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0日,上证指数突破2000点。2006年12月12日,上证指数创2342.95点,创出一个历史新高,最后报收在2218.95点,5年来首次站稳2200点。到12月15日,即这一周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港股市三大指数齐创历史新高,上证指数报在2273.91点,深圳成指突破历史最高点6103.62点,报收于6168.49点,香港国企指数全日急升141点,收于历史高位8988点。12月29日,星期五,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大涨107.88点,站稳2600点大关。深圳指数大涨210.85点。2006年,上证指数和深圳指数均大涨了130%,居全球之首。沪市全年成交金额突破9万亿元,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更重要的是,市场平均股价从2005年最低的4.39元涨到7.67元,这可是实实在在的钱哪。“坠粉飘香,日日红成阵。”2006年股市一片欢腾雀跃,当上证指数突破历史最高点,冲到2600点以上时,股民们的想象空间被彻底打开,“黄金十年”的美妙情形似乎已完全展现在他们面前。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不是股民的“坐观”者也坐不住了,赚钱效应使得银行储蓄开始了大搬家。2006年10月,银行月度储蓄存款出现了5年来的首次下降。而同月,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比上月增加了2161亿,同比增长了182.9%。仅在12月7日一天,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就募集了419亿元。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告诉我们,2006年12月份,A股新增开户增长到50多万,而2007年的头一个月,又猛增138万户,较前一个月增长2.34倍。到2007年的1月底,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8196.27万户,也就是说,13亿中国人每百人中就有7人成了股民。如果每一新增账户带来1万元的入市资金,那么每个月就有上百亿的资金杀入股市。
我们从成交量上也可以看到资金的充沛。沪深股市的成交量在2007年达到一个新的量级:2007年的第一个交易日,成交量就超过1200亿元,此后一直到2月1日,每天的成交量均在千亿元以上。2007年1月9日,上证指数达到2807点,沪深股市总市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股市中再现5年多以前看到的百元股。而上证指数从1000点到2900点,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
牛市好办事,新股赶紧发。2006年共发行75只新股,新股融资额为1305.86亿元,A股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IPO市场。同时公募基金也成立了90只,首募规模合计为3922.93亿元。截至2006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达到1434家,总市值为90599亿元,股票市值与GDP的比率由股权分置改革前的17.7%提高到44%。2006年沪深两市平均日成交金额为382亿,A股筹资为2432亿元,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股市的高歌猛进,令股民们喜不胜收。在股市上丰收的股民不忘“翻身道情”。河南商丘的一位股民在网上对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写道:“作为一个在股市上拼搏8年的小股民,2006年是丰收的一年,这一年我弥补了所有的亏损,故心中对您充满感激之情。”在某财经网站发起的网民留言栏中,给尚福林的留言数占据榜首。2006年底,尚福林当选“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得此荣誉的有企业家,有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政府官员获此殊荣,尚福林还是第一个。不过他谦逊地说:“我也是平民出身,想为老百姓做点事,到证监会也是想做点事。”
同样高兴得合不拢嘴的还有国资委。2005年6月到2007年5月,在23个月中,A股流通市值从4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股改开始时,流通市值为1.4万亿元,非流通市值约2.8万亿元,到2007年5月,流通市值为6万亿元,而非流通市值为12万亿元。股改使非流通股市值增加了9.2万亿元。除去一般法人股的1万亿元增值,国有控股的852家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法人股增值达到8.2万亿元。到2006年年底,157家央企的净资产约3.9万亿元,8.2万亿元是央企净资产的2.2倍。据财政部预算的数据,新中国成立58年来,国有经营性净资产约8万亿元。也就是说,股改两年来国有股的增值,已超过58年来国有经营性净资产的总和。
