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是2002年12月27日出任??监会主席的,他是证监会第五任主席,这天上证指数收在1382点。上任后,他没有任何动作,只是走访与思考,沉寂得让股民们忘了还有证监会主席这样一个人。一年多过去了,股市也就在1300之上剩口气地躺了一年多。“易水萧萧股市冷,满座衣冠胜雪。”股民们对这个“漠不关心”股市的证监会掌门人非常失望,甚至造谣说,他将被安排到银监会去干他的老本行。有人质问证监会对一路下跌的股市为什么没有动作?但证监会没有任何回应。为此股民嘲讽尚福林这是“无为而治”。
沉默可没这么容易,尚福林成为记者们追逐的对象。2004年3月“两会”在京召开,3月5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前,证券媒体的记者们在门口“伏击”尚福林。但尚福林没有回答记者的任何问题,直接就冲进了人民大会堂。记者们不罢休,守候到11点会议结束,等着尚福林出来,从人民大会堂二楼一直围着他走到一楼。“尚主席,我们去年‘两会’就守候您了,都守了一年了,您就简单地说两句吧。”记者近乎哀求。“这个我理解。”尚主席总算开口道,“你们几家证券报对我们工作支持很大。”这时,他已经坐上了车,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再见,谢谢你们的理解。”他的声音从车里飘出来。3月7日,记者们还是围追堵截他,可他依然微笑着一个劲地感谢大家,什么都没说,低调得让许多人看不懂,仿佛一切尽在微笑中。
沉默者有两类,一类是无话可说,一类是思想者。无为者也有两类,一类是无能为,一类是小不为。股民们把尚福林视为前者,但他不是。他属于后者。有思想的小不为者,自然会有大作为。尚福林一到证监会,就立即成立“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白皮书”研究小组。研究什么?研究对目前市场的否定,给予股市全新的定位。他做着更大的事,从本质层面来重新定位资本市场,这需要改变高层的观念,争取到高层的支持。一年之后,白皮书出来了,受到高层的重视,促使国务院在2004年2月出台了“国九条”,使中央终于从国家战略高度来重新看待资本市场了。“不作为”的一年,实际上是尚福林最大作为的一年。
在争取到最高领导层对股市的战略定位之后,尚福林突然开始了股权分置改革的革命性动作。股改序幕拉开之后,尚福林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面临九大突破和六大创新的任务。这九大突破是:(1)股改年内基本完成。(2)券商综合治理年内“收官”。(3)年内完成上市公司清欠任务。(4)“两法四规”(“两法”指《证券法》和《公司法》的新修订,“四规”指《上市公司监管条例》、《证券公司监管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和《证券投资者保护条例》的新修订)法制结构形成。(5)入市资金渠道将有效拓宽。(6)保护投资者权益。(7)并购市场将活跃。(8)H股回归。(9)股权激励试点。六大创新是:(1)推进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2)建立多样化证券发展制度。(3)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有望密集亮相。(4)交易制度创新渐行渐近。(5)期货新品上市步伐将加快。(6)完善基金监管制度。
这一下,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尚福林。那迅猛、强悍、点穴般的监管作风,令股市中的各路诸侯肃然起敬。在2006年的“九大突破”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欠”工作,也是尚福林除股改之外,最令人称道的工作。
在2006年春节前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尚福林明确提出2006年要集中解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2006年2月27日,证监会召开上市公司监管工作会议,尚福林再次强调年内必须解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问题。2006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上市公司资金占用“清欠”专题会议,具体部署上市公司“清欠”的工作计划。就此,一场围绕上市公司的“清欠”工作全面打响。
欠债不还,是中国最令人头痛的“国情”。也不知道啥时候“杨白劳”爬到“黄世仁”头上作威作福的。我有欠条我怕谁,欠钱越多越老大。尚福林是老银行出身,199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当时就跟随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清理三角债,治理过中国的这一“顽症”。朱总理对他的工作成绩非常满意,称之为“飞来的尚福林”。1996年尚福林升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002年1月出任中国农业银行行长,仅一年,就出任证监会主席。在银行干了那么多年的尚福林清楚欠债不还的严重性,这不仅仅是关系到企业经营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关系到道德底线的问题。大家都欠债不还,那银行还敢贷款呀。
