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讲到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发展历程。修身在先,是一切的基础。现在最紧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修身”改善自己,如果人人都修身,都变成觉悟良好的,后面的事情并不需要去做了,自然会有一个和谐美好的新社会。因此,自己“修身”,也带动别人一起“修身”,是当前最紧迫、最有意义的事情。
6 资格
资格的本质
资格,就是配得的意思。很多人在无意识之中知道在一些场合和情形下,什么是自己配得的,什么是不配得的。在你拥有什么,得到什么位置之前,需要先在内心建立起你配得它们的资格感。这种配得感、资格感由你认识自己的程度决定,你越是深入内里了解自己的本质,你会越加知道,其实你配得更多的礼遇、美好、富裕、位置与荣誉。
我们要先成长之后,发展出相应的内在品德与能力,那么与此同时,资格感也就自然上来了。一个人的资格在本质上全然是内在的,与外在没有必然的关系。例如,我租住在一个封闭管理的艺术村里,这里出租画室的条件虽然一般,却很紧俏。很多绘画工作者要排队一段时间才能租住进来。这紧俏其中有一个很隐秘的缘由,就是在一般人眼里,进到这艺术村来会被认定为已经是艺术家了。有些绘画工作者,特别是一些新人,在内心里面不具备自己是艺术家的资格感,因而,他们很需要住进艺术村,以使外界认同他们为艺术家。仿佛一个不是艺术家的人住进艺术村就变成艺术家了。事实上,与艺术家这个称谓配不配,首先要依据自身的艺术创作力和审美能力在自己心里面自行认定。
资格的本质是内在的,外在的资格设定都是暂时的。外在的资格,往往表现为要符合某些人为制定的标准条件,以这些标准来赋予地位、职位、名誉等。比如,有人将身高、体重之类的条件设定为“美”的条件,可这些外在尺寸再好,心肠不好、自私愚昧的话又怎么能称得上“美”呢?内省的人要超越这种肤浅。内在的资格表现为爱心、智慧、耐心、是非分辨力、行动决策能力等,关乎一个人的人格、品德以及综合能力。比如有些高级官员,如果他们在权力的位置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和获取金钱,而不是全心为大众服务,那在内在他并不配得那个位置。当一个人内在的资格没有达到,他外在的权力地位就无法形成正义的力量,所以他的位置不会长久。
依赖操控与平等自由
有些人不认识自己应有的资格,应有的权利也放弃,对生命无所适从,让外界和他人主宰自己,甘受奴役,这种人表现为自卑、软弱。而另一些人则相反,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认为有资格去做,他们甚至对他人进行奴役、欺压、控制,这种人表现为自负、侵犯。这两种情形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当遇到比他强大的,他会去依赖,遇到比他弱势的,他会去操控。自卑、软弱的人与自负、侵犯的人在一起就会形成相互依赖与操纵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人很矛盾,他们既彼此敌对怨恨,又彼此牵制需要,既相互扶持又相互伤害,不断地战争又不断地和好。他们是活在无明中的人。
目前,出于对“自由”的错误认识,很多人不能正确地了解资格感。有人觉得自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所以,理所当然地去做那些自己没有资格做的事情,这是大错特错。很“自我”的人,自以为拥有做尽一切的资格,狂妄自负。其实,这样的人完全失去了和自己心灵的连接,完全头脑化、理性化了,对自己的同类没有同情心,没有怜爱,没有诚实和对人性的丝毫理解与尊重。
正确的自由是你的自由不妨碍任何人的自由。你知道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你尊重自己的自由感,也尊重他人的。那么“随心所欲不逾矩”是如何达成的呢?只有到你都是用你的自由,从爱心出发,做那些对人对己均有好处的美好的事情时,你才会拥有随心所欲的自由。不到这个程度,你将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感到绝对自由。
内在的资格感与外在的资格
资格感在本质上是内在的。内在的资格感,是一个人拥有价值、能力、尊严的综合体现。它是一个人在内心之中对自己价值的自我认定。这个资格感的提升过程也是一个人认识真我、增强内在力量的过程。
有些人拥有外在的资格,但在内心却没有相应的资格感。比如,有人已经为人父母了,但在孩子面前仍然不能有作为父母的尊严,孩子也不愿意听从他们,不愿意尊重他们,这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建立起内在的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作为合格家长的资格感。又比如,在演讲大赛中,一些参赛选手有着极其优秀的能力,其能力大大地超过了一些评委们。虽然表面上,评委们有资格评判选手们的表现,但他们的内在资格感很可能已经受到挑战。
我们无须把外在的资格——地位、职位、名誉等看得太重,那只不过是一场戏剧,很可能稍纵即逝。但我们要在自己的内心建立尊贵感、尊严感。当内心拥有了资格感、尊贵感,你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从容地接受和享受应得的位置。内在的资格感、尊贵感是真实有力的内在力量,和这个力量相比,是否被赋予相应的外在位置、名誉,已经变得毫不重要了。
自我价值感
人们由于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而去追逐外在的成就,满足他人的希望,用外在的东西弥补内在的匮乏感,通过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而产生对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基于外在的成就、别人的看法来认定自己的价值。在追逐成就和价值感的同时,一些人会通过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而看到人潜能的无限性,有些人也慢慢领悟到这能力均来自一个人的内在,从而转向自我认识。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说白了就是自己还没看得起自己,他们通常会忙忙碌碌,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乎些啥。自我价值感高的人,通常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懂得享受宁静和清闲,有充分的自我肯定而超越了别人的眼光。
事实上,如果上天让我们存在,我们就一定有价值。重要的是要去认识我们作为一种存在本身自然具有的价值。一个人开办公司赚了钱,他对自己的感觉十分好。有一次他被问到,假如现在突然间你失去一只手臂,像维纳斯一样,你的自我价值感会受到影响吗?他的脸色一下子沉下来,跟着说,那样的话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勇气好好地活下去,我还有什么用?你也可以问问自己,假如现在外在的东西——金钱、成就、名誉都没有了,你自身的价值感会受到影响吗?你还认为自己有完全的价值吗?
