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标志……第二个标志……第三个标志……正是这种循序渐进的态度帮助山田本一获得了世界冠军。
美国著名作家赛瓦里德说过:当我打算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一旦确定了书的主题和框架,我便不再考虑整个写作计划有多么繁重,我想的只是下一节、下一页甚至下一段怎么写。在六个月当中,除了一段一段开始外,我没想过其他方法,结果就水到渠成了。
不要畏惧过于遥远的目标,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企及的小目标就是追求理想的第一步。不要抱怨每天忙碌于如此多的琐事,成功从来都无法一蹴而就,只有循序渐进,让每天的忙碌都发挥功效,才能距离目标越来越近。
先做要事,后做急事
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面对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既重要且紧迫的事、重要但不紧迫的事、紧迫但不重要的事、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事。
因为经营管理的不尽如人意,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曾以试着看的想法会见了效率专家艾维·利。舒瓦普告诉艾维·利,他自己懂得如何管理,也非常努力,但公司仍然没能得到实质的发展进步。舒瓦普觉得,他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更多的行动。他说:“我们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但如果你能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我愿意听你的。”
艾维·利告诉舒瓦普自己可以在10分钟内交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能把他的钢铁公司管理得更好,使公司的业绩提高至少50%。
艾维·利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最重要的6件事。”过了一会儿又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这花了大约5分钟。艾维·利接着说:“现在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这张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方法对待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你只做完第一件事情,那不要紧。在明天,你再将后天要做的最重要的6件事按同样的方式排列出来。你只要总是做着最重要的事情就可以了。”
艾维·利强调:“你必须每一天都这样做。在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实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我的意见值多少钱,就给我多少。”
几个星期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并附了一封信。在信上,舒瓦普说从钱的观点看,那次不到半个钟头的交谈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5年之后,这个当初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
重要而紧迫的事情,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这种事情有的是实现我们事业和目标的关键环节,有的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比其他任何一件事都值得优先去做。只有这些事情都得到合理而高效地解决,我们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别的工作。
日本的造船大王坪内寿夫很懂得“要事”的重要性。他每天上班时,首先列出哪些是要事,哪些是急事。由于每天亟待他处理的事务太多,他把一切事务都抛开,只去处理最重要的事情。不需要自己处理的急事,交给自己的助手去办理。正是他的这种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的工作方法,使莱岛集团成为了日本,也是世界最大的造船集团。他对自己的助手和员工,看似有点“残酷”,他会莫名其妙地让你马上去做一件事。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也有着许多不紧急却重要的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为了太多紧急的事,只好牺牲一时看来不甚紧急的事,例如为了加班,牺牲应有的睡眠;为了业绩,牺牲吃饭时间;为了应酬,不能陪家人散步;为了谋取职位,不能与朋友喝茶。确实,紧急的事不能不做,奈何人生中紧急的事无穷无尽,我们的一生大半在紧急的应付中度过,到最后整个生活步调都变得很紧急了。
生命中有很多非常重要,却一点也不紧急的事。像每天放松地静心,从容地冥想;像愉快地吃一顿饭,品尝茶的芳香;像在山林海边散步,欣赏山色与云的变化;像听雨听泉听音乐,读人读爱读闲书;像陪父母谈昔日温馨的往事,听孩子说童稚的笑语……
重要的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却被紧急的事挤掉了它应有的空间。生命的空间有限,当全被紧急占满时,就像是一个停满了汽车却没有绿地的城市。当我们静下来思考未来,或回过头对过去进行反思的时候,我们会听到自己的心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让自己无悔一生的事情。如果我们把事业放在第一位的话,那就必须把有助于实现梦想的工作,永远放在每天工作清单的第一位,而不要迷失在那些看似紧急的、次要的、琐碎的事情当中。
人生苦短,而有精力、有智慧干事的时间更少,我们必须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按照人生的任务和责任,把各类事情按重要性排列,并按轻重缓急开始行动。
盯紧目标,不轻言放弃
课堂上,老师在给学生讲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窜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在仰头看的三条猎狗,最后,兔子竟然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说:“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
“还有呢?”老师继续问。
直到学生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儿去了?”
