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1924年的《西风》,同样是用象征手法写出的寓言体短篇。陈衡哲在《西风》的篇末附言中写道:"十三年九月三日,作于南京。时战云方漫空弥野,想把清丽的秋色逐出人间去。"在《西风》中,作者对军阀混战黑暗现实的不满,悲天悯人、拯救众生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追求和平幸福理想社会的愿望,得到了生动表现。作品用拟人手法,塑造了月亮儿和西风的动人形象。月亮儿最恋下面的世界,它宁愿牺牲了红枫谷里的快乐,用自己的光辉和"爱力"去驱逐尘世黑暗,为下界人们带去抚慰。而西风在月亮儿的感召下,"也由一个厌世者变为一个悯世者了","它知道下界的人民,是十分需要它的帮助的,于是它便年年到下界去一次,给他们带一点自由和美感去",以成就绚丽的秋色。在作者笔下,"十分美丽,十分自由"的红枫谷正是理想社会的象征,虽然它显得虚幻缥缈,但它却与现实的人世形成鲜明对照。《西风》虽未正面揭示军阀混战之下乱离社会的生活面貌,但它却体现了"五四"小说以反对军阀混战的时代内容为重要题材领域和主题取向的特点。在"五四""非战文学"中,它又一改当时较普遍采用的自述、回忆、书信等小说形式,采用了寓言体小说形式,从而显得别开生面。
二
五四运动高潮过去以后,大多数被新思潮唤醒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发生着急剧的变迁。他们由兴奋的呐喊转向痛苦的彷徨,走在十字路口而迫切需要寻求人生的答案。这时,探索"人生究竟"的问题小说应运而生并逐渐兴盛起来。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代作家,陈衡哲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进一步考察社会、思考人生,试图以自己的小说对"人生究竟"的问题作出冷静的回答和理智的探索。而女性作家对女性生活和生存处境的格外关注,对女性命运的清醒认识,以及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又促使陈衡哲在作品中去着力思考和探讨现代女性生活中的矛盾,揭示时代知识女性的困惑,并抒唱觉醒的知识女性追求自由、独立自强的豪迈心声。1922年至1926年,陈衡哲相继创作了《巫峡里的一个女子》《络绮思的问题》《运河与扬子江》《一支扣针的故事》等小说。
刊于1922年《努力周报》上的《巫峡里的一个女子》,描写年轻的女主人公因不堪后婆婆的虐待,和丈夫带着3岁的儿子离家出走,逃到巫峡的山里生活。为了生存,丈夫到山下去打短工,不幸有一次一去不返,女主人公在荒山中已挣扎生活了五年,过着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在这篇作品中,陈衡哲不仅融入了对不幸女性的真挚同情,也提出了现实中妇女的苦难现状问题。作者虽在思考着封建压迫下穷苦妇女的命运和前途,但却无法为笔下人物指出解放自己的出路。作品留给人们的空白,正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局限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如果说《巫峡里的一个女子》还停留于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存在着作品意义单薄浅露的不足,带有"五四"热潮中问题小说的痕迹;那么,到刊于1924年《小说月报》上的《络绮思的问题》,则显示出陈衡哲小说创作在思想深度和境界上的长足进步。在《络绮思的问题》里,作者已不满足于仅仅提出具体的社会问题,而进一步将哲理性的内涵融入在小说中,从而体现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理性的把握。
作为觉悟的知识女性,陈衡哲曾对妇女的一系列问题作过认真思考和探讨。她认为,"家庭的服务,不能满足于少数才高学富的女子的志愿,以至在她们的生命中,要发生爱情与事业的冲突。"《络绮思的问题》一文,正是对现代知识女性爱情、家庭与事业的矛盾所作出的形象化阐释。在这一作品里,女主人公哲学博士络绮思与哲学教授瓦德先生相敬相慕,并订了婚约。但待到商定结婚的事情时,络绮思却发生了变化。她认为女子结婚以后,会因"家务的主持,儿童的保护及教育"所累而妨碍学问和事业。于是,为了学问和事业,络绮思主动放弃了爱情,解除了婚约。此后,瓦德与一位中学的体操教员结了婚。十多年过去了,四十多岁的络绮思成了一所著名女子大学的教授和哲学主任,并有了国际的声誉,她的著作已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她少年时的梦想,她少年时的野心和希望,此时都已变成事实。"