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丰厚
虽然在我国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的历史较短,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厘定、课程设计、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但在初步的探讨中取得了许多成就。中国期刊网上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题名的论文有59篇,维普中文期刊网上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题名的论文有28篇,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专著,2006年,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仁山所著《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一书。很多专家、教育工作者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涵、特征、形成和发展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从高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探讨到如何实施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从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特点等宏观的思考到各个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如何来抓的细节方面,从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到实践工作中对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方法的实际应用等等。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应用研究为主,重点讨论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等问题;二是研究的行(专)业特色明显,如对会计、餐饮(食品)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计算机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等的专题研究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是对师德问题的研究已引起了重视。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成果。德育工作者在德育领域也开辟专门的空间来研究职业道德问题,把邻近学科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同职业道德教育融合,提出了构建职业道德教育领域独特的理论体系的初步设想。考虑到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一些学者还努力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多个相关学科的理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专著开始出现。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整个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态度,同时还将这些社会文化形态融入到各个具体的专业当中,既强调了总的要求和内容也体现了同社会具体职业的融合,它们对于推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发挥职业道德教育功效都有积极作用。
3、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不断创新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能力,很多高校努力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摆脱了传统教育的理论讲授模式,呈现多样化态势。一些学者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开始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渗透一些新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如典型示范、社团活动、讨论学习、隐性课程设计等等。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观察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将职业道德教育置于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中进行思考,打破了课堂讲授教学形式的垄断局面,归纳出一系列具有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解教材外,还注意穿插案例进行授课;有的根据心理学品德学习中的观察学习、行为强化原理而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尝试典型示范的方法,如举办由著名劳动模范组成的职业道德讲师团进行专题报告会,激励学生成才;有的根据学习迁移原理考虑在职业道德教育中使用社团活动、职业实践等方法进行教学;有的根据课程设置原理将隐性课程的教育方式纳入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中。这些方法运用,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也有一些教育者借鉴国外研究者提出的方法,开始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领域进行利用,如北京大学金可溪教授总结介绍了俄罗斯学者的“伦理事业游戏法”,引入到我国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当中,丰富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完善。
4、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质量,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注重德育氛围的营造;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加强了师德建设力度,注重了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配合,重视与实践的结合;部分高校还形成了由德育领导小组、校长、学生科、学生党支部、班主任、政治老师、团委、学生干部组成的德育建设队伍,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明显加强;一些高校边研究、边实践,根据道德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及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建立有层次的道德评价机制,使职业道德教育评价工作趋于务实等。
总之,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教育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教育方法由单一转向多样,教育内容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得以更新和扩充,这些必将成为推动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发展的积极动力
(二)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职业道德教育虽然有所进步,但与当前的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普遍不高与当前社会要求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改观但仍然不够
重智育轻德育,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德育中又片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忽视良好人格的培养;而道德品质的教育中则是重社会公德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所以从总体上说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品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这种现状使得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在很多高校没有进行,没有得到时间上、人力上的保证。即使在一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零星出现,往往最集中的表现在两个阶段:一是一、二年级所开设的思想政治公共课中,二是毕业前一学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这两个阶段,时间紧而任务重,可是即便在这“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教育布局中,职业道德教育仍然经常难逃被忽视的命运。在此期间,对学生开展的德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公共课展开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其中有可能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而在考察了不同版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科书后,发现职业道德教育几乎是其共同的盲点。尽管其中某些章节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也捎带地提到了职业道德问题,然而内容少且不具有系统性,更没有专业性与实践性。事实上,这门课程主要是为大学生适应在校生活和解决在大学中遇到的一般性问题而设计的课程,而非针对学生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和在职场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设。而在学生即将走进职场的毕业前夕,辅导员、学生及德育工作者也因忙于日常性事务而大多忽略了学生须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而以学生签约解决工作问题作为自己使命的结束,致使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许多学校领导、德育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对此的解释是,“职业道德只有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应由用人单位通过岗前培训来承担,甚至认为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1][* [1]肖平、张国忠:《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调查》,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马珍萍:《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2003年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对当前高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看法有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学生课业很多、考试很多,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负担;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学习可以节省教育资源”[2]等片面看法,大部分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并不重视。
高校普遍对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的另一表现就是在财力上投入不够。为了促进开展学生教育活动,每所高校都有基本的经费投入,与其他方面的经费投入相比,在职业道德教育重的经费很少或者很容易被侵占、挪用。通过对一些高校的教育经费了解情况来看,许多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经费。在专业教学中、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每个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譬如邀请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和实习等很多形式,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帮助。但是,一提到申请经费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话,往往被学校管理者认为是“瞎花钱”、“搞偏门”,经费得不到批复是经常的事。即使在一些学校有了用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经费,可是在面临其他教育活动的需要时,高校更多的是将这些经费拿来救急,因为在他们看来,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缓一缓,“正常的教学活动”是第一位的。然而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有多种形式的结合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并且有时也需要根据时间和地点作出特定部署和安排,
因此,职业道德教育的财力保障是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经费的短缺、侵占和挪用必然影响到它的效果,再进一步带来大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质疑,从而使得高校职业道德教育陷于恶性循环的漩涡中,难以有好的发展。高校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还有很多表现,诸如对教学过程与内容的忽视、师资培养的忽视等等。
同时,大学生本身对职业道德教育也不够重视。据调查,大学生认为“很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占7%,认为“比较重视”的为48.8%,表示“不怎么重视”的为38.7%,回答“很不重视”占3.1%。这大大地增加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难度。
2.大学教育观念滞后,严重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观念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等的一种反映,教育观念诞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并且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就目前而言,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观念还有很多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①认识上存在误区。当前对在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上有两种认识误区:一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在高职类院校开展,而其他院校则没有必要;另一种则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内容,高校没有教育的义务。基于上述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导致了当前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在院校、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一些高职、高专等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院校和医学、师范、军事专业类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得较早、较为普遍,而其他院校和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则开展得很少或处于空白状态。[1][* [1]田晓光:《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期]*
②高校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缺位和偏差,造成当前不少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缺失和错位。由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不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状况令人堪忧。在职业价值取向上,不少学生存在市侩庸俗化趋向,在择业问题上对金钱过度关注,对一些薪金丰厚的职位趋之若鹜,而对一些报酬相对较低而急需人才的岗位却无人问津。在职业道德评判上,不少学生观念含混模糊甚至十分错误。不少学生奉献意识弱化,过分看中工作待遇,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敬业精神,更谈不上爱岗,工作上稍有不如意就辞职而去, “跳槽”成为“家常便饭”。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能够赚到钱,道德是次要的,手段和方法更加重要,于是投机冒险、不讲诚信、坑蒙拐骗等行为在他们眼中成为“本事”和“经验”。
③目前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关“职业道德”的定义仍局限于“人们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和”。强调职业道德是一种规范,是个人在工作中应遵守的、应服从的道德规范。这种典型的、近乎标准的定义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道德的约束和规范性出发,忽视了个人在面临道德问题时的能动性发挥。具体到学校德育教学中,便体现为只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目前有不少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以致在遇到一些现象和问题时出现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学生虽然知道一些道德现象是错误的,也明确表示不满,但是在行动上、在涉及到具体问题时,又明确表示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可以放弃自身的道德追求,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这种“知”与“行”的严重失调,与职业道德教育观念的落后有很大关系。
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效果。
3、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薄弱
为了调查目前大学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状况,问卷提出了学生职业道德知识的来源、对于专业了解、对准备从事的职业工作内容以及职业道德要求了解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