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没办法!”“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样的话,你是否熟悉?其实,办法总会有的,就看你怎样去想。突破你的思维局限,战胜对艰难的畏惧,并下决心去努力,你就能越来越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越来越智力超群。
主动找方法
方法总是会有的,能不能找到就看你是不是主动去找。在任何时候,主动去找办法的人最容易取得成功,也最容易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公司和领导眼中的关键人物。
杨先生是浙江温州人,十多年前,他的一位远方亲戚在欧洲开饭店,邀请他过去帮忙。没料到,他到欧洲不久,亲戚就突然患病去世了,饭店很快也垮了。
杨先生不想回国,就在当地找了份工作。几年后,他到了一家中等规模的保健品厂工作。公司的产品不错,但知名度却很有限。
他从推销员干起,一直做到主管。一次他坐飞机出差,不料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劫机。度过了惊心动魄的十个小时之后,在各界的努力下,问题终于解决了,他可以回家了。就在要走出机舱的一瞬间,他突然想到在电影中经常看到的情景:当被劫机的人从机舱走出来时,总会有不少记者前来采访。
为什么自己不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一下自己的公司形象呢?
于是,他立即做了一个在那种情况下谁都没想到的举动:从箱子里找出一张大纸,在上面浓描重抹了一行大字:“我是公司的,我和公司的牌保健品安然无恙,非常感谢抢救我们的人!”
他打着这样的牌子一出机舱,立即就被电视台的镜头捕捉住了。他立刻成了这次劫机事件的明星,很多家新闻媒体都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
等他回到公司的时候,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带着所有的中层主管,都站在门口夹道欢迎他。原来,他在机场别出心裁的举动,使得公司和产品的名字几乎在一瞬间家喻户晓了。公司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客户的订单更是一个接一个。董事长动情地说:“没想到你在那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公司和产品。毫无疑问,你是最优秀的推销主管!”董事长当场宣读了对他的任命书:主管营销和公关的副总经理。之后,公司还奖励了他一笔丰厚的奖金。
杨先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任何单位、任何机构,能够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最容易脱颖而出。
方法能为人解除不便,能够让他人有更大的发展,更能给单位创造最直接的效益。哪个单位的领导,能不格外重视想方设法帮单位解决问题的人呢?
把问题想透彻
思考的浅尝辄止,很容易让人将解决问题的难度无限放大,最后向问题投降。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就如一个下棋高手:看透三步,才可落子,而绝不会像一个新手,懵懵懂懂就将棋子落下去,以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国内著名的希望集团的创办人刘氏兄弟,当年仅以1000元起家,几年之内,通过养鹌鹑赚到了第一笔钱。正当他们准备进一步扩大鹌鹑养殖规模时,周围很多农民因为受他们的影响,纷纷开始养殖鹌鹑,结果导致产品过剩,价格大幅度下跌。很多人都亏了本,纷纷关闭养殖场或转行。
这时候,公司的决策层也开始动摇,有人提议见好就收,赶快转行。但是,刘氏兄弟却坚持做下去。他们认为,只要将规模做大,就不会亏本。因此他们不仅没有转行,而且加大投资力度扩大规模。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在四川新津县古家村建成了中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并很快赚了他们的第一个1000万元。
从刘氏兄弟的故事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智慧?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想问题一定要想到底、想透彻。只有想透彻了,才会发现所谓“危机”,只是某一方面问题的出现,不仅可以克服,而且可以“翻转一面是天堂”,变成更大的机会。
学会把问题简单化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思维方法仿佛是与复杂结缘的:他们不仅把问题看得复杂,更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变得复杂,甚至钻到“牛角尖”里无法出来。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是顶级智慧的体现。
要想简单,就要学会砍削与本质无关的信息,并善抓根本,并用最简略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表述。
爱迪生有位叫阿普顿的助手,出身名门,是大学的高材生。在那个门第观念很重的年代,阿普顿对小时候以卖报为生、自学成才的爱迪生很有些不以为然。
一天,爱迪生安排他做这样一个计算梨形灯泡容积的工作,他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计算,几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但就是算不出来。
这时,爱迪生进来了,他看看面前堆了一叠稿纸的阿普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拿起玻璃泡,倒满水,递给阿普顿说:“你去把玻璃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阿普顿这才恍然大悟:哎呀,原来这样简单!从此,他对爱迪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其实很多事物原本是很简单的,但人们往往把它们复杂化,而将问题复杂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问题的实质。
