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正规的大型煤炭企业却完全不是这样的,需要在保障矿井内部的安全方面投入大量资金,重大事故发生几率很低。国家对采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有严格统一的规定,为什么小煤窑不理这一套就能够开工赚钱呢?“利益”两个字枉死了多少无辜者啊!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领导四处奔波,结果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晋朝干宝的《搜神记》和梁代慧皎的《梁高僧传》中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凿得很深,发现很多灰墨色的东西。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整个朝廷都没人能解释明白,汉武帝就去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这么笨的人,怎么能懂得这么高深的学问呢?可以问问西域来的人。汉武帝以为他真的不知道,就不问了。过了一百多年,到汉明帝时期,因梦见金人,派张骞(或蔡谙)等人去天竺国求法,并安排天竺僧人在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时候有人想起来东方朔说的话(记了一百多年,够狠!),就把汉武帝时挖到了灰墨色东西的事向天竺僧人请教。僧人说:世界末日天地大劫,这是此劫烧剩下的灰烬,因此叫“劫灰”。
“劫灰”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的“黑金”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之一,“劫灰”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为了得到它,一些既得利益者人为地制造了很多人间悲剧,而且煤炭不是清洁能源,它燃烧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危害着我们的环境。“劫灰”这个伤感的名字,真是饱含深意。
第十二句 玉出昆冈
玉,象形字,就是一根绳子,串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石头,本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玉自古以来就是个稀罕玩意,佩戴玉饰的品种、成色成了身份、地位和风度的象征,《礼记·曲记》中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把玉器作为最高统治者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周礼》还说:“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就是通过不同的玉器来区分爵位的高低,跟时下广告宣传的各种“尽显贵族风范”的“豪宅”一样,权势大、地位高、财富多的人当然要用高档的东西。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要求撤掉带有这类宣传词的广告,但是房子价格只升不降,在普通老百姓眼里,真是“豪”得很啊,把广告撤了就能解决什么问题吗?古有掩耳盗铃,今有蒙眼卖房。
玉除了指好看的石头外,还用来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比如一般用来形容美女的“玉色瑗姿”,就是说美女容貌如玉、举止大方高雅。瑗,也是玉器,是一种大孔的玉璧。“玉溜”指目光,类似秋波。还有“亭亭玉立”、“冰清玉洁”等,多美啊。
“玉”也可以用来比喻有美德的贤才,如《礼记》上说“君子于玉比德焉”。“玉笋”既指美女的手指,又指长得好看又有才华的人,“玉堂金马”则指出身高贵、文武双全的人,这样的人可不好找。玉堂,就是翰林院。
总之,玉是美好之物的代名词。有个成语叫“蒹葭倚玉树”,蒹葭与玉树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贵贱、美丑相差悬殊,所以用来比喻人与人不能相互比较,相当于俗语“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我们常说的《诗经》中的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到底是什么呢?蒹,指未秀穗的芦荻;葭,初生的芦苇,两者都是常见的、不值钱的草。
