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上说:“用兵态势,不过‘奇’、‘正’,两种,然而‘奇’、‘正’的变化,就像圆圈一样无头无尾,是不可能穷尽它的。
例2:公元200年,袁绍兼并幽州后声威日振,便决心消灭自己的劲敌曹操。
这年2月,袁绍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了曹操部将刘延镇守的白马城。曹操闻讯,十分焦急,准备亲率大军前去救援。曹操手下的谋士荀攸进谏说:“敌众我寡,如果硬拼,就如同以卵击石。不如先派一支人马西去,装作在延津一带渡河,把袁绍的主力吸引过去,然后派出轻骑兵突然回救白马,则可取胜也。”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
袁绍见曹操的大队人马直奔延津,果然派出主力进行堵截。曹操见袁绍中计,便率骑兵急赴白马。颜良没料到曹操会来这一手,惊慌失措,匆忙迎战。曹操让关羽对付颜良,关羽策马如飞。直逼颜良而来,手起刀落,斩颜良于万马军中。袁军见没有将领,顿时乱成一团,不战自溃,白马之围遂解。
十一、勤操练
将领要懂得战场上的各种阵法。要对士兵勤加训练,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也。
孔子曰:“不教人打仗,就是丢弃了他。”所以,士兵不练兵,对战斗时的饮食起居不熟悉,前面一遭到攻击后面便已瓦解,行动与金鼓之声失调,一百人也抵不上一个人。这就是“丢弃”的意思。
所以率领三军教导他们打仗,一定要有金鼓约定命令,统一行动。教练、命令部队的起居行动,用旌旗指挥他们变化。一个人学会了作战技能和方法,就能再教另外十个人;十个人学会,就可以再教一百人。由此扩展到三军。
大战之法,首先要懂布阵,布阵各有其道。左校的青龙旗指示东方,右校的白虎旗指示西方,前校的朱雀旗指示南方,后校的玄武旗指示北方,中校的轩辕旗居于中央,是大将所在之地。左面有矛,右面有戟,前面有盾,后面有弩,中央是鼓与旗,一有行动就令旗高举。士兵听到击鼓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只有听从主帅的指挥,五阵才能有条有理。
五阵的方法,以鼓和旗为主。第一次击鼓举青旗,形成“曲阵”;第二次击鼓举赤旗,形成“锐阵”;第三次击鼓举黄旗,形成“圆阵”;第四次击鼓举白旗,形成“方阵”;第五次击鼓举黑旗,形成“直线”。曲阵属木;锐阵属火;圆阵属土;方阵属金;直线属水。这种以五行布的阵,变化相生,以此决定胜负。
大凡五阵的布置方法,以五五为基本格局:五人为一长,五长为一师,五师为一帅,五帅为一校,五校为一火,五火为一檀,五檀为一军。这样,阵法就完整了。
带兵的要旨,务必掌握尺度。矮短者持旌旗,勇敢者持金鼓,柔弱者负责粮草,智慧者出谋划策。乡里相连,五五相保。第一次击鼓起身,第二次击鼓进食,第三次击鼓马上准备,第四次击鼓即将出发,要不断地注意听命令,然后举旗出兵,跟随幡旗行进。
所以,治理百万雄兵和治理少量部队一样,只要把部队以五为基数分开;与大部队作战与小股部队战斗原则也一样,只要有旌旗和金鼓作号令。
前后言语不能相闻,所以要有鼓锋来传令;首尾不能相顾,所以要用旌旗为信号。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行动的。
因此,鼙鼓金锋,是用来振作听觉的;旌旗麾帜,是用来振作视觉的;禁令刑罚,是用来振作军心的。听觉是用声音振奋起来的,所以鼙鼓金锋的声音不能不清晰;视觉是用颜色来刺激的,所以军旗不能不鲜明;军心要靠刑罚来激励,所以刑罚不能不威严。这三种威权不确立,即使胜利了也要失败。所以说,将帅指挥,部队就得服从,将帅指向哪里,部队就得打向哪里。
这样,看上去虽然纷乱,然而队伍却不会乱;战场上虽然一片混沌,但是阵势部署周密,应付自如,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攻破。
