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无论何时,若以游人数量相比,杜甫草堂远远比不上武侯祠。这不仅在于武侯祠比杜甫草堂的建成早几百年,更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君臣际会相得益彰为最高人生境界,文人之智谋才华以附丽于政权、为君为世所用为最高价值与意义。
纪念诸葛孔明的庙宇是在西晋末年就开始有的,乱世中有个名叫李雄的人,在蜀中称王,建孔明庙于少城内。乱世中,又有个名叫桓温的人攻打蜀国,摧毁了少城,却独独将孔明庙完好保留。
子美来的时候,纪念诸葛亮的庙宇被称为祠堂,在城外“柏森森”处。仇兆鳌引《儒林公议》上的传说云:“成都先主庙侧,有诸葛武侯祠,祠前有大柏,系孔明手植,围数丈,唐相段文昌有诗刻存焉。唐末渐枯,历王建、孟知祥二伪国不复生,然亦不敢伐。皇宋乾德五年丁卯夏五月,枯柯再生。余于皇祐初守成都,又八十年矣,新枝耸云,枯干存者若老龙之形,正所谓柏森森也。”
拜谒武侯祠,是子美到成都的早期生活重点之一,他一生景仰诸葛亮的济世之才,羡慕其得遇明君,为此写了将近二十首诗。这首向榜样致敬的诗,写得中规中矩,不算顶尖作品。首联描写祠堂外观,气象庄严;第二联是子美走进祠堂时的所见所闻,况味清幽寂寞。仇兆鳌评说:“空字,自字,不胜寥落之感,此诗即用此意。”我印象中,子美常用这两个字,且总是能用出绝妙之意来。
下半四句,精练概括诸葛亮一生故事,重点在“出师未捷”、“英雄泪满”,表达子美作为正统儒者要歌颂的中心思想,在于忠君和为君王夺取整个天下的壮志,壮志难酬,对诸葛亮来说是“身先死”,在子美是怀才怀志不得遇其主,末尾之泪相当复杂多味。
今天,我们女读者未必认同子美的思想感情,对诸葛亮的人生结局也可以有另一种认知:以诸葛亮的智慧,他怎么可能看不出二代主扶不起来?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率师出蜀必败?明知如此还要出发去打仗,已经跟不甘心偏安不相干,更与审时度势相背离。我的看法是:诸葛亮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对自己的身后名非常在意,因此才选择了那样的死法,完成了作为一位忠臣必须完成的最后的职责,终成一代榜样。
子美是听不得这话的。好在他也听不见。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