这里的“昆”应该是“崑”字。“崑冈”指中国西部的昆仑山系,也是中国最大的山脉,西从帕米尔高原起,经新疆西藏之间,通过青海西南到四川西北部,分三支向东分布,长两千五百多公里,光七千米以上的高峰就有好几座,所以一般在文学作品中都会说“巍巍昆仑”。在这一大片山脉中,藏着很多质地上乘的美玉。
·守心如玉·
古人对玉是情有独钟的,但凡有点身份的人都要佩戴玉饰,其普及率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手机,有身份的人都要弄个手机玩玩——有身份的人,就是指有身份证的人。据说玉可以避邪,可以替主人挡灾,如果你戴个玉饰,哪天不小心“咣当”被车撞了或“吧唧”摔个大马趴,玉碎了,你没事!——如果真有这种好事,玉就不是今天这个价了,而且谁也不用害怕遇上交通事故了。
《论语·先进》里面说了这么个事儿:孔子的学生南容,喜欢背诗,特别喜欢《诗经·大雅·抑》中的那首:“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他经常反复朗诵吟咏这首诗。孔子听了之后,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看来娶媳妇挺简单的,什么也不用干,念几句酸诗就行了。
其实没那么简单。孔子对南容的评价是:“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才是孔子嫁侄女的着眼点。南容“三复白圭”,说明南容非常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白圭有瑕疵,可以磨掉,要是说错了话,可就收不回来了,南容对这个道理特别有感触。孔子通过长期培养和观察,觉得南容这个小伙子真不错,如果生在太平盛世肯定能有所作为,不会被埋没,如果碰上乱世,也能安稳活下来,所以才嫁侄女给他。
有个成语叫“蓝田种玉”,出自《搜神记》里的一个故事。
说洛阳人杨伯雍,原来是做生意的,非常孝顺。父母死后,葬于无终山,索性就住那里了。山高无水,杨伯雍一看,闲着也是闲着,就做点好事吧,提了些水放在路边免费给行人喝。
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不做坏事,也不做自己的事。杨伯雍好事一做就是三年,不知道他是靠什么养活自己的,或许免费供水的同时也卖点方便面、火腿肠什么的?要不然就没生活来源了啊。
有一天,路人甲喝完水之后,给他一斗石头子。杨伯雍说这玩意到处都有,我不要。那人说:你找块好地并有石头的地方种下去,能长出玉来,而且你还能娶个好媳妇。说完就不见了。杨伯雍知道不是冲着鬼了就是撞着神了,就按要求把石子种了下去。过了几年,还真看见玉长出来了,好在别人不知道,否则早被偷走了。
杨伯雍是个远近闻名的老光棍,该娶媳妇了,听说右北平这个地方有个徐氏女不错,很多人去求亲都没成功,杨伯雍也来凑热闹。徐家说你有什么资本啊,疯了吧?真可笑!如果你能拿一双白璧来就答应你。杨伯雍乐了:“这可是你说的啊,等着!”撒腿跑到种玉的地里,挖了五双白璧当聘礼。徐家大惊,本来是出于“逗你玩”的心态说的,现在没办法了,只好嫁女儿。皇上听说这件事后,封杨伯雍当官,把他种玉的地方叫“玉田”,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玉田县。
“蓝田种玉”原指遇仙获助而成家立业,后来演变成男女姻缘或两家通婚之意,现在人们用这个成语时,省略了成家立业、通婚等过程,直奔主题,指让女性受孕,与“珠胎暗结”意思差不多。
可是,蓝田在陕西省,杨伯雍种玉在今河北省玉田县,两者相隔几千里,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因为在秦岭北麓有一溪水名称蓝溪,盛产良玉。《长安志》中记载:“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可能是因为同样与玉有关,后人就把这“蓝田”和“种玉”两个词合在一起使用了。
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有一座桥,叫“蓝桥”,这座桥可大有来头,前面我们讲过“尾生抱柱”的故事,那个为了等秋水伊人而抱着桥柱子不肯走、最后被淹死的大傻帽尾生,当时抱的就是蓝桥的柱子。
如果你没专门研究过玉器,会发现玉器店里价格万八千的玉饰,和路边卖的十块钱三个的相比,好像只是换了个地方,看不出什么区别。科技的进步和人性的狡诈紧密结合,让人真假难辨,而我们在抱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同时,自己是否始终坚守着如玉的道德准则?守心如玉,讨个老婆有何难?