倘若一个人的价值感完全来自对自己本身的自然接受和肯定,那么,他就会像有根基的大树一样,不怕风霜雪雨、四季流转,无论发生什么也不会影响他的自信。若是建立在外在那些可变的因素上,那么这价值感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小屋,很快会被海浪冲垮。我们要省察自己的价值感到底是来自外在还是内在。
要提高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就要不断地去除附加在我们身上的外来人格、思想意识,去除我们自身心里所有对外物、他人的执著依恋。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信、自尊会渐渐提升,价值感、资格感也随之同步自动地提升。
识别角色与资格
一个人一天之内不知道要变换多少角色。早晨起床,你是家庭成员;走在马路上,你是行人;要驾驶车辆,你成了司机;到了职场,你成了职员;去超市购物,你又变成了消费者;等等。每一个不同的角色都有着资格问题。比如,你作为经理有资格敦促下属的工作,但没有资格评断另一个和你平级的经理的工作;即便是一国之总统,到超市买东西也一样是一个普通消费者,不应有超越了的资格。
角色随时变换,角色并不是真正的你,但它能够体现真正的你有如何的性质。每一个角色都有其自己的资格和界限,我们要懂得随时转换。有人在事业上很成功,是大老板,回到家里依然是那副架势,在孩子面前不像个可敬的父亲,在妻子面前不像个平等的伴侣。这就是角色混乱,没有弄清楚基本的事实。女皇晚上回到家中,也要解下皇帝的角色,要成为一个温柔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角色混淆是由于人们误将某一种角色当成了真实的自己,他带着这一角色的特质到所有其他的角色之中去了。
一个人能够活出真实的自己,是要在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启发之后。因此,做真实自己的同时,可以做好该做的一切角色。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天赋的角色,这个天赋的角色使得我们作为整体中的一个个体的最优特质得以自然呈现。每个人天赋的最优特质是不同的,在回归真实自己的过程之中,这个特质会慢慢显露出来,这个特质往往和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一致的。用这个天赋特质而活,你就活出了你的天命。由于天命是上天赋予的,一旦进入天命的角色,你将无须刻意地作出努力,一切都会顺利、自然地达成。
提供帮助的资格
很多人去帮助别人,是出于“应该”的规条。也就是在他的思想上有一种认识,面对弱者应该去帮助,帮助才是对的,不帮助是错的。出于这种原因所提供的帮助只是一种机械的做法,不是出于真心。机械的做法不容易掌握帮助的“度”和有效的方式,很可能将好事做成坏事。实质上,这不算是一种真正的帮助,虽然表面上是。
出于真心去提供帮助,也要十分清楚帮助到何种程度为止。比如,作为客人,在厨房里帮助主人准备晚餐,你要时刻留意主人在哪些地方需要你帮一下,哪些地方他想自己来。一个恰当的度,会让你们很默契,主人亦十分开心。有人困窘,需要向你借钱,你要考量借出多少对你来说是没有负担感的,是愿意借出的,也要考虑对方是否依赖别人,自立能力如何等。一个良好的“度”的把握,使得对方得到了真正有益的恰当帮助,提供帮助的人也得到了快乐。
一个人应该清楚自己对任何事情的掌握和精通程度。具备帮助别人的资格是指,在要提供帮助的那件事情上,已经十分精通熟练。不到精通熟练的程度的时候,你的目标是帮助你自己,而不是别人。特别在灵性成长这一领域,这是内在的领域,外在其他人如何帮呢?
有人不具备帮助别人的资格,他也去帮忙,那就导致“越帮越忙”。越帮越忙的人,他的主观意图是想提供帮助,但效果却是给别人添了麻烦。因此,你要去帮助别人,先要清楚自己的程度、能力与资格。即便你完全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也要知道对方是否真心愿意接受帮助,是否懂得自立,是否将帮助视为理所当然。有些人并不配得到帮助。
当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帮助的概念将会在你的头脑之中消失。你做了很多事情,帮助了很多人,但你并不会觉得你做过什么,不觉得自己在提供帮助给别人。你只是自然而然地那样行动罢了。
说话的资格
我们要对自己的发言权有所尊重。只说友善的、发自真心的话语。不要谈论及评判别人,因为从最深的内在本质来说,一个人没有权利和资格去评判另一个人。人与人是平等的。无论任何种族、国籍、权力、性别、贫富、长幼的不同都不能影响作为同样的人类,在人格上的平等性。因此,从灵性上说,没有人有资格评判他人。
辨识自己说话的资格,需要我们十分诚实地了解自己与对方的角色、环境的具体状况、谈话的目的等。我们说的都是有资格去说,并且负得起责任的话。对于那些我们不清楚的、听闻的、一知半解的、不必让对方知道的、与谈话的主题无关的内容,应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