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
士兵既已受了训练,武器锋利了,将军于是手执帅旗在众人面前宣誓。
有虞氏在国中告诫,夏后氏在军前宣誓,殷则在军门外宣誓,周在即将交战时宣誓,誓言不同,周誓说:“呜呼!普天之下,皆是大王的土地;四海之内,皆是大王的臣子。现在敌国以武力践踏仁、义、礼、智、信,抛弃天、地、人之正道。今天,我有此大军要替天行道。服从命令效力的,及时奖赏。贪生怕死的,就地诛杀。生死富贵,在此一举。众将士务必尽力尽心。”
于是,将士同仇敌忾,气冲云天,即使是赴汤蹈火,也没有退缩的。
十二、网开一面
对被重重包围的敌人,不要一味进攻,如果敌人知道必死无疑,肯定会拼命顽抗,不如换种方法,打开一条生路,这样能迅速瓦解敌军,更能置敌于死地。
孙子曰:“士兵陷入困境就无所畏惧,无路可逃就军心稳固,深入敌境就紧张拘束,追不得已就拼死战斗。这样的军队不用训练也会戒备,不用要求也会执行,不用约束也会亲附,不用命令也会服从。只要把他们投入无路可走的境地,他们就会非常勇猛。”
黄巾军头领韩忠占据宛城,朱俊、张超包围了他们,井垒土成山、兵临宛城,在鸣鼓声中打西南,敌人均向西南奔赴,朱俊、张超于是进攻东北,攀上城墙进入城中。韩忠退进了小城中要求投降,其他将领准备答应。朱俊说:“用兵有表面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当初秦政暴虐、项羽起兵之际,民无定主,所以用奖赏归附的人来争取民众。现在海内统一,只有黄巾反叛,如果同意投降就不能让人从善,讨伐他足以达到惩恶的目的。现在如果接受了投降,就再次纵容了叛逆。再说,叛贼看形势有利就进攻,失利便乞降,纵容助长敌人,不是好主意。”于是加紧进攻,却不能取胜。朱俊登上土山回头看着张超说:“我知道了。叛贼眼下被四面围困、逼迫乞求投降不被接受。想出逃又不行,所以才拼死抵抗。万众一心,尚且不可抵抗,更何况是十万人呢?这样下去危害甚大。不如撤去包围,合并各路部队入城。韩忠看见包围已解除,一定会出来,出来之后其斗志就会减弱,这就容易打败他们了。”于是解除包围,韩忠果然从小城中出来作战,结果大败。
十三、以柔克刚
动与静,刚与柔,掩与发,时刻在变化之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谋略,在战争中使二者结合起来战胜敌人,全在为将者的心机。
孙子曰:“善于用兵者,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所掌握的节奏是短促的。他会以小利调动敌人,用重兵守候敌人。”
有一次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提督江彬随行护驾。江彬素有谋反之心,他率领的将士,都是西北地区的壮汉,身材魁伟,虎背熊腰,力大如牛。兵部尚书乔宇看出他图谋不轨,便从江南挑选了一百多个矮小精悍的武林高手随行。
乔宇和江彬相约,让这批江南拳师与西北壮汉比武。江彬从京都南下,原本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但因手下与江南拳师较量,屡战屡败,气焰顿时消减,样子十分沮丧,蓄谋篡位的企图也打了折扣。
十四、化害为利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利与害往往相互转化,善于利用形势者,便能化害为利。
孙子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见害而思利,事情才有进展。见利而思害,危难方可排除。”
例:南朝宋将檀道济率师北上,多次打败魏国军队。在宋军打到历城时,粮草将绝,檀道济只好带兵回撤。魏军从降卒口中得知宋军粮草不足,士气低落,就追了上来。