第十三句 剑号巨阙
剑,是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一种兵器,其长相基本是这样的:长刃,双锋,中间有脊,短柄。《说文》中说:“剑,人所带兵也。”在冷兵器时代,剑在步兵对决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人送外号“百兵之王”,在短兵相接时,剑的优劣能够决定一个士兵的生死,进而关系到一个国家军事的强弱。
由于剑具有长短可选、软硬兼施(有缠在腰间的软剑)、贵贱由人(好剑贵,一般的便宜)、携带方便等特点,成为古人居家旅游、打架斗殴的必备兵器。
这句的意思是:质量最上乘的剑,要数“巨阙”了。
“巨阙”是把什么样的剑呢?请继续往下看。
·好大一把铜剑,铁锅轻松刺烂·
现在我们能找到的关于最早制造宝剑的记载,主要是在《吴越春秋》、《越绝书》中。
铸剑界的鼻祖欧冶子是春秋时期越国人。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造了五把青铜宝剑,分别是巨阙、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全都锋利无比,而以巨阙为最。“巨阙”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巨阙剑刃长三尺有三,柄长七寸,刃宽约五寸,重约十五斤(也有人说是三十二斤),挥动时剑气纵横,当然一般人是挥不动的,弄不好还会把胳膊挥脱臼了。
这把剑刚铸好的时候也不知道叫什么名,估计是太笨重,没有被领导重视。后来允常的儿子勾践当上了越王,有一天在外面坐着打麻将(那时候还没有这玩意,反正就是在娱乐吧),忽见宫中有一马车失控,横冲直撞,勾践惊慌之中,随手拔出一把剑,指向马车,想叫人赶紧去拦住惊马,但就这么一指,剑气已经把马车砍为两段。
勾践有点不相信,想找个人指一下试试,吓得大家都抱头鼠窜,于是勾践叫人拿来一个大铁锅,用剑一刺,就好像切米糕一样,铁锅被刺出了一个大缺口。因此,越王勾践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阙,就是“缺”。
这五把宝剑是欧冶子平生铸的最好的青铜剑,其中胜邪剑和鱼肠剑是短剑,另外三把是长剑。谁要是碰上拿这几把剑的对手,恐怕凶多吉少了,于是本来代指这五把剑的“三长两短”就变成了用于表示意外灾祸的成语。当然,这个成语的起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礼记·檀弓上》中说:“棺束,缩二,衡三。”意思是说用绳子把棺材底与盖捆起来(那时候还没有钉子),由于棺材是长方形的,所以横捆三道,纵捆两道,这种捆绑方式称为“三长两短”。
按照《史记》的记载,公元前514年,吴公子光宴请吴王僚,派专诸假扮厨师上菜,从鱼肚子里拿出匕首把吴王僚杀掉,从而获得王位,就是吴王阖闾。然后他把伍子胥、孙武等高人收罗到手下,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吴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公元前510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允常把欧冶子所铸的湛卢、鱼肠、胜邪三把剑献给阖闾。阖闾得到三把宝剑后,当成了心肝宝贝,差点供起来。也有人说这三把剑是越王允常的儿子勾践被阖闾的儿子夫差打败之后献给吴国的。
问题来了:专诸刺王僚用的不是鱼肠剑吗?按越王允常送给吴国的说法来计算,王僚也已经被刺死四年了,难道说是刺杀的时候临时向越国借用的吗?越国会把那么宝贝的剑随便借给敌对的国家吗?
还是那句话:真理越辩越明白,问题越想越晕菜。
不过,仔细看看《史记》,你就会发现,人家并没有说专诸藏在鱼肚子里的那把短剑就是欧冶子铸造的鱼肠剑,可能只是一把普通的小匕首而已,也没说吴王僚当时穿了三层普通匕首刺不透的铠甲。你想想,穿三层铠甲去赴宴,那还怎么吃饭啊?连拿筷子都费劲。所以,很可能是后人为了突出鱼肠剑的锋利,强行安排鱼肠剑提前好多年在吴国出场的。
·技术不断进步,铁剑新鲜出炉·
欧冶子答应给楚王铸剑,但楚王的要求比较高,说至少要超过以前那五把青铜剑。
没办法,欧冶子开始四处转悠,找符合条件的铸剑场所。功夫不负苦心人,瞎子走长了也能摸到门,最终他选定了浙江的秦溪山下,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辛的铸剑过程。
这个地方有什么好的呢?首先,这个地方盛产铁英沙,原料随手可拾;其次,当时那一带有大片的松树原始森林,为冶炼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更重要的是,用松木可以制成松炭,松炭内多含松脂,可以作为一种催化剂,降低铁的熔点。
万事已具备,只要不怕累。按理说很快就能铸成铁剑了,但是欧冶子干了三年才成功。为什么呢?
欧冶子三年的工作主要是把铁烧红了之后敲打,敲打完了再烧,烧完了再敲打,没完没了。目的只有一个:提纯,把铁中的杂质清除掉。这个过程也增加了铁中的含碳量,使其强度增加。百炼成钢,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