而络绮思的梦却并没有做完。她忽然在孤寂中感到生活似乎缺少了什么,体验了一种人生的缺憾。她梦到自己已结婚生子,成为妻子和母亲,和瓦德组成了和谐、快乐的家庭。"她此时明白她生命中所缺的是什么了。名誉吗?成功吗?学术和事业吗?不错,这些都是可爱的,都是伟大的,但他们在生命之中,另有他们的位置。他们或者能把灵魂上升至青天,但他们终不能润得灵魂的干燥和枯焦。"面对奇伟美丽的青山夕照,络绮思终于心有所悟:"安于山者,便得不着水的和乐同安闲,安于水的,便须失却山的巍峨同秀峻。"络绮思对爱情与事业不能兼得的这个感慨与惆怅,成为她内心长久保存不容外人窥见的神圣的秘密。而如任叔永先生所说,络绮思的问题"不是络绮思个人的问题,乃是现今时代一切有教育女子的问题。"①显然,陈衡哲在作品中,正是通过女主人公的故事,对现代知识女性爱情与事业的矛盾这一带普遍性的问题,从哲学的高度给予审视与概括,并作出了艺术化的反映。
对如何解决现代知识女性事业与爱情、家庭的矛盾这一问题,陈衡哲在《络绮思的问题》中并未也难以作出圆满解答。但我们从作者对事业型的女主人公络绮思形象的认同中,不难看出作者的基本判断。对于一个现代知识女性来说,事业可以成为她生命的中心。而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络绮思对贤母型的女性马德夫人表示了敬重与赞美。络绮思对瓦德先生说:"你不要小看了马德夫人,像她这样的女子,也是不易多得的。你看她的子女,何等聪明,何等可爱;我常常自想,若使每个女子都能做一个彻底的贤母,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别的问题呢?……"显然,作者在肯定拥有事业上的奋斗和成功的络绮思的同时,并未排斥她所推崇的贤母型的女性。作品中实际上蕴含着这样一种看法:女性的思想和性情、能力因人而异,她们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但不管是走向社会追求事业,还是留守家庭专心母职,只要是有益于人类和社会,能体现出女性自身的独立价值,就是值得敬重和赞美的。
陈衡哲认为妇女应受训练的职业中,最重要的是母职,精微的母职是无人能代理的;母亲是第一个教师,特别是人格的修养,必须母亲做模范,而言教不如身教。她所推崇的这一母职观,在小说《一支扣针的故事》中,得到了形象化的展现。小说中的西克夫人,年轻时是位人格和才学都让人倾倒的美丽姑娘,她与马昆·勿兰克彼此爱慕却错过了婚姻。马昆·勿兰克因此终生未娶。西克夫人不到三十岁就死了丈夫,但为了母爱的完满她没有再婚,只是从不离身地佩戴着马昆·勿兰克年轻时赠送她的爱情信物--一支金质的耶鲁大学的校针。西克夫人愿把自己的家庭,"作为教育一般青年的工具";"她为了这个母爱,这个从她的儿女推广到他人的儿女的母爱,可以牺牲其余一切的一切,虽然有许多牺牲也是十分痛苦的。"显然,西克夫人的母爱已不以自己的家庭为限,而超出了一般的人伦亲情,闪耀着更为宽广博大的人道主义光芒。作者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口,赞颂了西克夫人这位"模范母亲"的牺牲精神。作品在赞美伟大的母爱和作者推崇的母职观的同时,又从独特的角度思考和探讨了母爱与两性之爱的冲突,表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
陈衡哲在小说中积极思考和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的同时,还阐发她对生命的认识和奋斗的人生哲学。早在少年时代,她就记取舅父庄思缄先生的教诲:"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在寓言体的小说《运河与扬子江》中,陈衡哲将不要"安命"与"怨命",而要"造命"的人生哲学予以了形象化的表现。作品中的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安路口,互致问候。当运河听说扬子江来自险峻的蜀山,一路上凿穿了如壁的峭岩,打平了如刀的尖石,经历了艰辛的奋斗时,不禁为之发出叹息。而扬子江豪迈地告诉运河说:"何苦奋斗?我为的是要造命呀选""你的命,成也由人,毁也由人,我的命却是无人能毁的。"运河循着人们为它开凿的渠道流淌,是快乐的奴隶;而扬子江按照自己的意志高歌奔向东海,是辛苦的主人。作品借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对立的人生观、人生价值与迫求。小说结尾,作者直抒胸臆:
奋斗的辛苦呵!筋断骨折;
奋斗的悲痛呵!心摧肺裂;
奋斗的快乐呵!打倒了阻力,羞退了讪笑,征服了疑惑。
痛苦的安慰,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采取生命的真谛!