为摆脱危局,檀道济想出一个奇妙的办法。他命令士兵在夜里称量沙子,并大声唱出称得的分量,然后把所剩不多的粮食撒在沙子上。天亮时,魏军看到伪装的粮堆,以为宋军依旧粮草充足,便不敢妄动。报信的降卒被认为是谎报而遭斩首。
檀道济为使魏军看不出破绽,命令全体士兵披挂整齐,绕军营缓缓而行。魏军见宋军如此从容,害怕其中有埋伏,不敢冒险追击。檀道济在粮草缺乏的情况下,运用“化害为利”的计谋,终于摆脱了魏军的追击,带领将士们平安地返回宋国。
十五、天时地利主成败
行军打仗,风云变幻,各方面的条件都要其备。所谓哓天时,就是要懂得气象的变化对战争的影响,不可不谨慎对待。
孙子曰:“天时,是指阴阳、寒暑、节气等气候情况。”
姜太公也曾说:“天文方面要选三人,负责观察天象,掌握上天的趋向。”
所以行军必背向太阴、面岭向太阳,详察金、木、水、火、土五纬的光芒,细观日食、月食,以太白星为主,辰星为候。暗夜里必定有战斗,如果天色明亮,就是不战的预兆。作战要躲避太阳下的消耗,月亮下的刑戮,以旺盛攻击困乏,以生气攻击衰朽。
所以用天道、顺天意去诛伐,并非一日之功。
如果细雨蒙蒙,临战必大捷;有回旋之风袭来,军队将在中途返回,劳而无功;天上云如群羊,是逃跑的征兆;云气如惊鹿,是必败的势头;黑云从营垒上升起,赤气临降军队,狂风大作,大雾弥漫,这是只见军队出发,而不见军队回柬的征兆。像烟又不是烟,叫“庆云”;像星星又不是星星,叫“归邪”;像雾又不是雾,叫“泣军”;像雷声又不是雷声,叫“天鼓”。
“庆云”开,是有德的标志;出现了“归邪”,预示有投降之人;出现了“泣军”,多是大将被杀的征兆;出现了“天鼓”,多是败军的征兆。
由此知道,战前察看风云,观测岁月,由来已久。
所以古代任命大将,军队刚出门,将军竖起帅旗时,就要观测风云之气。准备发动战争,征伐敌国,兴师动众之时,忌讳有大风、雷雨的天气,或阴暗的天气。
辰、午、酉、亥,是自刑的日子,不宜有军事行动。牙旗是将军的灵魂所在。大凡竖立牙旗,一定要选择制日。所谓制日,就是上能克下的日子。大旗刚刚竖立在牙门,要祭旗,说:“天地有正,四海有王。宝命在天,世德愈加光大。小辈凶残狡诈,居然敢作乱。君王奉天命派兵出征,整顿部队,讨伐无道。天道扶助正义,神灵降灾于无道的凶逆凶逆很快就会被歼灭,四海之内很快就会肃清。兵不血刃,就能胜利凯旋,使国家士气增辉,永远看到成功。所有的神灵,速来保佑我军。”
凡云气如瓦甑上的气,勃勃上升,云气积为雾,雾凝结为阴气,阴气又结为虹霓,有如太阳两边的光环。凡云气不郁积不凝结,散漫一方不能成为灾祸。必须是掺杂着肃杀之气,阴森森地急速兴起,才可以占卜,经常是在早晨或下午太阳出没之时。观测期内,如果有风雨出现,灾害就不能形成。
如果风不是从旁兴起,旌旗四周有光晕随风飘升,或者向敌军方向终日飘扬,这是军队建立功业、大获全胜的征兆。
凡敌人军阵上空云气如山堤上的林木,不可与之交战。如在我军上空,就能大胜。或者我军上空云气如光,亦可大胜。或者敌阵上空白色云气如粉白色的高楼,又联结着赤气,表明敌人兵力强劲,不可攻击;如在我军,我军一定大胜。或者敌阵上空有黄白色云气,厚润而浓重,不要与之交战。或者有云气宽大如三匹帛,前广后大,军队行进顺畅。遥望敌军上空云气形状如斗鸡,赤白相随,这是敌军获得天助的表示,不能发动进攻。两军兵力相当,天上有云气如蛇形,举头朝向敌方,这时作战,我军一定会取胜。凡敌军上空有五色云气,与天相连,这表明敌军是顺应天时之军,不可攻击。有赤黄云气冲天,也不可攻击。或者有云气如日月灿烂,并有赤色云气缠绕,如日晕的形状,伴以光芒,见有这种云气笼罩的军队一定有战必胜,不可发动攻击。敌阵上空云气如虎,其军不可进攻。这都是胜利之气。
如果逆风吹来,云气勃兴,牙旗旗杆折断,天气阴不见日,旌幡激烈飘扬,这是失败的征候。
如果云气从敌方飘来,且终日不止,不可出兵,出则不利。如风与云气俱来,这是战败的征兆,要迅速进攻。凡敌阵上空云气颜色如马肝、如死灰,或如人躺卧,都是战败的征兆。或者黑色云气如环形山落在军队上,其军必败。或者军阵上空云气傍晚升发,夜问也光明照人,则预示军士散乱。或者军阵上空云气半遮是失败之象,打一仗则败一仗,再打再败。在东方有白气,灾难深重。
