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对从事一定职业的人进行的,在履行其职责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一般应包括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责任,履行职业规范,遵守职业纪律,提高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而进行。同时,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随着时代变化,随时补充新的时代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教育。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情感,锻炼他们的职业道德意志,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为基础的职业情感教育
爱岗敬业,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负责到底,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尊重自己的岗位的职责,对自己岗位勤奋有加。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爱岗敬业应是一种普遍的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是一个人从事职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会去钻研业务;只有爱岗敬业,才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当然,提倡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并不是要求人们终身只能干“一”行,爱“一”行,也不排斥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工作者通过本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做到全面发展,不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成为多面手。
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求职者是不是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标准。用人单位往往录用那些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的人。因为只有那些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才能专心致志地搞好工作。如果只从兴趣出发,见异思迁,“干一行,厌一行”,不但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会给工作带来损失。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肩负着社会责任。爱岗敬业,既是大学生在工作中的义务,也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敬业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表示对从业人员专心致志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从而在工作中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爱岗和敬业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没有从业人员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就不可能自觉做到忠于职守。敬业是爱岗的结果,表现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体现。我国自古就有爱岗敬业的传统,比如“仁义济世”、“敬业乐群”、“忠于职守”、“庄诚恭敬”,而且不少学者对此还做出了学理上的解释。所谓“敬业”,朱熹作注解时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近代学者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解释“业之可敬”是因为人不仅是为生活而劳动,也是为劳动而生活,劳动做事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且无论何种事业都是神圣的。
对大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精神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观是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对特定职业的看法和观点。一定的职业观对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的职业观能促使人们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职业活动中去,在职业活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相反,错误的职业观会影响到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心态,降低工作的热情,使自己在工作中消磨掉意志,影响到自己的发展。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问题,如何择业对大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要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理想。在择业中不要以经济利益为前提,切忌一切向钱看,不要都往大城市,沿海城市挤,要看到中西部,特别是一些小城市需要大量的人才,那里有着广阔的天地,等待着大学生去施展才华。在那里,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就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对大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精神教育,其次,要教育大学生忠于职守,反对失职渎职行为。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理想职业人必定是少数的,对于多数人来说,必须面对现实,去从事社会所需要、而自己内心不太愿意干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那么你就很难干好工作,很难做到爱岗敬业。大学生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必须忠于职守,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去做。一是要做到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在工作期间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办事,不违反工作规定,这是对每个从业者的最起码要求。二是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有的大学生工作拈轻怕重,做事轻浮,只想得到高回报,而自己却不愿意勤奋工作。在工作中喜欢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做事不踏实,欺上瞒下,虚报成果,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爱岗敬业精神的要求,都是需要认真反省的。三是是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所谓岗位职责是指劳动岗位的职能与上岗职工所担负的责任。大学生在工作中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反对玩忽职守、渎职失职,反对违反规章制度办事。因为玩忽职守、渎职失责的行为,不仅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工作,还会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严重的玩忽职守、渎职失职行为,将会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情感教育,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精神教育,还要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是一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迎难而上、勇于攀登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古人常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话来警醒自己。1939年5月,毛泽东出席延安各界为实行国民精神总动员和纪念“五一”劳动节大会,发表题为《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坚定的政治方向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不能脱离的,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949年3月,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论断。他说:“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两个务必”是对我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最好概括,是对全党同志的提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更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保证我国的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要坚持建党几十年来最好的时期的传统,就是要艰苦奋斗,谨慎办事,兢兢业业”。[2]*党的第三代领导人也非常重视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军队,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上坐享其成,满脑子金钱万能,贪图享乐,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军队是毫无希望的,是没有不衰落和不跨台的”。[3]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要想取得成果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需要真干实干。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带领中央领导集体专程赶到西柏坡考察,发表了《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神圣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观念,在生活中要做到勤俭节约。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奋斗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一些大学生在消费上盲目冲动,缺乏理性消费的观念,消费以品牌为主,非名牌不买。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中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学生联谊活动和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让大学生亲自接触和感受贫穷地区的生活,让大学生体会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找老师和父母,很少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有的同学遇到重大挫折,一时想不开就通过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成长在富裕的环境中,自身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有的大学生甚至自己还不会洗衣服,还需要父母来照顾。有的大学生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大学生活里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这就需要在教育中组织大学生参加学校各种社团活动,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要鼓励大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通过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大学生以后从事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以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诚信,顾名思义,即诚实、守信用。《辞海》里将其解释为真心诚意,诚实无欺。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就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在我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信是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条件和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古代圣贤哲人对诚信有诸多阐述。比如:孔子的“信则人任焉”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以诚而立”;孟子论诚信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也极重诚信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诚之极至,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这就把诚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韩非子则认为“巧诈不如拙诚”。总之,古代的圣贤哲人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生动显示了诚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从古到今,人们这么重视诚信原则,其原因就是诚实和信用都是人与人发生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没有诚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所以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的支点。故而,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里,诚信被认为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社会道德规范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和交往方式的现代化,无不凸显着诚信的价值并要求践行诚信。我们可以把诚信定义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现代经济契约关系和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并继承了传统诚信美德的真诚无欺、信守然诺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首先,诚信是一种人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必须而且应当具有的真诚无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信守然诺的行为品质,其基本要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其次,诚信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人们以求真务实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再次,诚信是个人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辩证统一。诚信本质上是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或者说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合一,是道义论与功利论、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