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2006年5月之后,大量投机资金涌进权证市场,5月最后一周25只权证总成交额达到1047亿元,日均成交超过200亿元,超过了同期深市所有股票的成交额。25只权证超过深市所有股票的成交量,完全可以用“长河浪头连天黑”来形容。在巨大的成交量的推动下,茅台权证5月份最后两个交易日分别上涨了922.82%和99.28%,仅仅用了两天时间,上涨了近20倍。权证市场的火暴,与其“T+0”的交易规则有关。两天能涨1000%以上,连期货市场都相形见绌。100%的利润可让人冒杀头的风险,1000%的利润,那肯定是“杀头不过头点地,脑袋掉了碗大的疤”。一些有赌徒心理的股民看得急红了眼,不顾一切地奋勇杀入。
一个铺天盖地的大泡泡一下子就被吹了起来。2006年5月29日,两市25只权证,除中集认沽权证下跌4.68%外,其他24只权证全线上涨,涨幅超过10%的有9只,其中武钢和宝钢的认购权证涨幅超过30%。10只钢铁类权证表现抢眼,最小的钢钒权证也有6.48%的涨幅。
暴涨必然暴跌。2006年6月2日,茅台认沽权证在低开后迅速拉高,涨幅超过9%,其他权证也高开高走,邯钢权证涨10%,而万华权证涨8.7%。“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涨得越高,风险越大。茅台认沽权证在短短三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过22倍,已完全处于深度价外。这给可以创设权证的券商套利机会,6月底券商创设了4900万份茅台权证,于6月1日上市流通。6月1日的上涨,和6月2日开盘的迅速拉高,不能排除这些券商在拉高套利了。果然在拉高后,10点半左右,26只权证出现大幅跳水,到收盘时26只权证全部下跌,平均跌幅高达18.5%。跌幅超过20%的权证达到12只,宝钢认购权证下挫23.9%,而茅台认沽权证下挫21.3%。万华权证在急跌33%之后,被投机资金迅速拉起短线,升幅达到20%。
这时有个别聪明的股民已意识到这是一个大阴谋:主力机构如此疯狂地发动“权证战争”,目的就是“创设”。太阳底下有最黑暗的阴影,贴身保镖是最危险的人。我们的管理层也太天真了。希望“信得过”的大券商用创设来维持市场的稳定,结果他们以疯狂的炒高,来使自己可以创设,可以无风险套利。在“清欠”战中,道德的谴责在利益面前是何等的苍白。管理层根本没有吸取教训,这次又凭借道德上的“信任”给一些大券商以创设的特权。从万国、君安,到中经开、南方,教训还不够吗?中小股民不禁要问:管理层是真的不能吸取教训,还是根本就在保护大机构?
权证狂赌“末日轮”
2006年6月14日,距离行权仅2个多月的宝钢认购权证,下跌6.53%,收在1.017元,离1元关口仅剩一步之遥,开始了“末日轮”的风险释放。
2006年6月22日,权证成交额跌破百亿大关,只成交了90亿元。并且再度上演跳水行情,至收盘,除鞍钢认购、五粮液认购略有上涨外,其余24只权证全线下跌。首创认购和万华认沽跌幅均超过9%。暴炒之后,权证市场一片狼藉景象。随着价格的一路飘落,到2006年8月3日,内地权证市场出现了“仙轮”。万科认沽权证收报0.09元,成为权证市场首个跌破0.10元的品种。“仙轮”是香港权证市场的称呼,指低于0.1港元的权证。还有一个月行权(实质已没有行权价值)的万科认沽,将会向0.001元靠近。
对一些毫无价值可言的权证进行狂炒,自然引出操纵价格的问题。上交所于2006年8月15日宣布,因国泰君安证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江苏路营业部一证券账户涉嫌操纵宝钢权证,对其采取盘中限制交易的措施。上交所表示,将继续根据宝钢权证交易情况,在盘中针对异常交易及时采取限制有关证券账户的权证交易、盘中临时停牌等必要措施。也就在同一天,深交所也发出通知,宣布从即日起到8月28日(万科认沽权证的最后交易日),将对万科权证实施重点监控和风险控制措施,对蓄意操纵交易价格的投资者及有关单位将进行严厉查处,必要时将限制相关账户的权证交易。这意味着交易所对权证的投机炒作开始打击。这种打击来得太晚,“有资格”的券商们已创设套利结束了。
面对交易所的打击,剩下的就是“没有资格”的赌徒们,他们如何咽得下这口惨败于大券商之下的气?决心与监管层一搏高下。也就在两个交易所发出“宣言”的同时,随着大盘的强劲反弹和钢铁类股票的走强,他们奋力自救,钢铁类认购权证又出现全面上涨。这使权证的交易金额达到80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16亿元之多,增幅达25.41%。不过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做出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的成交量,这注定了他们是困兽之斗,必败无疑。