军队上方五色杂乱,飘忽不定,其军必败。军阵上空有赤色云气,炎炎下降,这是将死众乱的征兆。军阵上有黑色云气,呈牛马形状从气雾中落下,渐渐进人军中,这叫天狗下来食血,是败军的征兆。
若有云气遮盖道路,蒙散日光,军队连饭都做不熟时,就要赶快撤离。这都是战败的征兆。
如果士兵不尊敬主将,谈论的都是谣言怪事,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赶紧修明德操,详审法令,修缮盔甲,磨砺武器,勤劳军务,虔诚地宣誓,来避免上天的震怒,然后选择吉日,祭祀牙旗,备好全猪、全牛、全羊,震响鼓锋之声,诚心祈祷,预备回答上天的责问,同时观察有何吉祥的应验,并占卜凶吉。
如果人喜马跃,旌旗都向前指向高陵,金锋的声音激扬清亮,督鼓的声音宛转鸣响,这就证明得到了神明的助佑,就可以安抚军心,军队就可以作战了。
虽然说任贤使能,不用占卜也会顺利;军令严明、法度详审,不卜筮计谋也能成功;封赏有功劳的人,不用祷告也能吉祥;如能与士兵同甘共苦,讨伐逆乱就能成功。
但临机制用,有“五助”:一是助谋,二是助势,三是助怯,四是助疑,五是助地。这五项,是助胜之术。
如果说知晓天时,是获胜的基础,而知地利则是获胜的保证。因为地形、地势及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败。所以为将之道,必须熟悉地形的作用,善于利用地形。
所以,用兵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汜地、围地、死地之分。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作战,这样的地区叫“散地”。在自己境内作战,士兵心意不专,会生自我溃败之心。因此兵书记载:在散地作战,要统一士兵,晓谕己意;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叫“轻地”,士兵的心意还没有专一,因而容易逃跑。在轻地,要使各部互相连接。我先占领对我有利,敌先占领对敌有利的地区,叫“争地”。在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地域里,或山水的隘口,有据险固守之利,所以敌我双方都要争夺。对于“争地”,要迅速在敌军前面占领它。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地区,叫“交地”。“交地”的道路相互交错,平地上有数条路可以往来,交通便利。对于“交地”要谨慎防守。敌我双方和其他诸侯国接壤的三角地区,先到就可以结交诸侯并取得援助的,叫“衢地”,对于“衢地”,要固守其要道。深道险难返的地区,背后又有许多城镇,这种地形叫“重地”。远离自己的城郭,深入敌境,士兵会心意专一地作战,所以称之为“重地”。在“重地”,要不廖施为士兵提供给养。山林、险阻、沼泽等道路难行的地区,叫“汜地”。到了“汜地”,要迅速穿过它。进入时的道路狭隘,退出时的道路迂远,叫“围地”,是容易被消灭的地区;前有高山,后有大水,前进不能,后退又有障碍,加上粮草缺乏,所以称之为“死地”。在“死地”作战,趁士兵体力还好,要鼓舞士气,以便与敌人决一死战,可与敌人同归于尽。在“死地”作战,要有必死的决心。所以,在“散地”不宜作战,因士兵恋家;在“轻地”不可停留,进入敌境不深,士气不高,不要轻易开战,首先要注意坚定士兵的斗志;遇“争地”不可强攻,进攻就要先得地利,如果敌人巳先占领,就不要强攻;在“交地”则各部要互相照应,防止被敌人切断,不能让各部失去联络;在“衢地”则应结交邻国,交结诸侯;在“重地”则应夺取物资,就地补给。在“汜地”就要迅速通过,不可停止;在“围地”就要巧设奇谋,这样可以避免灾难;在“死地”就要迅猛奋战,死中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