“仰观势转雄,壮哉股改功!”国资委恐怕没想到,通过股改,“疑是银子落九天”,国有资产像爆米花般地增???了。
在股市火暴的氛围中,国际上石油、金属等资源价格的持续暴涨传导进国内,给火热的股市浇了许多油。尤其是黄金,2005年无疑是黄金市场的牛市,年末收盘较2004年的收盘价上涨了13.1%,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金收盘价为133.55元/克;美国黄金现货2005年收盘价则为517.2美元/盎司,较2004年上涨18.08%。2006年的第一周上海金交所AU99.99金再度上涨2.44%,美国黄金现货一周上涨4.39%,为此山东黄金在新年的4个交易日里,涨幅高达30%,中金黄金也涨17.57%。由此引爆了股市中有色金属板块的全面暴涨,“有色,有色,有声有色!”股民高喊着狂抢有色金属股。
这时人民币升值进入加速阶段,再给股市添了一把火,使股市弥漫着的狂热情绪达到沸点。上上下下一片“资产重估”之声,似乎通过“重估”就能为狂涨找到合适的理由。“重估,重估,重仓不沽!”股民们又是一片呐喊,扑向资产重估板块。
2007年1月30日,在股市逼近3000点关口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迪拜召开的英国《金融时报》中国—中东峰会上表示:中国股市“泡沫正在形成,投资者应关注风险”。他认为,“从利润、回报率和其他指标来看,70%的内地上市公司没有达到国际标准。”与此同时,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发表了《警惕股市泡沫》的文章,来华考察的投资大师罗杰斯也觉得中国股市的狂热是一种危险的迹象。然而在乐观情绪之下,“泡沫论”就像股市里的一个小泡沫,很快就被淹没了。证监会主席范福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关于目前股市是否有泡沫,这个问题比较幼稚。”所谓“幼稚”,言下之意,谈也别谈!证监会正准备抓住这种大好时机,把股市做大做强,让各大银行纷纷登陆哩。
果然,2007年2月6日,证监会批准5家新基金发行,这无疑给市场传递出一个信号:不要争论泡沫之类的“幼稚”问题,现在是大发展时期。股市信心大增,在猪年的第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站在3000点之上,再呈向上突破的形态。
这时几乎所有人都忘却了这个市场的本质,本质的改变,不是仅靠股改就能一下子解决的。
两“牛”齐奔迎红筹
香港同胞,血浓于水,情重于山。有饭一块儿吃,有牛一起奔。既然内地“疯牛狂奔”,香港这个国际市场,也撒开牛蹄子,一起跑吧。
2006年7月5日,沪深两权重最大的上市公司、内地首家H股和A股全流通的上市公司--中国银行登陆沪市。以3.99元开盘,较发行价3.08元上涨了近三成,最后收在3.79元,换手率为51.06%。市场上总有一些战战兢兢的人,他们顾虑重重,担心全流通公司的上市会导致股市大动荡,结果啥事也没有,非常平稳地登陆了股市。
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以“A+H”的方式,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步上市,A股开在3.4元,收于3.28元,比发行价3.12元上涨5.13%;H股以3.6港元开盘,比发行价3.07港元高17.3%,最后收于3.52港元。这样中国工商银行就成为沪深股市最大的权重股。中国银行登陆A股,和中国工商银行“A+H”的发行上市,使香港人看到了“A+H”模式把内地与香港股市联成一体。
2007年香港迎来“回归十周年纪念”。2007年3月初,上交所理事长耿亮向媒体表示,争取在近期内实现香港红筹股直接在上交所上市。红筹股是香港人对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内地绩优股的称呼,在2002年到2005年的大熊市时,一些内地绩优公司都愿不在A股市场上市,纷纷到海外,尤其是香港联交所上市,其中包括号称中国最赚钱的公司中石油。如同山沟里的孩子,拼了命也得考出来,离开这片穷山恶水。现在家乡变样了,家乡人民当然希望孩子们能回来建设家乡,因此红筹股回归的呼声一直不断。所谓直接上市,就是红筹公司直接在A股市场实施增发,以达到回归的目的。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管理层就开始探讨如何让红筹公司在A股市场实施股份增发,来达到红筹股回归。至2007年1月底,共有85家红筹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总市值近3万亿港元。