英国一家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武器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战争,使地球免于被毁灭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而死亡的命运。
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刊出之后,信件如雪片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原因。
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下去。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有什么感想呢?我们要判断的问题是如何丢出一人以减轻载重,使得其余两人得以存活,而不是判断环保专家、核武器专家、粮食专家哪一个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科学家。
很多时候,简单的方式才能最好地解决问题。
想要成功地解决问题,并不一定非要经过繁琐复杂的程序,别把自己的思想局限住,想得简单一点,很多事情就能很简单地解决。
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
把模糊的东西明确化,把简单的东西量化,这就是量化管理。在量化管理中有三个要素,它们是从上到下安排任务的执行标准:时量、数量和质量。“时量”主要是指完成任务的时间,“数量”是指所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则是任务要达到的标准。这三个要素相互依存,如同三维空间中确定一点位置的三个坐标,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出现偏差,影响到准确性。
让我们来看一看麦当劳的量化管理办法:
麦当劳规定:在鸡腿烤出20分钟后,如果没有卖掉就一定要丢掉,对很多餐馆来说,别说20分钟,就是过了两个小时也舍不得扔掉。鸡腿烤出20分钟内就要消费,这就是标准,这就是麦当劳能够在全球迅速扩张的真正原因。
请仔细想一想,要达到这样一条看似简单的标准,背后需要做多少细致的工作啊!比如,客人太多汉堡不够卖时,现烤肯定来不及,这就要让客人等,很可能失去顾客;而客人太少烤的鸡腿又太多时,又只好扔掉,这会大大增加经营成本。
所以,既不能让客人等,又不能烤得太多而浪费,这就需要对顾客需求进行详细的记录,找到一个客人数量与烤鸡腿数量的一种合理的比例关系,这样才能保证两者不误。单单是烤鸡腿一项,其他食品以及服务还有相应的标准要去执行,可见这其中的细节是多么复杂了。
为了使大家能够更细致地了解自我量化管理的方法,我们下面将把工作任务的标准做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了解工作任务的种类。
在量化任务之前,需要对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有一个定性的认识,明确任务属于什么类型,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进一步地对任务进行操作。岗位工作任务从内容和性质上可分为管理性岗位和技术性岗位,从发生几率和频率可分为可见性任务和突发性任务。
其次,我们要分解工作任务。
在分解工作任务时,我们可以把以前的工作任务进行总结,然后再分解成多个细节。在这里有一点是应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些工作细节必须是由点组成的,它也是多个最小的细节点,直到这些点不可再分为止,主要包括:
工作任务名称,所反映的是“做什么”的工作特点;
简明的内容和过程,概括说明本项工作任务的相关指标、方法和操作步骤等,要做到明白易懂;
完成任务所要达到的标准,比如数量、时间等。这一步骤是最关键部分,越详细越好,并要记住这些数据,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再次,我们要做的是把细节加入到工作行动中。把分解后的工作细节一一应用到工作行动中,在进行中每一步都紧靠细节要求;
在企业中,如果每个员工都建立一套自我量化管理办法,一定会在工作中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使工作成绩大有可观。
把做完的事情系统化
厦门航空公司曾经发生过一起飞行事故,飞机升空后起落架无法收回。问题处理过后,厦门航空公司写下了第一张SOP(标准作业规范)。其中还说明了无论如何不要记起落架上面的插销,因为那次事故就是插销没有拔的缘故。飞机机身有任何地方在维修,都要系上一条红丝带。另外插销要怎么拔,拔了以后要后退几步,手要怎么举起,飞行员怎么看到,大家怎么打手势等等都有十分详细的标准。再出现任何问题就可以查阅SOP,找出问题的所在。
不管我们把一件事情做得怎么样,都能从中学到东西,一个懂得学习的人会进行认真总结,一个杰出的企业会把做完的事系统化。
以写说明书为例:微软的说明书都非常厚,因为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而国内企业生产的如果是同样的一个产品,说明书就只有很小的一个小册子。
也许,你会觉得这么简单的东西不需要写得这么详细,其实在一片没有路的土地上,开辟一条路是要花费时间的,如果我们把自己走过的路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让别人踩着自己开辟的路走过去,就能给别人节省很多时间,为别人创造财富。
我们都知道消防队员行动特别迅速,可是在消防队里,每个消防队员所有的工具都必须非常严谨地合理放置;晚上入睡,消防队员的衣物怎么穿,怎么脱,如何摆放,也都有十分明确的规范。否则,警报响起来,靴子找不到鞋带,裤子配不着皮带,怎么办?这都是消防员在工作中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他们把自己的所有经验形成了一个高效快速的反映系统。
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做完的事系统化,在建立个人的工作系统之前,要坚持这样三个原则:第一要规范,第二要认真,第三要研究。只有每一件小事都以认真的态度、规范的方法去研究它,做好它,把它形成系统,才有可能做出大事业来。
把每一件做过的事都形成系统的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把工作系统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一个月不行,三个月,三个月再不行则更久,慢慢地就可以养成一种习惯,习惯了,不做反而会感觉缺少了点什么,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