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陈顺安和村民们并没有满足。这位村支书曾经思考过,葡萄能不能像草莓一样一年收获两季呢?除此之外,他又学习彭镇的经验,开始在市场上极为欢迎的“有机产品”上做文章。目前,永安红提葡萄专业合作社的部分产品已经通过了有关部门的“有机认证”,陈顺安在这方面加强了宣传和检查,希望全村所有的产品都能成为没有受到过任何污染的、人们健康所需的“有机食品”。如果能实现,不但会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而且村民的收入也会大幅度增加。
除了培育有机产品,陈顺安还在策划结合成都市推行的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在白果村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观光旅游……
除了玫瑰和葡萄,在万紫千红的双流县东山旅游走廊上还有大林镇的“翠湖梨乡”。
大林镇的石庙村已经被有关方面确定为3A景区,并被授予“国家级生态文明村”的称号,是四川省29个“田园之星”之一。每年3月,在洁白的梨花盛开时,石庙村便会举办“梨花节”,节日期间有“千姿百媚竞香枝”主题插花会、“翰墨留香吟梨芳”主题诗画会以及“霓影云裳绎汉礼”主题汉服会等活动。梨花节持续一个月,每年都吸引了几十万游客,如今这个节日已经延续了5年。
地处丘陵地区的石庙村过去并不富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2005年形成了2000多亩梨树的种植规模,但是由于品质不佳、保鲜难,以及上市周期短等原因,经济效益一直不高。面对这个情况,石庙村吸取其他地方的发展经验,大胆地打破了单纯“种梨、卖梨”这一思维定势,深挖梨文化,策划举办了梨花节,并进一步改良品种,开发梨产品,逐步发挥了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
通过改良品种,石庙村已经有了黄金梨、绿宝石、丰水梨等40多个优良品种,有的已经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除了种植梨树,石庙村还开发了梨木梳、梨花糕、梨花酒、梨木伞以及梨木办公用品等10余种产品。结合举办梨花节,在村内建造了文化广场、梨花大道等大量景观;集中规划了卫生室、文化站、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并且有了全县第一家设在村里的自动银行——ATM机。为了深挖“梨文化”,石庙村广泛收集了中外梨文化诗歌,修建了梨文化长廊和梨文化歌墙,制作了“梨花节主题曲”。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村里成立了秸秆气化公司和污水处理站。秸秆气化后,已经解决了300多户村民的用气需要(如果能满负荷生产,可以供应500户以上);景区、学校和农家乐排出的污水全部经过地下管网进入了污水处理站……
石庙村(社区)的党支部书记王华清指着路灯带着自豪的微笑告诉我:“这些都是太阳能灯,不用发电,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晨7点会自动发出亮光。”景区和梨花大道上安装的都是太阳能灯,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个仅有2000多人口的小村,能具有这么强的环保意识和低碳意识,真是让人感动并出乎意料。
结合梨花节,石庙村又利用双流县对百姓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老百姓自主创业,并引进了一批企业,大力发展以观光休闲、特色餐饮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经过礼仪、服务、厨艺、管理等各方面的培训,目前开业的已经有20多家,可以转移劳动力300多人。
目前,在石庙村的村民中流行着这样一种生活方式——1个月种田,9个月找钱(外出打工),3个月休闲。经过就业培训,长期在外面务工、经商的达800人以上,基本没有剩余劳动力,在家里打麻将的已经很少很少了,这极少数游手好闲的人常被村民们讥之为“二宝器”(傻瓜)。
2009年,石庙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23元,比2008年增加了1203元,增长了18.5%,2010年、2011年继续增加。
在东山观光走廊上还有一个被称作“云崖风情牧歌”的地方,这里是三星镇经过土地向规模化集中后出现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的面积是2.7万亩,至2011年已经基本建成。园区内建立了云崖兔、虫草鸡、肉牛、早熟桃、有机冬草莓和冬枣等生产基地,并引进了10余家企业,初步形成了一个农产品的粗加工基地。
除此之外,三星镇走“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路子,还建成了占地3000亩、我国西部最大的杨梅旅游观光基地,目前,基地规模已达万亩以上。文豪苏东坡曾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称赞荔枝的美味,但当他品尝到杨梅后又写下“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的赞语。
杨梅被称作“果中玛瑙”,是我国特有的水果,全世界只有我国部分地区才生产。江南是杨梅的发源地,因而杨梅有“吴越佳果”之称。它生长在远离大城市的山区,远离污染源,是“纯天然绿色水果”,具有相当的药用、食用和保健价值。目前,全球90%的人没有品尝过杨梅,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巨大,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鲜果约为人民币200元左右,以杨梅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的产品,更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传统产品。
三星镇的南新村、云崖村地处龙泉山脉,在杨梅基地落户前,许多地方不通公路,到处都是破旧的茅草屋,山坡上杂草丛生,基本看不到什么经济作物。但如今满山遍野都是碧绿的巨伞般的杨梅树,许多树已经挂果。
为了让这个西部最大的杨梅基地成为集旅游、度假、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标志性景区,基地内已经建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和登山石板路,培育了美丽的绿化带和绿色走廊,建造了一个个风景亭和蓄水池……将通过举办“杨梅节”“假日观光之旅”等活动,形成新的产业链,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投资建立杨梅基地的龙头企业是成都喜来登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由香港喜来登集团控股的全资子公司。