红筹股回归、“A+H”概念、内地资产概念、回归A股概念、资产重估、人民币升值等,把香港股民的头脑搅得火热。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建设银行、中石油、中国神华和中国电信四家将在2007年下半年回归A股市场。于是香港股民开始大举买入H股。果然,2007年6月15日,建设银行发布公告,表示计划发行90亿A股。当时建设银行在香港的股价为5元港币左右,A股的融资预计超过450亿人民币。消息一出,建设银行股价放量连续上涨。在6月18日和20日,端午节前后,股价连续跑赢大盘。在建设银行股价走高的同时,也带动了工商银行H股的连续走高。既然内地与香港以“A+H”的方式手牵手了,两头中国“牛”开始比拼奔跑的速度。
在香港端午节休市期间,有8家内地银行由于违规资金入市而遭到证监会的处罚,但这丝毫没有浇灭香港股民对中资银行股的追捧。端午节之后开市,除招商银行H股下跌1.89%外,其他银行股全都上涨,其中建设银行以1%的涨幅一马当先。随着红筹股的上涨,香港联交所的几项交易纪录被刷新。2007年6月18日,香港联交所创下1009.62亿港元的成交量最高纪录,其中H股和红筹股的成交金额分别为440.86亿元和150.53亿元,也创下了历史最高成交金额。管理层或许想通过H股和红筹股回归A股市场的方式,缓解A股市场的火暴,没想到导致的却是内地与香港攀比着上涨。
2007年6月20日,香港《星岛日报》披露,中国电力将于近期从母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处购入10个发电厂,涉资20亿元人民币,总装机容量为6000兆瓦。这则消息让香港股民看到了中资股的另一个价值空间。原来H股与A股相比,股价要低,具有上涨空间,同时用港币换取人民币资产,可以享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利润,这也可说是资产重估。现在中国电力的消息,让香港股民意识到,未来几年有20多家大型国企将会获得母公司大规模资产注入的可能性。
就在这则消息发布的同一天,证监会发布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这就是所谓的“QDLL”,即合格的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这个“办法”对于券商和基金申请QDLL资格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从而让香港人看到巨大的资金将要注入香港市场。两则消息加在一起,如同给香港股市添了两把火,香港股市也如同内地股市一样,疯牛般狂奔起来。
“创设”:权证的原罪
谁也不会想到,2006年大牛市,最牛的不是股票,而是权证。权证属于金融衍生品,1995年有过之后,在我们的市场中绝迹了近十年。当股改启动之后,为了配合股改,让一些补偿不足的大股东送点“权利”给流通股股东,于是权证重新在中国股市里登场。2006年3月2日,招商银行22.41亿份认沽权证、华菱管线6.33亿份认沽权证联袂上市。3月7日,上海机场5.67亿认沽权证上市,拉开了权证大扩容的序幕。此外华侨城权证、G长电权证也获得股东大会通过,而邯郸钢铁、包钢股份、原水股份、雅戈尔、伊利股份、五粮液、青岛海尔等7家公司也公布了带权证的股改方案。
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有资格的券商可创设同种权证,所创设的权证可于2006年3月7日开始交易。所谓创设,就是交易所希望自己“信得过”(有资格)的券商,在权证暴涨至价外时,“虚拟”出更多的权证把价格打回价内。然而这个制度没有对应的注销机制,即权证跌出价内时,券商虚拟出来的创设权证不需要买入注销,以把价格拉回至合理区域。显然管理层想用这种方法使市场稳定,在他们看来,不稳定只包括暴涨,不包括暴跌,所以不需要注销。然而一项不公正的制度,导致的却是更加的不稳定。2006年3月初推出的创设制度,使权证市场掀起了第一波炒作狂潮。
2006年3月2日,可创设的招行权证首日开盘报0.601元,仅较参考价上涨37.62%,创下权证首日开盘涨幅的最低纪录。全日在0.65元和0.522元震荡之后,报收于0.577元,全日成交36.95亿元,换手率高达279%。同时上市的华菱权证开盘在1.64元,开盘后就出现调整,两只权证上市当日都没有封在涨停上,而之前上市的7只权证,上市首日均封在涨停上。这样权证首日封涨停的神话结束,也意味着权证交易的风险开始降临。对此管理层似乎对“创设之政”很得意:瞧见没有?有创设就有风险,不敢封涨跌了吧。
2006年5月8日,五粮液认购权证以涨停板报收,大涨29.13%,带动了权证市场20只权证全线上涨,其中涨停的还有首创权证。“五粮液认购权证打开了权证走势的新空间。”东方证券衍生品研究员黄栋道。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五粮液的认沽也跟着认购权证大涨了25.77%。按理说,认沽与认购是反方向的权证,一种股票相反方向的两种权证同时上涨,令人大跌眼镜。不过国泰君安衍生品开发部的黄文卿认为:“认沽和认购权证的同时上涨本身就说明权证市场存在非理性行为。”认购与认沽同时上涨,向人们昭示了权证市场非理性炒作将呼啸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