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研究者和教育者不仅要分别集中在学生的读写技能,也应集中在强调读写关键的共有知识的思考。其次,模型强调了读写能力发展观。对读写关键的知识类型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而变化。在每个阶段,评价注重一些关键性认知发展,从而来定位一个儿童读写能力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在具体课堂中,学生的读写发展是不平衡的,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读写教学如何与认知发展匹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四、阅读对写作的迁移作用
迁移作为基本的学习现象和教育目标之一,始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也是心理学研究起步最早、最为关注、投入精力最多的领域之一。由于迁移现象本身的复杂性,致使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讨各种形式的迁移,所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完全一致。这无疑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探索空间。
最早对迁移现象进行解释的是官能心理学,他们认为心理上的官能如记忆、推理、观察等可以通过训练而得以发展,并且心理官能训练的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学习场合,这一过程就叫迁移。这一对迁移实质的看法也被称为迁移的“形式训练说”。此后,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试图运用实验方法来验证形式训练说,但因实验方法较为粗糙,难以说明问题。实验心理学诞生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开始设计更为严密的实验来研究迁移现象。如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曾对迁移问题进行了30年的研究,提出了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两项学习任务之间具有相同的要素时,迁移才有可能发生,而这种共同的要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种学说的着眼点在于客观因素,只要刺激相同,就会出现不变的反应,这事实上否认了迁移的存在,认为迁移只不过是相同联结在不同场合的出现而已。此后,贾德(C.H.Judd)通过“水下击靶实验”证明了先后两次学习有共同要素并不一定能保证迁移的产生,对原理的掌握和理解才是迁移产生的必要条件,从而提出迁移的“泛化说”。
(一)迁移研究的进展
随着迁移研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学习迁移的研究呈现了三种重要的趋势:
第一,研究领域越来越向有意义学习方面扩展。早期的迁移研究由于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的局限,主要使用的是对偶学习之类的无意义材料,因而它们实际上探讨的是机械学习的迁移规律,奥斯古特(Osgood,1949)的三维迁移模式就是对这类迁移研究结果的总结。现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人们越来越注重对有意义的学习迁移的研究,对学习迁移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到原理的学习、问题的解决等方面。
第二,共同元素研究的深化。当前迁移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将共同元素范畴扩大,从表面特征的相同扩展到内部结构或原理的相同,扩展到产生式的共同元素等等,从多方面对共同元素作出界定。
第三,注重主体因素的迁移作用,并深入探讨迁移的内部机制。如辛格雷和安德森(M.K.Singley & J.R.Anderson)的迁移的“产生式理论”,根特纳(D.Gentner)的“结构匹配理论”等等。
尽管关于学习迁移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然而,我们认为,目前对学习迁移的研究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缺乏整体性的迁移研究;第二,以往的迁移研究主要是针对程序性学习而提出的。因此,它们的普遍适用性十分有限。
(二)阅读向写作迁移的研究
目前,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理学习、认知技能学习、动作技能形成、问题解决等方面,这些领域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而对既包括陈述性知识学习又包括程序性知识学习的阅读对写作过程的迁移研究一直没有得到深入开展。当年,詹姆斯为了反对形式训练说而进行的背诵长诗《森林女神》的研究,可以说是阅读迁移研究的开始,然而,长期以来还没有人将阅读迁移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国外有关阅读迁移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关于文章的字词与内容方面的迁移研究。首先,被试先阅读一篇文章,然后让其再读另一篇与前者有着相同内容,但用词有很大差异或用词基本相同而内容不同的文章。同时,以阅读第二篇文章所节省的时间和出声阅读的错误率为指标,考察文章中的字词和内容对阅读迁移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读者对文章中的字词的表征是阅读迁移产生的机制,通过重复阅读使字词的加工时间缩短,达到自动化水平,从而可以让出更多的加工容量促进个体的阅读理解。另一种观点则主张读者对文章内容的表征是阅读迁移产生的机制,相同的字词并不能导致迁移。第三种观点则主张文章中字词和内容在阅读迁移中都起着作用,只是不同读者对同难度文章的字词和内容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阅读迁移是以字词还是内容或是字词和内容的联合为机制的,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
