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声闷雷似的巨响隆隆滚过,大地发出一阵抽搐,平地腾起蔽日的烟尘,十几层高的楼房,像融化了的冰山,徐徐坍落,烟幕消散之后,原先遮挡住视野、黑黝黝的建筑物瘫伏在地上。远处的山色天光排阖而来,显现在定向爆破劈开的豁口。
犬齿形的残楼豁口,像一个支离破碎的镜框,嵌着远山近树,苍旻白云,组成一幅世纪末的风情画。
这座聚居着5万人的城寨,就要从地图上抹去,人们正用现代化的手段将它夷为平地。原址将被辟为公园,5万人为此被迫大迁徙,让出地盘予十万花木。这在尺土寸金的香港地,不能不说是一项极为大胆的计划。
毁城之战,正在进行。
几十架推土机排列成阵,践踏着瓦砾土块,轧轧地碾过断垣残壁,攻向城寨的心脏地带。推土机的后面,跟随着一列头戴藤盔的队伍,那阵势,俨然在坦克掩护下的地面部队,正向敌方阵地发起冲锋,不过,敌方阵地已是阒无一人的空城!
突然,推土机的履带停止了转动,清拆队的脚步停止了行进。难道前面遇到顽强的抵抗,或者是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
清拆队长阿炳下令停止前进!
一个老妇跪在面前,旁若无人地默祷拜祭。
地上插着香烛,烛火已熄,香头仍燃,吐着缕缕青烟。供品是几枚千疮的橘子和散落一地的饼干、花生。边上还放着一小铁罐的油漆。
老妇何许人?她在这里拜祭谁?
阿炳是城寨人,当然认得这个老妇,她的名字叫阿金,他们之间还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老妇的一生可以说是城寨沧桑的见证。
令人惊奇的是,刚才地动山摇的爆破,土崩瓦解的倒塌,她竟安然无恙!
老妇长跪,闭目合十,嘴里含混不清地念念有词。
此刻,天地间仿佛一切静下来,唯独老妇的头发被风撩起,像燃烧的白炽的火舌,在游动袅娜。
清拆队的大汉想动手将老妇拉走,阿炳大手一挥,制止了蛮横的举动。
阿炳的皮靴踩在一块花岗岩麻石上,那是两尊古炮的基座,上面镌刻着阴文的勒铭——“嘉庆七年”。
基座上的尘土在皮靴下簌簌崩落,蒙住了铭文的凹痕。
老妇冷冷地瞥了阿炳一眼,掏出一块手绢,揩拭着凹痕里的积尘,俯身向前,努起嘴唇,吹净粉土,打开漆罐,用枯枝般的手指,撮着毛笔,蘸了红漆,抖抖颤颤地、一笔一划地描起来。
费了好大的劲,才描毕四个字,油漆一新的“嘉庆七年”,像石炮礅的伤口,在淌血。
金乌西坠,余晖给石炮礅染上一层红晕,阿炳一阵目眩,仿佛见到一片血光在浮动。
这里曾经斜卧着两尊古炮,这里也曾经是阿炳童年的摇篮。这两个又重又笨的铁家伙被城寨人奉为“护城神镇海大将军”,说它发起威来震天动地,口吐烈焰,雷霆万钧。可是,从来没听说它发过威,连屁也没放过,成年累月只是傻兮兮地张大个口,像在无声地仰天长哭!
阿炳是个孤儿,从小以炮台为家。白天,他倚着炮礅乞食。夜晚,他在古炮旁睡觉。阿金曾经收养过他,认他做养子,把他领回“瓜庐”。
但是,他却被阿金的主人陶老爷驱逐出门。
那次闯祸就与古炮有关。
有一天,阿炳和一班马骝在炮台打野仗,忽觉尿急,他叉开双腿,就地解决,朝大炮射起尿来。小伙伴为他的壮举高声喝彩。阿炳趾高气扬,索性跳上对面的石台,把尿射进炮口,嚷着:“请大将军喝老酒哕!”
