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淬火,把烧红的剑放到水里突然冷却。我以前经常想:你着急个啥劲呢,等它慢慢自己冷却下来不就行了吗?
其实淬火也是提高铁的硬度的一个好办法,其原理就是剑在加热的过程中,内部的碳原子会在温度的作用下浮积到剑的表面,此时突然冷却,这些碳原子就会来不及逃跑,被老老实实地限制在铁原子之间,从而达到提高硬度的目的。
淬火之后再经过打磨等小工序,铁剑就新鲜出炉了。欧冶子苦干、实干加巧干,三年时间里造出三把绝世好剑,献给了楚王交差。风胡子给这三把剑起了名字:龙渊、泰阿和工布。到了唐代,为了避开国皇帝李渊的名讳,龙渊剑改叫龙泉剑。
《越绝书》中说,晋国得知楚王搞到了三把好剑,十分眼馋,明目张胆地说你把剑给我吧。楚王说凭什么啊?我的剑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晋国说你不给是吧,我打死你个小气鬼。于是派兵围攻楚国都城,围了三年,把楚王饿得头昏眼花,就带着那把泰阿剑爬上城楼,对着下面围城的晋军挥舞,刚要说“我把剑给你们,别再围城了”,结果剑气一挥,城下面的军队全部被剑气击中,死伤无数,晋军大败而去。
这也太夸张了吧?如果那几把剑那么厉害,早干嘛去了?拿出来比划一下不就行了吗?我们只能认为这是强调先进武器在当时的重要性。《战国策》中说:“龙渊、泰阿,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看来威力虽没那么夸张,但也确实不小。
唐朝时,政府在欧冶子炼剑的地方设县,以宝剑命名,叫龙泉县,一直叫到今天。为了纪念欧冶子,后人在那里修建了剑池亭和欧冶子将军庙。直到今天,龙泉这个地方还在沿用欧冶子的铸造技术,生产了大量的龙泉宝剑,在各地的商场都能买到。你可以效仿楚王的办法,买一把现在产的龙泉剑指一下你的敌人,看看剑气能不能把敌人击伤,但是你要做好随时逃跑的准备,否则会被敌人逮住暴揍。
第十四句 珠称夜光
珠,本义为珍珠,就是蛤蚌壳内由分泌物结成的小圆球。
珍珠形成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沙粒等异物窜入蛤蚌壳内,蛤蚌很不舒服,想把它取出来,但是又没长手,想找人帮忙又怕被吃掉,取不出来怎么办呢?蛤蚌有自己的办法:受到异物刺激,就分泌一些物质,把异物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这个就是珍珠。
汉代魏伯阳在《参同契》中就说过:“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槚,一种茶树。成语“鱼目混珠”就是出自这里,用来比喻以假乱真,而且乱得比较低级,很容易被揭穿。但这个成语还有一层深意:如果进入蛤蚌体内的异物不是圆形的,形成的珍珠也就不那么圆,于是,人们在人工饲养珠蚌时,曾经试图向其体内塞圆圆的鱼眼睛,以期生成很圆的珍珠,但是后来发现放鱼眼睛进去之后,珠蚌根本不用分泌物去包裹它,无法形成珍珠。
这句的意思是:最好的珍珠,要数夜明珠了。
·你照亮了黑夜 我却看不到你·
珍珠本来就是个稀罕物,而夜明珠更是珍珠中的极品。人类在心理上就惧怕黑暗而渴望光明,在没有电灯的古代,夜明珠这种夜间能自动发光的东西正好满足了人们既想看到光亮又不想花钱点蜡烛的心理。绝大多数夜明珠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珍珠,而是一种矿石珠,蛤蚌壳里生成的珍珠能发光的非常少见。