2.关于文章结构对阅读迁移的影响研究。Nash(1993)根据根特纳的类比结构映射模型进行了文章阅读向写作迁移方面的类比效应的研究,先让被试阅读两篇结构不同的文章,然后要求他们写一篇综合性的文章,结果表明,被试写出来的文章结构主要受所阅读的第一篇文章的影响。
3.在阅读策略方面,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记忆策略的研究上,这一方面争论的焦点还在于记忆策略迁移的自发性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在前一次阅读中获得的记忆策略能自发地迁移到下一次阅读任务上;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在清楚地提供可迁移的线索时,先前活动中获得的记忆策略才能迁移到后继的阅读任务中去。
4.有关作文的结构是受到先前文章结构的影响,以及易受哪篇文章的影响,也有一定的研究:Nash(1993)研究表明,作文受到先前文章结构的影响,更易受源文章的影响。莫雷、张金桥(1999)以排列句子为任务,结果表明,学生作文更易受后一篇文章结构的影响。
目前,阅读向写作的迁移研究主要是以根特纳的结构映射理论为基础的。Gentner(1983)的类比产生的结构映射理论(Structure mapping theory)认为,类比是知识从一个领域(源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目标领域)的映射,源情景事物内部的关系系统也存在于目标情景事物之中,类比就可能发生。该理论有两个重要原理:第一,系统性原理,它指明了类比实现的基本条件,根据系统性原理,类比只映射关系不映射属性;第二,透明度原理,它指明了影响类比实现的因素,根据透明度原理,结构对应的两事物如果结构清晰,或者要素之间也存在有形的匹配,则透明度高,容易产生类比映射。在根特纳的结构映射理论中,结构映射优先于要素属性的映射。关于类比的实证研究多是涉及类比在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中的应用,在源写作的研究上,就是类比能促进课文写作。这些研究都表明,在进行源写作过程中,作者在使用源信息时涉及了信息的迁移。类比是人类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获得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最重要机制之一。
因此,类比迁移是事物之间共有关系的迁移,而不是物体或其属性的迁移,阅读向写作的迁移也是一样。
Nash(1990)根据Gentner的结构映射模型建立起一个源写作结构映射模型,描述作者如何选择有关的信息、建构信息的表征,并把这种表征转译成写作形式。源写作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基本文章,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理解力、熟悉度和阅读的先后顺序。Nash(1991)认为,来自源文章的写作至少包括下列活动:选择主题、选定和评估源文章、选择源文章中的信息、组织和完成作文。有关结构映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阅读两篇结构与内容不同的文章,然后要求读者完成一篇文章。对读者完成的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评价:一个是信息的回忆量,即被试的作文中的信息有哪些是先前阅读的文章,更易受哪篇文章的影响;其二是学生作文的组织方式,是否受到先前阅读文章的影响,以及更易受哪篇文章的影响。
因此,他采用被试写文章时根据记忆课文信息但不允许回视源课文的程序进行研究。Nash提供给被试的源信息有两方面,一是基本课文,二是目标课文。被试的任务是写一篇作文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比较。假如被试写作时,文章的组织与基础课文组织类似,则证明被试从基础范围文章的阅读中获得图式,并以此作为一种形式结构来吸收新信息,即产生了类比迁移。纳什考察迁移的指标有两种,一种是文章结构,一种是文章的谓项。为了考察被试选择内容和组织文章的基础是基础课文还是目标课文,Nash让被试进行无源信息的写作,即根据记忆的课文信息对所阅读的两篇课文内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被试所用的材料是两篇结构不同的课文时,在所写文章中结构更类似于基础范围的课文结构;谓项(即句子)以先基础范围后目标范围的形式出现的居多,包含的基础范围的谓项多于目标范围的谓项。另外,采用高透明度(类似的结构)的材料所写文章的质量高于采用低透明度(不类似的结构)的所写文章的质量。纳什的研究结果证明了根特纳的结构映射观点。
在Nash的研究中,要求被试在写作时必须有源信息的保持。从实验结果可看出,在这种信息保持过程中,信息的识记和贮存应该是以基础范围课文的组织形式为框架的。那么,假如不给予被试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任务,而只对信息的保持进行考察,则基础文章的信息保持是否也有利于目标文章的信息保持,即在信息保持中是否也会产生类比迁移呢?
关于信息保持的迁移,以前的研究认为,如果前后两次阅读的文章内容上有足够的共同性,而且在前次阅读时向被试提示策略,而在后次阅读前向被试提示或者暗示运用前次阅读的策略,这时前次阅读对后次阅读的信息保持才有迁移作用。但是,前后两次阅读的文章在表层内容与深层内容方面的共同性的迁移作用是否有不同,尤其是深层内容(文章结构)方面的迁移,则尚未有专门的研究。因此,信息的贮存也需要对信息的有效组织,这种有效组织必须以信息的组织结构为基础。Nash在研究中,要求被试阅读两篇文章,第一篇称为源文章,第二篇称为目标文章,然后写一篇文章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被试所阅读的是两篇结构不同的文章时,所写成的文章结构更类似源文章的结构。据此,纳什认为,源文章的结构已通过类比映射到目标文章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