目睹者,无不惊得目瞪口呆,仿佛毁城之灾就要降临头上,纷纷伏地跪拜古炮,乞求“护城神”、“镇海大将军”恕罪。人群越聚越多,堵塞了大街小巷,古炮前黑压压跪了一大片,人人磕头如捣蒜。
如此浩大凄惶的场面,吓得马骝精逃光了。阿炳虽然害怕,但没有逃走。他觉得大人们的举动有点莫名其妙,这两尊古炮,在他看来,不过是两截放倒的烟囱,朝它撒尿,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陶老爷闻讯赶来了,他二话没说,劈头盖脑掮了阿炳几巴掌,又按着他的头,狠狠地往石炮礅上撞,直撞得阿炳眼冒金星,头破血流,还不肯停手。阿金看阿炳额头鲜血淋漓,炮礅上血迹斑斑,匐伏在陶老爷跟前低声哀求饶阿炳一命。陶老爷揪起阿炳的头发,见他已面无人色,陷于昏迷,这才罢休。
陶老爷正冠整衣,朝古炮跪下,口中喃喃念道:“护城神镇海大将军在上,吾等不肖子孙守护不周,致使逆子亵渎神明,罪不可逭,本以逆子献祭神坛,唯上天有好生之德,饶其一命。乞允不肖子孙敬备香油三牲,奉祀谢罪!”拜毕,他以“护城神镇海大将军诞朝拜会”会长名义宣布,翌日起,全城拜祭三天。人们这才渐渐散去。
翌日,城寨展开大规模的拜祭活动。一连三天,阿炳都被剥去上衣,躺在一块砧板上,被当做象征性的祭品。到了夜晚,阿金才偷偷地把他背回去,替他敷药疗伤。
阿金是他的救命恩人。
阿炳的两道浓眉倏地抖动了一下,悄悄地把皮靴往边上挪开,以免踩落尘土。
老妇朝炮礅磕了几个响头,冉冉地站起来,兀自趔趔趄趄地踏着废墟的瓦砾,向一幢倾圮的老屋走去。
推土机重又发动,嗷嗷地越过炮礅,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向前推进。
夜降临了,毁城死寂,如鬼域,如坟场。
冷月投下清辉,残缺的楼房,如矗立的碑林。
忽然,夜枭惊起,扑楞楞飞向明月,发出喋喋怪叫,扯紧了夜的神经。旋即,一切复归寂廖。
一幢徒剩四壁的老屋,漏出摇曳的烛光,门口躺着断裂的楣额,上嵌楷书“瓜庐”二字,烛光剪下一副佝搂的身影贴在墙上。
阿金坐在一张酸枝椅上,四周裹着芝麻糊似的夜色。她面前摆着两块匾,玻璃反射着迷离的光亮,阿金死水般的脑海泛起微澜。
五十年一晃过去了,许多事历历如昨。
那是一个繁星满天的夏夜,她被带到泊在东莞码头的一条舢舨上。
船舱里坐着一个面黄无须的老者,后来才知道他是陶伯渊老爷。
父亲打着灯笼站在岸边石驳上,她真担心“醉猫”父亲会失足落水,从她懂事起就很少见到父亲醒着的时候。她看见父亲从一个黑衣汉子手中接过一包东西后,就哭了,朝她喊:
“阿金,好好伺候陶老爷!”
船在海上不知漂行了几天几夜,靠岸了。阿金跟随陶老爷住进了城寨,打那时起,她就未曾踏出城寨一步。她是陶府的婢女。
陶老爷在城寨建屋三间,名其住所为“瓜庐”,年前丧偶,这次回乡下买一侍婢,把阿金带出来供使唤。
陶老爷来头不小,他是光绪壬辰科的探花,授翰林编修。辛亥革命成功那年,他矢言“不食新政粟”,与乱党一“不共戴天”,于是,伙同一班拖着辫子的遗老,买棹出海,来到香港。
但是,他们都不肯居住在英国人割据的地方,而择居城寨。这群前清遗老认为,城寨乃是唯一的“大清净土”。其实,位于九龙东北隅的城寨,是个著名的“三不管地区”(英国政府、中国政府及香港当局都不管)。
城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中叶。大宋王朝已在这里建筑营寨,驻扎军队,管理和保护九龙沿海各地的盐田和盐税,当时名为“官窝寨”。
清朝加派军队,嘉庆七年,部署了两尊大炮,虎视眈眈地对准海面。
到了嘉庆十五年,又筑起了一道简陋的城墙。
1898年,英国租借九龙界限街以北及新界地区99年,条约中有一款则定:“中国可保留九龙寨及原码头一座,以便兵商各船渡艇往来浮泊,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寨内各司其事,任便行走,唯不得与防卫香港之武备有防碍。”可是不久,墨沈未干,英殖民政府藉口驻扎在城寨内的满清官员的行动,与他们防卫香港的措施有所妨碍,遂用武力悍然将清廷官员驱逐出境。自此,该地成为著名的“三不管地区”