尚福林2002年底上任后,对117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普查,发现676家公司存在大股东占款现象,占款总额高达967亿。2003年大股东占款额有所下降,共有623家上市公司的577亿资金被占用。到2004年,占用资金又有所下降,可仍有509亿资金被占用。到“清欠”战打响时,由于2005年年报还未完全披露,2005年具体被占用多少金额还不很清楚。但从2005年中报上看,还有480家公司的近480亿资金被占用着。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侵害了社会投资者的利益,更惹恼了尚福林。
为治理这项“顽症”,2005年4月,国务院部署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重点工作,其中明确指出全年要“重点解决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两个月后,即2005年6月,证监会下发《关于集中解决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的通知》,规定各地证监局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评价考核上市公司监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在年内解决本辖区内的这一问题。当时各证监局纷纷表态,力争年内解决。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一些地方官的表态,就像广告词一样,虚着哩。2005年即将过去,问题不仅存在,而且依然十分严重。据2005年半年报显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超过1亿元的有77家,其中超过5亿元的有三九医药、神马实业、莲花味精等13家。说地方证监局言而无信,倒也不全是。他们也努力着呢。比如2005年8月,G郑煤电推出股改方案,以送股加定向回购的股改方案,来解决大股东5亿多元的占款。这种用回购注销大股东股份来抵偿被占用资金的模式很快被一些公司选用。凤凰股份、氯碱化工、长江投资、界龙实业、北大荒、特发信息等公司也都采用回购方式,把股改与清欠结合起来,顺利解决了多年来的大股东占款问题。这不,不仅在做,而且做得蛮有创新的。
都一年过去了,这根硬骨头就这么难啃吗?尚福林再不满意,也不可能2005年解决“清欠”了,再放宽一年吧。2005年11月1日,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其中强调:严禁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对已经侵占的资金,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现金清偿、红利抵债、以股抵债、以资抵债等方式,加快偿还速度,务必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
这次不仅给出了各种“清欠”的方式,还定下了大限之日:2006年底。不是“力争”,而是“务必”。措辞严厉非常,清欠要务必,“切责在有司”。沪深交易所接到通知后,不敢怠慢,马上要求有占款问题的上市公司制定出按月份实施“清欠”方案的时间表,以确保在大限前完成这项工作。两个交易所自然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上交所上市公司部成立了专门“清欠”工作小组,逐一核对每家公司资金占用情况,并在上交所的外部网开辟出“上市公司清欠”专栏,让社会公众一起检举监督,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公布上市公司的清欠情况。那气势似乎要打一场大规模的人民战争。
可半年过去了,到2006年6月,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还有193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4%,涉及金额341亿元。对此监管部门表示,对于一些不认识错误、态度顽固、行动迟缓的公司和个人,将考虑给予公开曝光,并将利用综合监管体系,协同地方政府、国债、银行、公检法等部门,发挥综合监管力量,采取措施解决占款问题。
劝说、举报、批评、曝光,这些手段作用都不大。欠债还钱,在许多人眼里属于诚信和道德问题。是道德,又不是道德。如果仅是道德,那社会岂不乱套?我就是不道德的人,借钱不还,咋样?那市场经济还会有借贷之事吗?所以证监会用谴责之类制约道德的手段,当然不会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2006年6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刑法修正案(六)》三审稿,对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通过操纵上市公司进行不正当、不公平的关联交易等行为,转移上市公司的财产、“掏空”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蒙受重大损失的犯罪及刑事责任作了规定,相关责任人最高可判七年徒刑,并列举了涵盖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在内的五项“掏空”上市公司的具体行为。立法的推进使一些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大股东们感到了威慑,效果开始出来了。“要钱不要德”的人不少,可“要钱不要命”的人就很少了。有法律撑腰,上市公司也理直气壮了,有些公司打算依据修订后的刑法条款提起诉讼。
