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20多年前,在山区农村,计划生育还被称作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但是,随着计生工作机制的创新和计生服务的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少生快富”工作的实施,让越来越多的山区老百姓真正认识到了计划生育所带来的好处,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也成为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好政策”,计生人被称为是好政策的引路人。马存国就是其中的一位,24年来,他一直坚守在计生工作的最基层,把党的计划生育政策送到了千家万户。
今天,我们采访组就来到了马存国工作、生活过的马高庄乡,一起来感受计划生育工作给山区老百姓都带来了哪些变化?马存国又是怎样一位引路人呢?
他和他,
曾经要好多年的同窗好友,
在情面和原则面前,
他们有了分歧……
我们采访的第一站,是马高庄乡的赵家树村――马存国曾经生活了二十三年的家乡。今天的赵家树村已不同于往日的旧模样,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透着喜气,透着幸福。2004年,这个村的人均收入已接近1300元,而人口出生率从1980年的33.1‰下降到了现在的18.2‰,是全乡实行计划生育最典型的一个村。人口数量的降低,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使赵家树村在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的赵家树村人都不会忘记一个人,那就是马存国。1982年,刚刚担任计生专干的马存国回到老家赵家树村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骂也挨过,气也受过,让人戳脊梁骨的寒心日子也熬过来了。当赵家树村人把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一半归功于他的辛劳时,马存国黑瘦的脸上洋溢着憨厚的笑容。他至今还记得他的第一个工作对象就是当年的同窗好友――马彦仁。
主持人:你和马存国是一起读书,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说说那时候你们的关系有多好?
马彦仁:我俩从娃娃的时候就关系好,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也好,我俩一起上学,他在我家里一起吃一起住,或者有时候我(撵)到他家里去住。有时候在小卖铺买点啥,像买个本子,他也用我也用,一直关系特别好。以后呢,75年他搬到沟滩村去了,我们有好长时间没有再见,后来,我在外面打工去了,几乎就不见面了。
主持人:马存国从这个村子搬出去以后,第一次去你家是什么时候?
马彦仁:第一次他到我们家里来,好像是82年的时候。我俩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见了面挺亲热的。到我们家里后,我们给他做的饭吃着呢?他说老同学,我要给你点为难呢。我说啥为难。他说,是要让你老婆做绝育手术呢。那会儿,计划生育特别紧张,他要叫我女人起个带头作用呢。
马存国话外音:马彦仁是我的老同学,也是我的家乡人。当时,在赵家树来说计划生育是个难点,我就选择了马彦仁作为计划生育的第一家。
主持人:老同学见面了,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
马彦仁:他给我说了,叫我给女人做工作,动员她做绝育手术。我给他说,我们村子现在还有四胎都没有结扎,为啥要让我三胎结扎呢。我就没有答应这个事情,最后他走了。(后来)他又来了,他来我就说老同学这个事情我想不通,你和我关系这么好,我觉得你在这一方面要对我优惠,我还妄想多生一个孩子呢。你对我这样,我有点想不通。后来,他又来给我做工作,我就和他再没谈话,我说你走,不要来了,以后再说。我还想叫我女人再生一胎呢,我才一个男孩子,我思想上想不通,我不愿意结扎。我俩关系这么好,你为啥要让我带头呢。他三番五次地到我家里来,缠着缠着,非要让我女人起个带头作用,其实我还不算超生,我才一个男娃娃,两个女的,三个娃娃么,不算超生。
马存国话外音:82年那个时候是计划生育堵多胎生育的时候,为啥我给马彦仁做工作呢,马彦仁也没有超生,他生了三个娃娃,我给马彦仁做工作的意思就是,因为他和我是老同学,他的工作做不通意味着以后就要超生,老同学的工作做不通,做其他人的工作难度就大了,我就三番五次地到他们家,抓住马彦仁不放。
主持人:你当时对马存国说的“以后再说”是什么意思?
马彦仁:当时不算超生,但只有一个男孩,想着以后能在老同学的庇护下再生个男孩。
马存国话外音:82年计划生育是堵多胎结扎,马彦仁虽然不算超生,但不结扎,就有可能超生,如果当时我连老同学的思想工作都做不通,其他人的工作就更难做,也抱着这么一点儿私心,我一遍一遍劝他,直到他答应为止。
主持人:知道当时你带头做计划生育这一行动给多少人带了好头吗?
马彦仁:三胎的我女人结扎是第一个,结扎结束以后,我们村子上就要结扎了20个人。那一年,我女人还在县上在计划生育上领了个奖状,还有一件衣服,回来后全家人特别高兴。
23年前的一张奖状成了马彦仁夫妇一生珍藏的荣誉,在这份荣誉的带动下,当年全村有40多户超生户和观望户相继做了绝育手术。在这份荣誉的鼓励下,从“多子多福”观念中转变过来的赵家树人开始筹划着自己幸福的生活。
主持人:我看到这张保存了23年的奖状还是崭新的,说明你们老两口把这份荣誉看得非常重,今天回过头来再想想,还怨不怨马存国?
马彦仁:那能怨老马?现在我们特别感谢老马。从我们村子上来说,说实话我们现在就一个儿子,但从房子上,从他们娃娃的状况上比,我们确实要感谢老马呢,你看他们现在有多累。我们现在从房子、经济上,我们现在就说是很消停,我的儿子结婚的时候,房子是全村最好的,从现在比较都可以说是很好的。
在赵家树当了32年村支书的马彦林,提起马存国的为人也是由衷的敬佩。
马彦林:他这人性格比较好。群众发了脾气,他不发脾气,一次思想工作做不通,做第二次,第二次工作做不通了第三次做,三趟五回的,总的来说就是达到计划生育的目的。拿我们赵家树村来说,全村通过这几年(计划生育),一年少生30多个孩子,这二十几年,最少也少生四、五百孩子。这几年群众的思想也理顺了,只要够胎次,还有不够胎次的,都落实相应的措施。现在二胎的我们村上也结扎了三例。从我们赵家树的村貌上看,家家都盖起了瓦房,男人出去打工,女人在家搞养殖业,喂几个牛,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把党的计生政策引到了千家万户,所以说,我们村的经济发展与马存国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他和她们
相知,相处
因为理解、支持
转变了两代人的生活观念
与赵家树村相比,邱渠村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持久的干旱使小村庄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灰色。普通的农家小院简单而又朴素,尽管没有红砖绿瓦的映衬,但这个村子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民风却又不得不让人钦佩。在我们走访的几家农户里,他们重视子女教育,盼望儿女成材的迫切心情,几乎令人感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成了全村人的共识。
村民马兰花的家是计划生育手术队的“老根据地”了,在她老伴当村支书的那些年,马存国常常带手术队的同志在这儿一住就是半个多月,提起计划生育的好处,婆媳二人深有同感。
主持人:手术队住在你家那会儿,是怎么开展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