我国最早关于夜明珠的记录,是上古时代神农氏所有的“石磷之玉”,号称“夜明”,至于晚上发不发光、有多亮,只有神农氏知道了。此后关于夜明珠的记载和传说很多,《史记》中记载:魏王向齐王夸耀说我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夜明珠十颗。看来那时候夜明珠已经很普遍了;据说秦始皇陵墓中就有很多夜明珠,可以用来代替蜡烛。人都死翘翘了,不知道还要光亮干什么?可能是秦始皇焚书之后后悔了,想在地下好好学习一下那些被他烧掉的书,真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同学啊!汉光武帝刘秀的小舅子郭况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把夜明珠挂在房檐上,“昼视之如星,夜望之如月”,晚上可以当路灯用,真是太有财了!晋代王嘉《拾遗记》中说:有种长得很像猪的野兽,嘴里衔着夜明珠,像蜡烛一样亮。看来不仅仅是好白菜都让猪拱了,连好夜明珠也让猪叼去了;唐睿宗时,一颗名为“水珠”的夜明珠售价亿万;据说元朝曾派官员远渡重洋,去斯里兰卡采买红宝石夜明珠和石榴石夜明珠;据说明代皇宫大内有好几块祖母绿夜明珠,晚上比蜡烛还亮;据说民国时东陵大盗孙殿英从死了好多年的慈禧嘴里抠出一颗超大个的夜明珠,估计上面还粘着慈禧两颗门牙呢,后来孙殿英把这个宝贝送给了宋美龄。
上面说的这些夜明珠,前面加了“据说”的都属于传说。历史上关于夜明珠的传说太多了,如果这些传说都是真的,那么夜明珠至少也有万八千颗,但真正的夜明珠你见过吗?见过的举手!没有吧?反正我是没见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都认为夜明珠就像幸福一样,只是一种传说,现实中永远也找不到。直到1982年,广东一位姓霍的人在钨矿床里发现了能在晚上发光的萤石,大家才开始相信夜明珠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开始寻宝,并陆续发现了夜明珠,如钻石夜明珠、水晶夜明珠及锂辉石夜明珠等。
专家说,夜明珠之所以能够发光,是由于组成矿物晶体的原子或离子在受到激发因素作用时,其外层电子发生跃迁而引起的,其发光机理为“吸收、储藏、转换、释放”。这些道理一般人搞不太明白,反正我们只知道夜明珠能发光。可惜,至今为止,所谓夜明珠都是在采矿过程中发现的,而且到了晚上也没有传说中那么亮,广大考古工作者没有挖出一颗古代的夜明珠,极大地打击了我们这些猎奇者的信心。
但是有人说看见过真的古代夜明珠,而且是慈禧用过的。
据说慈禧皇冠上有九颗夜明珠(也不怕压出颈椎病来)。到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和光绪皇帝从北京逃往西安,为了讨好洋人,将四颗夜明珠作为礼物,派一个小宫女送给洋人。这个小宫女心想: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要给外国人啊?他们打你你就给他?我伺候你这么多年了你怎么不给我呢?早知道我也胖揍你一顿啊!真是个贱坯子!越想越不爽,真是“王八钻灶坑——憋气带窝火”,于是她就带着这四颗珠子跑了。解放后,在西安发现了四颗夜明珠,郭沫若同志考证后,说这就是小宫女藏的夜明珠!据报纸上说,把这四颗夜明珠放在抽屉里,晚上进屋未开灯,一拉抽屉就能看见满屋子的白光,还说后来这四颗珠子被送到国库保管,在交接过程中,很多人都看见过。
令人不解的是,慈禧可能派一个小宫女去送珠子吗?事关国际关系,为什么不派外交大臣去?还有,郭老先生根据什么确定是慈禧的那四颗珠子呢?这四颗珠子现在哪里?能让我等劳苦大众也开开眼吗?