泪是酸的,血是红的,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
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这里热情礼赞的,正是扬子江这种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精神。作品启示人们,生命的真谛只有从奋斗中获取,奋斗来的生命才是美丽的。陈衡哲借笔下的扬子江,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道路的积极见解,而且抒唱出了五四时期觉醒的知识女性追求自由、独立自强的豪迈心声。而作品里融入了这样鲜明的社会意识,表现出如此乐观的气度,这在普遍抹上感伤格调印痕的"五四"小说中,又不能不说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三
五四时期是"收纳新潮,脱离陈套"的时代。如郑伯奇所说,"回顾这短短的十年间,中国文学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出西欧二百年中的历史在这里很快地反复了一番。""这短短十年中间,西欧两世纪所经过了的文学上的种种动向,都在中国匆促地而又很杂乱地表现出来。"以赶上时代潮流为时代精神,"五四"小说家们广泛地向国外汲取营养,为创建中国的新文学而努力。作为新文学最早的女作家,陈衡哲同样在小说创作中体现出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宽容的艺术态度。她在《小雨点·自序》中曾自述:"我的小说不过是一种内心冲动的产品。他们既没有师承,也没有派别,他们是不中文学家的规矩绳墨的。"陈衡哲借鉴和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形式,在艺术上作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陈衡哲的小说,既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又运用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体现出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小雨点》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尽管它们都是作者在强烈的创作冲动和至诚的感情驱使下的产物,如陈衡哲在《小雨点·自序》中所述:"我每作一篇小说,必是由于内心的被扰。那时我的心中,好像有无数不能自己表现的人物,在那里硬迫软求的,要我替他们说话。……他们求我,迫我,搅扰我,使得我寝食不安,必待我把他们的志意情感,一一的表达出来之后,才让我恢复自由!他们是我作小说的唯一动机。"然而,在明确的为人生的艺术态度支配下,历史学者的冷静和理智,又促使陈衡哲在作品中大多冷静而客观地描写社会,反映人生。《小雨点》集中的作品,大多将"至诚"的情感潜藏于作品的人物与情节的叙述描写中。在《波儿》《老夫妻》看似客观化的生活再现中,隐伏着作者对人间"至诚至爱"美好情意的赞赏。《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包含着对不幸者的同情和悲悯。《孟哥哥》在对天真烂漫的孩童生活的叙写里,传写出了"人生聚合离散的欢喜悲哀"。而《一支扣针的故事》,则深蕴着对西克夫人、对神圣母爱的赞颂。这些以写实为主的作品,题材范围由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逐渐扩大。其中,又多以美国社会生活为背景,表现出独特的异域色彩,它们无疑为拓展"五四"小说的题材领域作出了贡献。
伴随着小说中理想因素的增强,陈衡哲在创作中还采用和借鉴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手法和因素,不断提高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小雨点》集中的人物,性格大多显得单纯。作者着意表现他们感情的"至诚"和"真纯",发掘他们性格中的美和善。在陈衡哲笔下,善良友爱的波儿,天真纯洁的景妹妹,执著于事业追求而不惜放弃家庭的络绮思,为尽善尽美地完成母职而牺牲自己爱情的西克夫人……在他们身上,作者投射着自己的理想之光。如果说上述作品仍是以写实为主,还只是带有理想化的浪漫因素和色彩;那么,《运河与扬子江》一文,则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浓烈的主观抒情性,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在这篇几乎没有情节的作品中,作者借拟人化的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抒发了如江河奔流般不可遏止的"造命者"的壮志和豪情,艺术化地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见解。运河与扬子江的形象,分别象征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它们已成为作者主观观念的外化和具象化。而象征手法与强烈的主观抒情相结合,则使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学得到充分、完美的阐发。
在《小雨点》和《西风》里,作者同样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融合了浪漫主义和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小雨点》中,作者笔下的小雨点、风伯伯、涧水哥哥、河伯伯、海公公、青莲花、太阳公公等拟人化形象,各具自己的性格。尤其是活泼、可爱、善良的小雨点,经历了周天、大地和大海,最后被太阳公公送回老家而不消失,更是出自作者独特的想象。而正是在这些形象的塑造中,作者表现了对同情弱者、乐于助人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赞颂,寄托了自己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追求。而在《西风》中,"西风"一改常人心目中摧残花木的破坏者的形象,成为了"自由使者"、"幸福的贡献者",更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构思的新颖与独特。小说中"十分美丽、十分自由"的红枫谷,象征着与现实相对照的理想世界。红枫谷中有芙蓉穴、桂宫、蓼花塘、霹荔谷、野菊圃,居住着西风、月亮儿、蝴蝶儿、秋虫、涧水儿、红叶黄叶儿、丹桂花、白云等,作者赋予了这些自然界的事物以拟人化的情感色彩,既增添了作品的诗情画意,造成动人的抒情效果;更寄托了不满尘界、反战厌战、渴望和平的深意,表达了把"自由和美感"带给人间的善良愿望。
在艺术形式方面,陈衡哲的的小说同样表现出了活跃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探索的勇气。《小雨点》集中的作品,形式灵活多样,它们既体现了"五四"小说创作区别于传统小说的基本方法,也显示出了作者对现代小说的大胆追求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