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地区畸型发展。面积六英亩半的城寨,聚居着四五万人,城寨内挤满了小型工厂、商店及密密麻麻的石屋、木屋,还有十多层高的楼宇。以十四K为首的黑社会分子盘踞其间,包庇黄、赌、毒。这种情况持续有年再加人为渲染,以致城寨变成一般人眼中藏污纳垢的地方。不过这是后话。陶伯渊生活的年代,城寨却是前清遗老的天下。陶伯渊把它的宅院取名“瓜庐”,其意为瓜瓞延绵,希望他们这一辈开枝生叶,遗老遗少遗子遗孙曾孙重孙重重孙,不断延续下去。
这群遗老常聚集在“瓜庐”。他们仍保持自己的官衔,继续用清朝时期的礼节,议论国事,过着政治生活。有时他们也吟诗作画,雅集唱酬。
这些借古讽今,悲天悯人的牢骚之作,后来都收在陶伯渊编的《宋台秋唱》中。
阿金是睁眼瞎,她听不懂这班老爷摇头晃脑嘟囔些什么,更不明白有时他们念着念着,竟然像小孩般号啕大哭,如丧考妣。那模样实在滑稽。有一次,她忍不住扑嗤笑出声来,陶老爷震怒,打翻了她手中的茶盘,罚她跪下,当众掌掴她。
阿金没有怨恨陶老爷,她想,自己不该笑时笑了,就该挨打,这是做奴婢的本分。
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瓜庐”破落了,那班前清遗老死的死,走的走,陶老爷老态龙钟,风光不再。但他的后脑勺仍拖着辫子,虽然稀稀疏疏只剩下半截,仍不肯剪去。
黑社会组织十四K的势力,盘踞城寨,没有人再理睬“有尾老爷”陶伯渊了。他的晚年,竞靠阿金下海当妓女维持生计。
在这个“三不管地带”,所有不合法的都成为合法。
陶老爷几乎不出门了,他整天坐在客厅里。阿金在里屋接客,他在外边收钱。他常望着墙上的两块匾入神,那两块匾据说是末代皇帝御笔题赐的,一块题着“玉性松心”,另一块题着“忠肝古谊”。
心情好的时候,他会跟嫖客谈起那两块匾的来历——1922年岁次壬戌,已是民国十一年了,溥仪大婚,陶伯渊代表香港清朝遗老上京恭贺皇上大婚,获御笔题“玉性松心”四字;另一块,则是1928年东陵被盗,陶伯渊电促当局缉盗,溥仪又赐予“忠肝古谊”御笔题字。
说完这段古,陶老爷总不会忘记加上一句:“那次晋京贺婚,宣统帝还赐我紫禁城骑马的荣誉哩!嗬嗬,这可是普天下没几个够得上资格的!”
嫖客听罢,似乎并未对陶老爷肃然起敬,在他们眼里,这个糟老头,只不过是吃软饭的龟公。
有一天,陶老爷又在客厅车大炮。一个嫖客瞥了墙上的匾一眼,说:“又不能当饭吃,有屌用!”引起在场的人一阵哄笑。
陶老爷又急又窘:“你懂个屁!有人出十两黄金我也不肯转让哩!”
这番话,正好被趴在窗外的阿炳听见了。
第二天,两块匾都不翼而飞。陶老爷正急得团团转,有人跑来报讯,说是见到乞儿阿炳抱着那两块匾,在街上叫卖。
陶老爷气急败坏地跑到街上,果然看到阿炳正在叫卖。他排开围观的人群,抡起拐杖朝阿炳打去,阿炳立即举匾格挡,“乓”的一声,拐杖落在匾上,玻璃镜面被击得粉碎。陶老爷大惊失色,撇下拐杖,抱着匾痛哭,嘴中叨念:“吾皇赐罪,臣罪该万死!”哭着哭着,昏倒在地。
阿金也闻讯赶来了,她责问阿炳:“你为什么要偷匾?”
阿炳说:“卖了钱,你就不要受人欺侮!”
阿金一听心软了,她拉过阿炳,对他说:“孩子,你走吧,走远远的,不要再回来!”她掏出用手绢包着的一叠钱,塞给阿炳。然后,请人帮手,搀扶着陶老爷走了。
阿炳含泪离开了城寨。陶老爷不久也就病死了。
20年后,阿炳负笈海外,学成归来,成为一名建筑师。他曾多次要把阿金接出去,但是阿金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城寨。
清拆行动开始前的几天,阿炳好歹把她哄出去,不料,当天下午她就离家出走,突告失踪。今天,却出现在城寨的废墟上。
当阿炳在“瓜庐”寻到阿金时,她已经死了。
阿金是为城寨殉葬了。阿炳唏嘘不己。
这时,天已大亮,阳光穿过云层,放出万道金箭,射向城寨的清拆工地。
新的一天开始了,推土机、铲泥车、载重车以不可遏止的气势,隆隆地驶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