跟监管层较劲,自认倒霉吧。上交所旋即披露了大比例持有即将到期的宝钢认购权证(最后交易日为8月23日)的“大股东”名单。持有宝钢最多的为大庆通博油田科技开发公司,持有宝钢认购权证1938万份以上,最新市值超过1058万元。不过宝钢认购权证与深度价外的万科认沽权证不同,以8月15日的收盘价来说,宝钢股价4.17元,权证行权价4.20元,如果在最后几天里宝钢继续上涨,权证自然还有价值可言。
谁炒曝光谁,这一招产生了效果,“末日轮”的炒作开始降温。在两天大涨53%之后,宝钢认购权证开始出现快速调整,随后逐波下行。万科认沽也逐波向零价值靠拢。
但8月22日,宝钢认购权证在谢幕前一天演绎了“末日轮”的最后疯狂。振幅达到39.34%,换手率高达895.88%,最终下跌19.85%,报收于0.218元,创上市以来的新低。最后一天,8月23日,宝钢认购权证开盘后一度顽强上涨11.93%,因为宝钢股票上涨,股价比行权价高出1分钱。可上午收市时,已敌不过疯狂出逃的抛盘,下跌6.88%,报在0.203元。下午开市后,“末日轮”的最后跳水开始,价格一路而下,最终收在0.031元,跌幅高达85.78%,换手率更是高达1164.77%,创下中国股市单日换手率之最。当日宝钢收在4.17元,低于行权价4.20元,如果加上权证最后定格价0.031元,从理论上说,没有行权的价值,可谁知道在行权的几天里宝钢能不能上涨呢?又有谁知道如果大笔买入宝钢,宝钢就不会被打到行权价以上呢?所以或许有人是愿意行权的。
2006年10月30日,即将到期的武钢认购权证也上演了最后的疯狂,暴涨58.98%。而在此前一天,这只权证已涨14%。30日以跳高6.87%开盘后,一路飙升,最高涨幅达到74.94%。换手率达到482%,成交金额29.35亿元。武钢认购和武钢认沽两只权证,到11月16日将进入行权期。武钢认购累计创设了4.4万份,一些无知的投资者预计行权期之前一些券商会大量回购进行注销,所以用狂炒来进行逼空回购盘。但中国创设的权证是不需要强制回购注销的,这完全超出了人们对“不公平”的想象。不过在“不公平”之下,还真的有正人君子,就在狂炒的第二天,上海证券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最新注销了800万份武钢认购权证。管理层总算看到一家可以信任的券商,满足了一下对“道德”的渴望。
与宝钢认购权证不同的是,随着牛市的越走越高,一些认沽权证纷纷跌入价外,有些已深度价外,形同废纸,可这些权证仍然在交易,以完成它们纯粹投机的使命。2006年10月19日,深能认沽权证在最后交易日以跳低15.79%开盘后,从0.032元逐波下行,最后定格在0.002元,全日下跌94.74%,无情地向零价值回归。
随着武钢认购权证的交易结束,权证市场归于沉寂,2006年的权证疯狂画上了句号。在“黄金十年”的第一年,权证市场就得了“疯牛病”。
第三、都说牛市好风光
无限风光在基金
2003年10月28日,《证券投资基金法》获得通过,并于2004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虽然通过并实施了《证券投资基金法》,但2003年和2004年并没有迎来基金的“黄金年”。到2006年的大牛雄起,基金才真正迎来大发展。
管理层一直有这样一个理念,认为机构投资者是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是长期投资的倡导者。其实在许多股民眼里:他们不是!所谓的“长期投资”是因为资金庞大,进出的速度慢。多年的股市经历告诉股民,机构投资者只是能够操纵股价的那些人,由于他们的资金庞大,能在这个市场上得到更多的好处。比如他们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在新股的认购上稳赚一级市场无风险利润,而散户不能成为“战略者”,只能成为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散兵游勇。
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散户们可以得到公平和保护,比如香港《证券上市管理规则》规定:无论何时,任何类别的上市公司均须有一指定的最低百分比由公众人士所持有。根据这一条,在申购新股时,无论资金大小、中签与否,每一个有效申购账户至少配售1手。另外,香港市场对参与询价的资格未作限制,不仅是全球的机构投资者,有实力的散户也可用个人名义参与询价并成为战略投资者。而内地股市,散户没有话语权,也没公平待遇。不过股市十几年过来了,大多数散户也已习惯了低人一等的处境,谁叫咱不是生在帝王家呢。
2006年大牛雄起后,管理层为使牛劲持久,开始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基金。2006年6月22日,证???会正式对外发布施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试行)》,对基金持有人利益、公司独立性、股东责任、独董制度、关联交易、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希望基金在规范中给股市带来稳定和长期投资的理念,希望基金信心坚定地持股十年。
