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朝高祖,想出这孝廉制的初衷当然是好的,百善孝为先,以高品格的人来管理百姓,固然不会出现鱼肉百姓的情况,但是后来的情况也不是高祖陛下能掌控的,即使没有世家的干涉,选出来的人又真的适合当官吗?多少选出来的孝廉,可能大字不识一个,只懂得务农砍柴,不是我看不起他们,只是,这样的人绝对不适合当领导者。”
诸葛长生的话还是让其他人忍不住有些赞同,的确,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有良好的品格,的确可以说明这个人是个非常好的人,但不能说明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为官之道,上通下达,交际、口才、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东西,只凭良好的品德是无法当成一名好官的。
刘威有些不死心的问道:“先生的意思,就是只看重人的才能,而不管他的品德?即使这个人很贪,只要政事做得好,就可以原谅?”诸葛长生摇了摇头说道:“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以权谋私者还是要处罚的,但只要他们没有越界,还是可以原谅的,贪点财,贪点物,这些都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如果杀人放火,鱼肉百姓,甚至连给百姓救命的钱都敢拿,那就必须狠狠的杀!”
看着还有些不服气的刘威,诸葛长生抢先说道:“我知道,这样说威殿下还是觉得不完成赞同,但是没办法。在下也知道最好的情况是身有治世之才,同时品德高尚,这才是我们应该选出的官,但是,这样的人能有多少?这种人虽说不上是圣人,也是真正的君子,但即使是真正的君子,接触权利久后,也会渐渐迷失其中,更何况普通人呢?这个天下,绝大部分人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呀。”
众人默然,这的确是实话,现在的大汉太需要人才来治理了,他们都是由目标的人,随着收复的土地越多,就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治理,哪里有这么多德才兼备的人,唯才是举也不过是乱世的重典摆了。
就在所有人还在纠结唯才是举和唯德是举哪个更好时,刘勇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卢丞相既然提出要重用寒门子弟,诸葛先生也推崇唯才是举的选人制,想必两位已经有新的选举人才的方法了。”
面对众人的眼神,卢雪夜开口说道:“是的经过诸葛先生的想法,我们反复探讨后,想出了适合现在,新的选举人才的方式,那就是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举人才,天下人皆可参加,最后通过层层考试的人才能取得做官的资格,最后由吏部决定分配至和处为官。”
“每两月举行一次月试,天下所有想为官者都可参加,在各郡城参加,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等古籍、以及一些诸子百家的著作,考试内容由吏部定出,一定要做到保密,每次一百题,答对九十题者方能通过,授予其秀才的称号。”
“每半年举行一次季试,有秀才称号的人才可以参加,在各州城参加,考试内为对政事、史书、古籍的了解和见解。考试内容依然由吏部出,一共十题,由吏部特派的主考官和当地州城的太守等人为辅,一起定夺,答对九题者方能通过,授予其进士称号。”
“每一年举行一次年试,有进士称号的人才可以参加,在王城参加,考试由吏部尚书和两相进行亲自住持,由考生来到考官面前进行面试,考官出题的问题主要在于政事、法制,和具体实事来考这些考生,而后根据考生的表现来决定谁人可通过为官,通过者入吏部为小吏,等候吏部分配具体官职。”
卢雪夜说完后,诸葛长生接着话语说道:“这月试就是主要考察才子们的对古籍的熟知度,毕竟读书人读书人,连书都没有读过多少,如何为官呢?也可刷除大批的浑水摸鱼之辈。季试,主要看的是才子对于法制、政事、治事之才的考验,一味地的死读书,照搬典故,也只是书呆子,只有自己的想法、理念,能融会贯通才是真正的才子。而最后的年试,面对面的考察考生的能力,毕竟理论知识再说,如果说话都说不出,人前不自信,如何与同僚相处,如何在深入百姓中了解他们的处境、想法。这三试都能通过的人,虽说不上一定是当世大才,但也绝对能胜任一官半职了。”
“好,好,好,好一个科举制,好一个月试、季试、年试,诸葛先生真不愧是大才,好一个科举制。”刘勇忍不住的赞赏道。卢雪夜更是激动的说道:“更重要的是,这给了天下的读书人一个希望,从今往后,不论是世家弟子还是寒门子弟都必须通过科举,通过真材实料才能入朝为官,这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希望,十年寒窗,终于可以有出头之日!”
刘茂盛也点头道:“难怪丞相你说可以用寒门子弟来制衡世家的力量,的确,论先天条件,寒门子弟的确不如世家弟子们优越,但就是这样,他们凭借自己的后天努力,才使得大部分寒门子弟比那些所谓的世家弟子在能力、才气上胜出太多了。只要给他们一个出头的机会,他们只会表现的比世家弟子更加的优秀。”
接下来卢雪夜又详细的说明了科举制的一些举办细节和监督的机制,尽量断绝那种花钱买过考试的人,现在大汉的地盘还小,还可以做到,假使有一天收复了中原,地方大了很多,管理起来就没有这么方便了,不过,那就是以后的事了。
整个大汉的朝堂快速的运转起来,一道从未有过的政令令天下惊动,多少寒门子弟不敢相信,他们终于等来了出头之日,多少世家此刻才意思到,即使大汉灭亡了,这种选才制度也会沿用下去,而这就是他们的最大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