透力。但由于火药质量较差,当这些铁弹打到英国的军舰上,因为战舰上包裹着很厚的白铁皮,所以铁弹无法穿透,并且还会弹回来,毫无穿透力可言,英军笑称这叫弹球。
为了能够应对战争,在鸦片战争开始之后,有些地方官开始加紧搜寻“前明遗炮”,地方官发现这些明朝留下来的“红夷大炮”,虽然经历了二百多年,但是质量相当好,而且大多是二千斤以上的巨炮,还有一些官员挖掘出了明朝的炮弹,用来装备清军。相比之下,这些二百年前的武器,反而更加先进。
英国陆军
陆军方面的情形与海军差不多,英国陆军当时配备的有榴弹炮、臼炮还有野战炮。其中以十二磅前膛滑膛野战榴弹炮较为著名,这种榴弹炮的有效射程达到了一公里。另外,九磅前膛滑膛野战炮,使用的是标准轻弹,它的炮管较长,炮弹的初始速度较快,有效射程达到了1.5公里。
也就是说,当英国陆军上岸攻击的时候,可以在三里之外开炮攻击,而清军的鸟枪弓箭,只能被动挨打,毫无反击能力。
英军士兵主要配备伯克式燧发滑膛枪,枪长1.1米,摩擦燧石点火,有效射程是220米,发射速度每分钟2至3发。少数士兵配备布伦斯威克式击发枪,枪长1.4米,撞击火帽发射,有效射程330米,每分钟3至4发。
清朝引以为豪的陆军
清军当时已经进入了半火器时代,也就是冷热兵器混用,主要配备的有抬枪、鸟枪和弓箭,冷兵器与热兵器的比例是1:1。
在清军的火器里鸟枪是主体。鸟枪也被称为鸟铳,由枪机火绳点火,这种枪长度超过两米,由于枪身太长,所以无法装配刺刀,每分钟可以打1至2发铅丸,有效射程为150米。但由于制造粗糙,所以有些鸟枪的有效射程只有80米,与弓箭相比也不具备十足的优势,更兼受天气影响较大,所以当时清军并没有完全淘汰弓箭。比如十年之后太平天国的永安突围,老将向荣领兵前堵后追,本来可以全歼太平军,没想到天降大雨,清军火器全部失效,反而惨遭太平军痛歼,从此之后,太平军一路北上,蛟龙入海,再也无法收拾了。可见清军当时没有淘汰弓箭,也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
清军有一种重型火器,名叫抬枪, 枪身长度约3米,枪重约15公斤,由一名士兵扛在肩上,另一名点火绳瞄准,有效射程相当高,大约有500米。但是由于后坐力太大,所以瞄准的清兵会被震得向后摔倒,有些还会摔的四脚靠天,所以抬枪的命中率十分有限。
抬枪是清军最强的陆战火器,通常要借助人扛,或者是三脚架,所以这种武器主要用于防御作战。野战时,通常配置在最前面,作用类似于英军的野战炮。但如果拿这种抬枪跟野战炮对攻,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清军的这些抬枪和鸟枪,同样因为年久失修,很多已经无法使用,有个别鸟枪竟然已经使用了166年之久。除了抬枪和鸟枪,清军主要以弓箭长矛为主,可惜这些冷兵器在鸦片战争中基本没有用处,因为很少有近距离作战的机会。即便是近距离作战,这些冷兵器也不是欧洲优质刺刀的对手。
需要说明的是,清军在火枪方面与英军相比其实不算太差,至少北京御林军的火器营里,就有很多先进的欧洲枪械,而且在圆明园中,还有马戛尔尼进贡的野战炮等先进武器。但是清朝军制是内重外轻,军队的装备也是先内后外,火器营里的装备虽好,可惜总不打仗,御林军士兵都已经不会使用了。圆明园里的大炮也被锁在库房里,不许任何人动用,直到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又被英法联军搬回了欧洲老家。对外作战的各省绿营军队,却因为装备太差,在作战中失去了很多取胜的机会。
在冷兵器时代,士气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大刀长矛这种武器,是与敌人近身肉博时使用的,由于是近身作战,所以勇敢可以弥补武器质量之间的差别,而且冷兵器时代,也并不存在武器技术之间的巨大差异,所以士气也就成为了战争的决定因素。
当战争进入了热兵器时代之后,士气的作用就越来越低了。使用热兵器之后,作战的双方基本不碰面,根本没有肉博的机会,很多时候,参战的士兵并不知道是被哪个敌人使用什么武器打伤,一旦武器差异巨大,那么优势方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打击对手的同时自己免受攻击,那么战争也就会一边倒,士气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所以,当战争进入了热兵器时代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武器差异巨大,而能够以弱胜强的战例,更何况士气是需要战争和胜利去积累的。自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已经击败了西班牙和荷兰,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权,又在欧洲战场上打败了法国战神拿破仑,虽然在美洲大陆小有挫败,但对全世界来讲,它依然是无敌的日不落帝国。而清朝自从三藩之后,已经承平了一百多年,虽然西北的战事也曾断断续续,但总体来讲,承平日久,军队暮气已重,再也不复往日的八旗雄风了。
再来看看林则徐一直坚持的主客关系。有人说,中国人在自己的地盘上,英国军队远道而来,我军以逸待劳,坚壁清野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实际呢?当时清朝的军队需要从全国各地征调,集结一次需要4个月时间,其中的精锐部队更是远在西北,而英国的补给可以从印度海路运来,只需要39天时间,也就是说,英国人反而坐在船上等着清军集结军队。
还有,中国上万里海岸线全部都可以成为战场,英国舰队只需要几天就可以完成调兵遣将,甚至可以从容地转战万里。清朝的军队却需要在陆地马不停蹄地奔走,海疆不同于西北,战马稀少也没什么用处,所以整个海岸线上的战事,需要士兵们用双脚去与英军的战舰赛跑,主客情形早已变换。
此时的英国远征军,无论从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全面超越了清朝,更兼有科技带来的船坚炮利,所以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这场战争清军必败无疑,根本没有一丝一毫取胜的希望。
英国远征军此时已经全部抵达了香港。而义律也被任命为全权大使,可以凭借着手中的军队,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了。何况林则徐已经给这支英军提供了报复的借口,义律完全可以为所欲为。
他深知清军的实力,也非常清楚林则徐苦心经营的虎门防线是多么的不堪一击。按照政府的要求,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赔款(包括鸦片赔款、商欠和军费)、割让海岛、平等外交和五口通商。当然这些目的也并非不能商榷,终归到底,出兵的目的除了报复,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中国打开国门,给英国敞开更大的市场,如果背离了这一目标,这场战争就没有任何意义。
林则徐的秉性和固执,义律十分清楚。把这些要求强加给林则徐,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义律同样很清楚。至少还是需要禀帖,还是需要卑躬屈膝,还是需要行商们代递,需要检阅行文的规范和文章的内容。
如果下令攻击广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