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
①道德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决定道德本质的首要因素是由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成的的社会经济关系,而这种经济关系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可见,利益才是道德的根源,不同的利益关系决定着不同道德的性质。比如,在奴隶制时代,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只有甘当驯服工具才是有道德的;在封建专制时代,道德体现的是家长制和等级制;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决定了道德的性质是体现私人利益至上;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它的道德是体现人民大众的利益。
②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将引起道德的变化
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一成不变的经济关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因而一成不变的道德也是不存在的,否则道德就不能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也就是说,同一社会形态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其所适应的道德也将随着经济关系的阶段性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③其他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及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也影响和改变社会道德
政治的民主状态、法律的完备程度、法制观念的状况,以及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水平,都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和制约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变化。尤其是生产力及其主导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变革,其中包括人们利益关系的变革,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变革。这些变革都会对现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提出挑战,并迟早会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
道德是维护一定的社会和集团利益的行为准则,它在阶级社会里,带有阶级性。道德的阶级性,不仅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各个阶级的道德不同,而且还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里不同阶级的道德也不相同。
2、共同性
道德的共同性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相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些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3、继承性
道德的继承性表现为,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总是继承以往社会中有利于剥削和统治人民的那些道德因素;被剥削、被统治的人民总是继承历史上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的、有利于人民的那些道德因素。但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剥削阶级在其基本利益与被剥削阶级的利益相一致时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可以批判地继承,如剥削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中的某些优秀的、进步的思想;被压迫被侵略民族,在抵御外侮斗争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统治阶级内部部分接近下层群众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某些道德品质或道德命题等等。
4、相对独立性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其自身存在、发展的规律。比如道德作为一种社会习俗风尚是世代相承的,因而有强大的惯性,它会滞后于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其理想成分会超越现实的社会关系而走在时代的前列。这说明道德与决定、制约道德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不会完全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则表现为道德对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其他上层建筑及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可低估的反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消极的。
5、自律性
道德主要是靠自律来实现和维护的。政治、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主要是靠一系列的社会组织、机构、设施来实现和维持,而道德是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以及教育的力量来实现和维持的。其中关键是内心信念。外在的教化是通过内心信念来发生作用,而内心信念是行为者行为内心起因和评判标准,主要是评判行为者自己的各种行为。其表现为当行为者遵循了道德规范时会感到内心的愉悦、畅快,如果违背了道德规范时会感到不安、羞愧和歉疚,因而道德是靠自律来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页。]*而这种内心信念就是自律的现实体现。没有内心信念就没有自律,也就没有道德的实现和存在。
6、调节社会关系的广泛性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影响和作用覆盖着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并影响着一切活动的进程。尤其是那些反映人类公共生活需要的行为规范,可以说时时处处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调节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7、调节成本的低廉性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需由多种手段来调节,比如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道德等手段。而相比之下道德调节的社会成本是最低的。这从调节的效果来看,表现为克服和化解同一矛盾,以道德手段调节,所付出的财力和精力最小,而且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最小的。
(三)道德的功能
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关系中,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它表现为人们通过掌握道德和不道德的界限,在社会生活中按照道德规范去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做出评价,通过善恶观念来能动地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从而使人们认识道德必然性和各种利益关系,了解人个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等。
2、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道德规范,通过评价、指导、激励、惩罚等方式认可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能与能力。它用道德规范去调节人们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告诉人们“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这种调节通过理性信念起作用,表现在道德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社会节制和自我节制,并以自我节制为主,既指导和纠正个人的行为,也指导和纠正集体的行为,其目标是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完善与和谐。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道德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功能。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道德总是通过评价、教育、指导、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和途径,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中的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调节虽然是广泛的、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道德所能调节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社会的非对抗性的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中的非对抗性行为。在阶级社会中,还离不开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等等规范对社会关系的调节。
3、教育功能
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道德规范,通过舆论、习惯、评价、激励特别是良心等方式,教育人们、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造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风尚,树立道德观念,塑造理想人格,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它教人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高尚的人。道德教育的特殊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行动与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个人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
4、导向功能
道德的导向功能,首先表现在人们在所从事的职业中运用道德规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导向,如对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物质财富的价值实现即人们的消费导向、对具体的经济活动如商业盈利及竞争导向等。它还表现为人们在所从事的职业中运用职业道德规范在政治、法律中积极引导人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人们自觉遵纪守法。可以这样说,只有道德价值导向明确的政治和法律,才能真正成为贤明、廉洁、公正的政治和法律。
道德的上述功能往往是相互交叉的,比如调节功能也可以说包括了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
三、职业道德的一般原理
(一)职业道德的概念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是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特殊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在现实中是一个庞大的道德体系。恩格斯说:“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6页。
]*事实也正是如此,不同的职业,有其不同的职业道德。对此,我们不妨把职业道德区分为两个层面,即基础层面的职业道德和具体层面的职业道德。其中,基础层面的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职业道德原则及其规范的抽象,是对各种职业道德的共性的概括;具体层面的职业道德亦称行业职业道德,它是以该社会一般职业道德为依据,并着重体现本行业或本职业特殊要求的职业道德。两个层面的职业道德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或者说是整体与个别的关系。
职业道德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的认可。
第二,职业道德的内容反映了鲜明的职业要求即对员工义务的要求。它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
第三,职业道德没有确定的表现形式。它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其表现形式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这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
第四,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它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来实现,既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又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第五,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
(二)职业道德的特征
职业道德是相对于其它社会道德而言的特殊道德,因而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从不同角度看,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职业道德具有局限性和专业性
每种职业都担负着一种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由于各种职业的职业责任和义务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从这一角度来看,职业道德调节的范围具有局限性,它仅局限于已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的行为,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又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
职业道德还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它仅局限于调节特定的职业或行业中的从业人员,也就是一种职业有一种职业道德,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不是彼此之间可以随意替代的,是道德的专业化。
2、职业道德的内容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职业道德总是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反映着各种职业的特殊要求及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要求。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职业、行业以至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这种要求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被体现出来,其成功的方面被作为经验和传统继承下来,并且一般不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更而轻易消失。这种稳定性和连续性主要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世代相袭的道德心理、道德习惯和行为特质。
3、职业道德在调节形式和方法上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为了体现职业活动的特殊要求,体现社会对本职业活动的要求及变化,职业道德在其表现形式及方法上就必须从本职业的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往往并存或交替使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履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尤其是这些形式一般来说都是通俗易懂、便于领会、朗朗上口和不拘一格的,因而不仅便于操作规范,也便于内外监督和不断调整、充实与完善。
4、职业道德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职业道德靠内心信念等自律来调节,但是当从业人员不能履行某一职业道德规范时,或与职业道德要求存在明显差距时,往往会面临各种类型的惩戒、舆论谴责,乃至被淘汰出局,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5、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适用性是由职业道德适用范围的特定性决定的,正是这种与本行业的具体业务和实际情况的适用性,成了职业道德广泛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具体锻造一代新人的重要功能。职业道德是从职业活动的实践中产生的,并具体体现在从业人员每天大量的实际工作中,用来指导从业人员的工作和劳动行为,使职业道德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监督检查的规范,有利于职工在职业活动中遵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