既然管理层有此美意,基金管理公司当然“自言歌舞长载”,乘机来个大扩张。2006年,基金不仅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也是取得有史以来最大丰收的一年。53家基金公司的287只基金全年经营业绩达到2708.16亿元,净收益达到1248.31亿元。业绩越好,买基金的人就越多,基金就越发庞大起来。到2007年,有9家基金的净值规模超过了1000亿元,而其中的前三,华夏、博时和嘉实基金,管理的规模更是超过了2000亿元。2007年又有61只新基金发行,其中包括19只封转开基金。一时间基金成为紧俏商品,连夜排队买基金和买房子,成为中国的两大“奇观”。到2007年底,还有33只“老式”封闭式基金,买不到新基金的人,就视此为稀缺资源,入市横扫,热烈追捧。
截至2007年12月31日,有基金产品的基金公司共有58家,其中管理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资产净值为22205.12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17126.49亿元,增幅达到337.23%。此外这些基金公司还管理着2362.74亿元的封闭式基金。而股票型基金的资产净值总规模达到了24567.78亿元,占证券投资基金资产规模的77%。由此基金构成了股市中最大的“集团军”,气势浩大,无人能敌。
58家基金公司组成的“集团军”中有四大军团。第一军团管理资产超过1000亿元的有9家基金公司,最大的2261亿元,最小的1069亿元,它们依次是博时、华夏、嘉实、易方达、南方、大成、广发、华安、景顺长城。第二军团管理资产在500亿~923亿元之间,共有16家,规模靠前的分别是银华、融通、鹏华、中邮等。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的第三军团有21家,而规模不足100亿元的第四军团共有12家。
2007年,上证指数上涨了130%,在2007年共有59只基金实现了130%的收益,跑赢了大盘。收益翻番的更是多达123只。尤其是那些老基金,收益最为可观。成立一年以上的基金平均年收益率达128%,其中一半的基金收益都在125%以上。从收益前十名来看,均属于股票型基金,其中包括6只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3只偏股型基金和1只指数型基金。2007年净值增长率排名前4位的基金分别为:华夏大盘精选(226.28%)、博时主题行业(186.84%)、易方达深证100ETF(186.84%)和广发聚丰(181.91%)。2007年封闭式基金整体净值增长率为122.25%,上证基金指数全年上涨142.6%,深圳基金指数上涨149%。可以说,基金的业绩全面跑赢大盘。面对如此业绩,那些跑不赢大盘的散户,只能“一递一声长吁气”。
于是有人就认为,基金由于是专家理财,所以能有如此的增长,能跑赢大盘。但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觉得基金能跑赢大盘,只是因为更容易影响股价。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比如2007年新推出QDLL基金,到年底具备QDLL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有11家,4家已成立QDLL基金,发行时受到疯狂抢购,造就千亿申购的神话。然而不到半年,出海的QDLL基金全部跌破面值,有的跌破了0.9元。这些专家一到海外就出师不利,说是因为不熟悉,或许也有操纵不了的原因吧。
实际上随着基金的扩大,问题也越来越多。2007年5月,基金经理唐建因建“老鼠仓”而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个被查处的基金经理,并被基金公司辞退。2007年8月,三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五只基金因未能及时转股或卖出所持有的上电转债而被上市公司强制赎回,直接造成2200万元的损失。“上电转债门”事件令投资者惊愕,犯这种低级错误,显然是根本不把投资人的利益放在心上导致的。
最大的问题是基金经理的“出走”。骄人的成绩使一些吃公家饭的基金经理打起了小算盘,领公家的工资毕竟有限,咱有那么大的“本事”,何不自己出来单干?弄个私募基金或者跑到私募基金那儿拿更多的报酬。于是乎一些公募基金中的明星级经理来了个胜利大逃亡,纷纷离职,投奔私募而去,如肖华、江晖、闵昱、李学文等明星经理或投资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