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节选)
其一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其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其十三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其二十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新唐书·杜甫传》上说乾元二年(759)七月,“关辅饥,(子美)辄弃官去,客秦州”。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地区,是子美出发寻求隐居生活到达的第一站,寻求了三个月,并不顺利。我选的这几首诗,可以大致反映子美客居天水的情况。
其一中的“因人作远游”句,大多评家认为那“人”可能是指子美的堂侄儿杜佐,杜佐在战乱刚开始就躲过来了,已买了田和屋。也许子美在流浪路线的选择上的确受此影响,但快到此地时子美发现,这里是边塞,自己的方向原来是“西征问烽火”,不禁“心折骨惊”骑虎难下,出发时的“怯”与“愁”被这里的鱼龙川和鸟鼠山加重了。
其七专论关愁,前四句大气壮丽,第五六句用两个典故来表现末尾两句的直白忧国之意。“属国”句是用苏武外交官名,以及出使匈奴十九年才得归的故事,表达对吐蕃长期不归属中国的忧患。“楼兰”(今鄯善)句用《汉书·傅介子传》讲的“傅介子持节至楼兰,斩其王,持首还”的故事,表达强烈期待乱唐也能出现这样的人物,快刀斩乱麻般解决周边民族的归属问题。
秦州杂诗第十三首,是子美对一方桃源的描绘与向往。自古以来的评家有认为此乃杜佐所居之地的,认为子美去往一游或者就住过东柯谷。但是,诗的头一句就表明这只是一件听说的事情,子美很动心,托船工再去察看,希望自己能与这个“桃花源”有缘。
子美与堂侄的来往是有诗证的,一首是因杜佐来看他而写的“感谢信”,其中有恭维语说:“嗣宗诸子侄,早觉仲容贤”(《示侄佐》);另一首是他家里快断粮了写的“索物诗”,盼杜佐寄些黄粱和白蕌头来,明说“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佐还山后寄三首》)。
从子美在秦州找住处这件事情上,我感觉子美与杜佐之间的亲戚情分,还没有子美与僧人赞公之间的朋友情分深厚。遇见赞公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子美并没有到访杜佐家,而是到赞公修行处住了几天,二人相携寻找桃源。
这位赞公曾经是长安大云寺的高僧,子美被叛军抓回长安困顿苦闷之时,常去大云寺静心,赞公对子美非常体贴照顾,子美作《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记叙二人“晤语契深心”的情谊。子美没想到在秦州能遇到赞公,一见面便住到赞公家去了。《宿赞公房》写道:“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诗有原注云:“京中大云寺主,谪此安置。”
子美是自我放逐,赞公是被放逐,但是以二人的身份与心性来说,放逐改变不了什么,赞公到哪里都可以参禅,子美极想跟他做邻居,“茅屋买兼土……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与子(赞公)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寄赞上人》)可惜两人一起在四周找来找去,却并未找到合适的地方。
写秦州杂诗时,子美还没有想到这些困难,心中还余有对唐肃宗的愤怒,便故意在第二十首里面借着向昔日朝中同僚报平安的机会,讽刺肃宗,也自嘲不懂为官规则。中间四句带着情绪“晒”自己的自由生活,然后告诉同僚自己现在过得还可以,有一枝可栖。而这明明就是假话,没有找到适宜居住养家的地方,更没有遇到供养自己一家老小的贵人,又到了严冬时节,子美不得不向南而行。“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别赞上人》)
子美准备离开,与赞公告别,末句是鼓励离开的自己和仍留在秦地的赞公,各自保重,努力生存。
出师不利,子美只是秦州的匆匆过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