土拨鼠哪儿去了?老师的一句话,将学生的思路拉回猎狗追寻的目标——土拨鼠上。因为兔子的突然冒出,学生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分了岔,土拨鼠竟在大家的头脑中消失了。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许多时候都像故事里的情景一样,“土拨鼠”原本是最初的目标,但因为忙于应付一只又一只跳出来的“兔子”,竟然迷失了最初的目标——“土拨鼠”。因此,要想忙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必须在忙碌的过程中始终紧盯目标,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坚持不懈。
例如,我现在的目标是健身。出于惰性,我会这样考虑:高尔夫……不是随时可以进行的运动;跑步……太机械化,难以坚持;跳操……需要跟着老师安排的时间,不自由;游泳……不能停,一旦停止就会造成体重的反弹……
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更改目标而找到无数条理由,如果我们任由这些理由来干扰自己,那么没有什么目标是可以被坚持的。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每天所忙碌的是否仍然是为了最初的那只“土拨鼠”?
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摩尔根写《古代社会》用了40年;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36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
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
爱迪生说:“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友。”
巴斯德说:“告诉你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坚持的精神。”
对于有目标且正为目标而忙碌的人来说,只有盯住目标、坚持到底才能体现自己忙碌的意义。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追求高质量、高品味的生活,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这些是每个人的渴望,也是每个人的追求。但是,在追求的同时,别忘了,看一看目标是否适合自己。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许多人在头脑里都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没有认真思考一下目标是否适合自己,只是习惯性地盲目跟风,结果,就产生了各种一窝蜂的现象:考证热、考研热、出国热……但在追逐这些热点目标的忙碌的人群中,真正适合自己的又有多少呢?
佳仪几年前在一家中型企业做人力资源方面的事务性工作。虽然每天处理各种人力资源流程和人事手续有些繁琐,但是她确实处理得很不错,发展非常稳定。
但是令佳仪心有不甘的是,她的一些同学在前几年的房地产浪潮中,做中介、房产销售都掘到了不少金。她认为那些同学当初在学校成绩远远不如自己,但现在经济条件却好过她很多,不免有些失落。基于这种心情,她毅然辞职,开始考房地产中介资质,折腾不少时日,终于加入了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
但等她加入房地产行业之后,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了稳定期,而且人才的供给也远比之前充足,二手房的交易活跃程度亦大大下降。更何况她生性文静,优点就在于做事情仔细,擅长处理各种文案工作。结果她忙碌了一番却反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在房地产行业继续干下去,她总是感觉自己能力不足;回到原来的岗位,她又沮丧于自己原本已经可以成为人力资源经理,现在却要重新做起。
现代社会,行业、职业的划分越来越细,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发展也必然存在不平衡之处,然而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最终这些行业和职业都会大体上趋向于风险和利益的平衡。只有走自己的路,结合自身的实际,确立最适合自己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回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做最好的自己
当我们觉得日子过得很累、工作干得很苦,很可能不是工作有问题而是自己扮演错了角色。当我们扮演别人时,就像鸟在水里鱼在天上,日子怎么可能好过?我们只有努力做真正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天堂。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果园里一个李子,看见人们很喜欢旁边苹果树上的苹果,就为自己是个李子而感到沮丧,它很希望人们能喜欢自己,于是它努力想长成苹果的样子。
过了一阵子,它就长得既不像李子又不像苹果,人们路过时总会很奇怪地说:“这是什么东西,长得这么难看。”听到这话,李子难过极了。这时另一个李子对它说:“你本来就是个李子,而且你是我们当中最漂亮的一个。现在,你倒好,努力想使自己变成一个二等的苹果,而放弃做一个一等的李子。”李子听后很惭愧,于是放弃了做苹果的念头,努力地长回自己原来的样子。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都不尽相同,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复制他人的目标,而是应当做最好的自己。所谓“优秀”,不是说一定要得到“第一”或“第二”,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将忙碌和努力的效果最大化。
1952年,爱因斯坦曾收到以色列政府的一封信,信中以色列政府恳请爱因斯坦担任以色列总统。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若能当上以色列总统,在一般人看来,自是荣幸之至了。出乎意料的是,爱因斯坦竟然拒绝了。他说,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只会做一个科学家,不懂如何做一个总统。
爱因斯坦是明智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的短处是什么,他知道什么事情更适合自己去做。
更重要的是他选择了做最好的自己。或许在别人的眼里,能够成为总统是无上的荣耀,但这并不是爱因斯坦的目标和志向,自然他也无法在这样的领域内获得成就,很可能忙忙碌碌却得不到认可。
一个人不需要成为“最好的人”,只需要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