第十五句 果珍李柰
果,象形字,指树上结了果实。《说文》中说:“果,木实也。”《周礼》中说:“树之果蓏,珍异之物。”蓏(读“裸”音),指草本植物的果实。“果”和“蓏”有什么区别呢?有人解释说“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还有人说“在地曰蓏,在树曰果”,后来这“蓏”字和大款的老婆、领导的钱、下岗职工、调研员一样,基本上被闲置了,也就不用再研究到底和“果”有什么区别了。
珍,本义是指珠玉等宝物,引申为重视、爱惜,或宝贵的、贵重的东西,还用来形容精美的食物,如“珍馐”、“八珍”。
李,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就是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李子是很常见的水果,经常和桃子一起出现,如成语“李代桃僵”,出自古乐府诗《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原指共患难的兄弟相爱相助,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成语“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意是桃树李树并不会大喊大叫招揽生意,但因有花有果,人们会经常来树下,走出了一条小路,用来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正直,就能感动别人。
柰,苹果的一种,通称“柰子”,也称“花红”。这两个名称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要说出柰的另一个名字,大家就会觉得实在是太熟悉了:沙果。有人把茉莉也叫“柰”,徐珂《清稗类钞·植物类》中就说:“茉莉为常绿灌木……北土曰柰。”“柰”与“萘”可别弄混了,它俩虽然长得像,但却完全不是一回事。萘,一种结晶状芳香烃,是做卫生球(俗称“臭球子”)的主要原料。
这句的意思是:水果里面,要数李子和沙果最好吃了。
古代人可能没现在人有口福,李子和沙果就算高级水果了,现在可不一样了,什么火龙果啊、木瓜啊、芒果啊、荔枝啊,哪个不比李子、沙果好吃啊?不过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不定有人就喜欢李子、沙果,像被誉为“水果之王”的榴莲,有多少人敢吃?有个朋友去南方,开始也不敢吃那长相恐怖、气味熏人的榴莲,但后来却吃上瘾了,大吃特吃,家里人受不了了,差点闹离婚,看来“水果之王”自有其独特的魅力。
·苹果的作用·
美国人喜欢搞排行榜,什么十大流行金曲、十大卖座电影、十大畅销书等等,年年搞、月月搞、周周搞、天天搞,对休闲娱乐产品的商业化运作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这种做法逐渐被我们学习和临摹,只是一些排行榜经常和大家的好恶背道而驰,也不知道是哪位数学家统计的。
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曾经搞了个健康水果排行榜,你猜猜,排名第一的是谁?
它就是——我们的苹果同志!(热烈掌声)
苹果排名第一的理由是:富含纤维物质,可以补充人体所需,降低心脏病发病率,还可以减肥,是肥胖者的福音。胖人多半是喜欢吃肉类或淀粉类食物的,如果一个人总以苹果为主食,那这个人肯定不会太胖,所以一些美国胖人团结起来,集体决定每周节食一天,这一天只吃苹果,号称“苹果日”。
可能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嘴和肥肉都长在我自己身上,我爱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吃几天就吃几天,谁也管不着,这么大张旗鼓干什么呢?美国胖人这么做,是为了约束自己、警戒他人,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也兼顾他人利益,小小地体现一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民主和自由。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其中有两个人谈的都是一件事:分苹果。
一个正在蹲小号的犯人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我非常想要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但是弟弟抢先提出了这个要求。妈妈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说:“倒霉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呢?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只想着自己。”于是我马上见风使舵:“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把大苹果奖励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后来就被弄到监狱里了。
这个故事说明,必须及时遏止“谎言可以得到实惠”这样的事情发生,否则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严重的后果。
一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出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两个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说:“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最红最大最好吃的苹果。”我们三人比赛剪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
这个故事说明,要得到先要付出,付出与得到成正比,老老实实做人,尽心尽力做事,不偷懒耍滑,不投机取巧,就能迈向成功。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大家都处于一个公平竞争、不附加任何人为因素的环境中。
一个中国人听了这两个故事后,也讲了一个苹果的故事,前半部分与后一个故事相同,到后面就变了:妈妈确定了分苹果的原则后,老大立即拿起工具在烈日下干了起来。等到老大干完活汗流满面地来到妈妈面前时,桌上只剩那个最小的苹果。两个弟弟正在妈妈身边乖顺地啃着又红又大的苹果。老大哭了:“说好的,谁干得好,谁吃大苹果嘛!”妈妈怒斥道:“你的动机不纯,你干活只为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老大争辩说:“可弟弟他们并没有干活呀?”妈妈说:“既然你这么会干,你为什么不替他们干了?”老大呜咽着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