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子美在成都草堂生活,春夏秋冬自然平和之美引得诗人的清词丽句源源而出:“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榉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田舍》)“练练峰上雪,纤纤云表霓。”(《泛溪》)“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寄杨五桂州谭》)“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西郊》)“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水槛遣心二首》)“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亭》)“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寒食》)“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晚晴》)“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绝句漫兴九首》)
以上是子美在草堂居住一年当中所作的清词丽句,尤以写春景为多,轻巧优美,念起来音韵尤其令人陶醉,而这陶醉的审美移情,正是子美先生对抗田园美景下真实日常生活困顿的法宝之一。当然,他还离不开另一法宝——酒。
《狂夫》这首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夏天,上下两部分形成的强烈对比,反映出子美人生深刻分裂的现实局面:胸怀大志才华超群的杜子美,不仅怀才不遇,而且无以为生,他的日常生存在乱世之中落入了求供养的无尽深渊。诗的前四句,无疑是子美对成都草堂夏景的优美描绘,“万里桥”和“百花潭”是成都地名,保留至今。万里桥在成都城南门外,相传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就是在这里分别的,费祎叹道:“万里之行,始于此矣!”于是这座桥便有了“万里桥”之名。百花潭在成都西郊,是浣花溪靠近成都西郊一段的地名,子美的成都草堂即在万里桥西的百花潭某处。“沧浪”意含双关,一指草堂边有一沧浪亭,此出自陆游《笔记》:“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宴于杜子美草堂沧浪亭,倾城皆出。”也许沧浪亭在子美时就有,也许是后世人为了纪念他所建,且存疑在此。“沧浪”的另一含义是文人隐士多以此称谓隐居之所,子美也是将自己的草堂之居当作避开尘世纷扰的世外桃源的吧。
第三、四句的清丽高妙,正如杨升庵评论所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声谐义恰,句句带仙灵之气,真不可及矣。”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前面说的“沧浪”就应该是指第二个含义了。
在这人间仙境,子美忽然来了个大转折,诉说起这美中不足,不,应该是大煞风景的吃饭问题,具体而实在:久未收到厚禄老友分来的粮食了,我的孩子们因长久饥饿而面色惨淡!这可怎么活下去呢?唯有看开些自我嘲笑些,佯狂放浪也是对付贫困的法宝呢!老夫即狂夫,看你还能把我怎么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子美多灾多难身心俱疲的一生,也反过来证明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身心强健之人,这不仅是因为他爱国的理想崇高坚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爱民更爱身边的家人,为了“稚子颜色好”,他必须把求供养之路走到底,必须苦中寻乐,笑傲生存之艰辛磨难。
子美窝居草堂不想见人只看风景之时,一般是生活还过得去的时候,《江村》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第七句的另一版本《英华》本中为“但有故人供禄米”,应该是更为接近子美生存现状的。
挨到秋天,家中断粮了,子美便托某位将从成都去往彭州办事的崔官员,带了一封求助信给高适:“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到秋末,他又为这位老友写诗《奉简高三十五使君》:“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道吾真。”“披豁”为披肝沥胆敞开心扉之意。从两首诗的时间与内容猜想,要么高适收到前一封信即为子美分来禄米,要么没有顾上,因为那时节高适由彭州调任蜀州(今崇州)。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子美的青城蜀州新津之行便有了上门求助的目的,且得助而归。因此,子美后一首诗无论是写于与高相会之前还是写于相会之后,都让人似曾相识。这是对高适的“感谢信”,“信”中虽只谈老友才高运好,二人情份深厚,却掩饰不了对供养人的浮夸溢美之词所透露出来的复杂心情。
实际上,我们也不必为子美难过,他对这些除了急难之时发点牢骚外,并不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