2006年9月1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通告(2006年第四号),截至2006年8月31日,两市还有123家公司存在资金占用问题,占用金额仍高达294.05亿元。这123家企业公司中,民营上市公司共53家,占总数的43%。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恶意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严重,金额也较大,偿还有一定困难,有些根本不制定清欠方式和清欠时间。告就告吧,怕你呀!世上就有这种“老赖”。
怕不怕无所谓,得让你吃点苦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2006年8月底,司法部门出手了。侵占民营上市公司资金的15家公司的相关责任人被调查、刑事拘留或逮捕,还有3家公司的责任人或许事先得到风声,遑遑潜逃至海外。在此之前,福建三农的董事长季年谊被福建警方逮捕,第一大股东邱忠保被上海警方逮捕。
敲山震虎之后,10月13日,证监会再次亮出80天清欠大限,逾期不清的公司,其责任人将吃官司。什么事用什么法子,用维护道德的法子去对付不道德的人,当然不会有效果。司法的介入就不一样了,到2006年10月17日上交所发布消息,沪市还有50家上市公司存在非经营性资金被占用,比年初的230家减少了180家,下降比例达到78.26%,占用资金额首次跌到100亿元以下,还有98.52亿元未清欠。不过剩下的50家难度比较大,其中有27家是ST公司,有些大股东真的是穷到了“地褊衣寒困石根”的地步。上交所表示,接下来要重点关注清欠“困难户”和“钉子户”,以保证年底完成清欠任务。
截至12月31日,沪深两市共有380家上市公司完成了清欠工作,22家部分完成清欠工作,合计清欠金额335.68亿元,占所需清偿资金总额的70%。共有8家上市公司以股抵债或以资抵债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也进入清欠程序,涉及金额为23.71亿元。
2006年12月26日,在“中国金融论坛”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着转折性的变化。”他指出,目前已经有93%的公司完成或者进入了股改程序,市值占到96%,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为建立全面市场化的机制奠定了基础。目前占用金额较2005年初下降了60%,清欠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通过综合治理,证券行业历史遗留的风险平均压缩了95%。
尚福林自任证监会主席后,做了“股改”和“清欠”两件惊天动地的事,“股改”使中国股市向合理定位迈进了一大步,而“清欠”使股市在生态建设上迈进了一大步。这两件事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对于中国股民来说,真是“飞来的尚福林”。
第二、“黄金十年”大牛市
逼空,逼空,再逼空
尚福林发动“股改”和“清欠”两大战役,是冒着极大风险的。风险并非来自于“股改”和“清欠”的失败,而是来自于股市在两大战役之后不能走牛。说股改不以股价论成败,那是有些违心的。因为国家有一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任务摆在后面,那就是金融开放。而作为金融开放的第一步,就是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金融开放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一步,这关系到大国崛起,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提升,而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作为金融开放的第一步,生死攸关。这一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国内改制后的银行能否平稳登陆股市。要是股市不能摆脱熊市走牛,那么多盘子巨大的银行,如何登陆?当种种利好不能把股市救起时,用“股改”这帖猛药,当然风险巨大,因为这帖药下去,不活即死。
2005年12月上旬到2006年1月13日,上证指数从1074点开始上行,除2005年12月22日进行过一次下探外,几乎沿着5日均线连续走出逼空式的上行,一举突破2005年9月的高点1223点,创出1231点的新高。这种逼空看上去不温不火,从2005年12月6日到2006年1月6日,一个月内,上证指数涨幅只有12%,深圳成指涨幅则是15%。
一个月涨幅只有10%。对许多股民来说,只是一个涨停板的事,却用了一个月;对于管理层来,这10%的涨幅太珍贵了,管理层马上站出来鼓励。2006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买股票有风险,不买股票更有风险。”言下之意,存银行比买股票风险更大。尚福林信心满满地说:股市迎来了“黄金十年”大牛市,2006年只是“黄金十年”的第一年。
“黄金十年”,一个非常诱人的词,股民和专家都爱听。各大媒体纷纷讨论和构想“黄金十年”的美妙远景。“黄金十年,十年黄金”、“2400亿元资金奔腾入市”等之类的美好预测似乎正在拉开“黄金十年”的幕布。
在全民高唱“黄金十年”的嘹亮歌声中,踏空资金开始焦躁不安了。进入2006年后,空头终于耐不住钝刀割肉似的不温不火的逼空,开始奋勇杀入,于是短短三个交易日,股指连续大涨,势头超过了日、韩等2005年的“超级猛牛”。于是一轮大牛市真的开始了,股指“欻如飞电来,喷壑数十里”地向上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