杨梅为乔木,四季常青,既是经济林又是生态风景林,能有效地改善荒山荒坡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浙江等地常有上百年树龄的杨梅树,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但杨梅的生长周期较长,从幼苗到挂果需要6至8年,进入丰产期时间更长。为了让基地尽快形成并尽早创造经济效益,喜来登公司经过反复论证,决定直接引种已经挂果的大杨梅树。公司克服各种困难,利用各种渠道收购杨梅树,一棵棵途经6个省市,从2000多公里之外长途跋涉运到四川。为了保证移栽的成活率,每辆载重10吨以上的大卡车只装运50来株……就是靠着这种“蚂蚁搬家”的方式,目前基地内已经移植了几十万株已经挂果的杨梅树。
基地地处龙泉山脉,常年干旱少雨,2005至2006年更出现了严重干旱,当时基地还没有来得及建好灌溉系统,以致1万多株已经开始挂果的杨梅树被旱死,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元。以后公司加快修建微水池和喷灌设施,一面补种,一面高薪从浙江聘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终于大大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经过采取科学改良、生物处理等一系列措施,2007年首批杨梅挂果投产,创造了头年种树、次年投产的奇迹,而且果品比江浙产区品质更好还提前半个月成熟。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当年8月举办了首届西部杨梅节,被中央电视台誉为是灾后成都旅游打响的第一枪。
杨梅不但绿化和美化了荒山荒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了特色农业,而且还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在杨梅基地里,随处都可以看到正在进行各种劳作的当地人,据管理人员介绍,这里最多时曾吸收200多名工人,常年在这里打工的也有好几十人。
◆猕猴桃的秘密
成都人俗称猕猴桃为“毛梨儿”,前些年人工种植面积还不大,多在山中野生,并不受人重视,青城山一带的农民收摘后常放背篼里在地摊上低价出售,没有多少人问津。只有青城山的道家慧眼独具,早在1200年前就开始利用猕猴桃和蜂蜜等物酿造了“洞天乳酒”,香醇的口感和独特的养生效果,让“洞天乳酒”成为“青城四绝”之一。
但是,在主产国新西兰、意大利和智利,猕猴桃却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世界公认,我国是独一无二的猕猴桃起源中心,新西兰的猕猴桃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一位传教士的姐姐从湖北宜昌带回去种子,然后交给当地一家农场培育成功的。最初名叫“中国鹅莓”,后来又更名为基维果、奇异果,以后出口量连年增长,占领了国际市场,成为猕猴桃重要的出口国,近年来已经远销到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地。
猕猴桃外貌并不美丽,但却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水果之王”“维C之冠”,在日本被称为“美容果”“聪明果”,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水果之一。据检测,果实内含有人体必需的20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维C的含量是苹果的20至80倍,比梨高30至140倍;钾的含量远高于香蕉和橙子;钙的含量远高于所有的水果;多粗纤维3倍于芹菜、5至25倍于谷类植物。食用后具有降低血脂和血压、降低胆固醇、祛风活血、散淤消肿、健胃、催乳、生血、养颜、排毒等多种功能。近几年研究还发现,野生猕猴桃果中含有大量能有效阻断致癌物在人体中合成的因子。
猕猴桃主要起源于我国横断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而成都龙门山脉一带是世界公认的猕猴桃最佳种植区,在资源潜力上足可与新西兰抗衡。近年来,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成都猕猴桃产业发展快速,在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蒲江县等地都出现了万亩猕猴桃园,总面积超过了22万亩,其中约二分之一已经挂果,有的进入了盛果期。
虽然目前我国猕猴桃的栽种面积已居世界第一,产量为世界第二,但长期以来由于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在基地建设、品种培育、贮藏加工等各方面都与国外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出口量仅占全球贸易量的1%。
于是,在形成规模化种植的同时,成都猕猴桃产业借统筹城乡发展的东风,努力摆脱了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时落后的生产方式,瞄准高端,采用了全新的栽培技术,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都江堰猕猴桃”和“蒲江猕猴桃”都成功地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蒲江县还被命名为“猕猴桃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至2011年,成都已经成功地培育出了红心、绿心、黄心三种不同颜色的猕猴桃,于每年8月、9月、10月陆续成熟,形成世界上罕见的“三色齐聚区”。其中,黄肉型猕猴桃全世界只在新西兰、意大利和中国三个地方种植,而中国又只有成都的蒲江县拥有这一独特的品种。
这种名为“金艳”的黄肉型猕猴桃,是我国的第一个猕猴桃专利保护品种,具有产量高、极耐贮藏与极晚成熟等特点,是全球三大高端黄肉型猕猴桃品种之一,主要销往北美、欧盟、俄罗斯等海外市场,在国内很难看到它的身影。在国外的高端商场和超市中,“金艳”是论个卖的,每个可以卖到人民币10至20元。
那么“金艳”是怎样落户蒲江的呢?
蒲江县种植猕猴桃的历史悠久,但由于种植技术落后,一直没有大的发展。2006年,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蒲江县成立,这是一家专业从事猕猴桃产业经营的省级龙头企业,在蒲江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中新公司和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合作,成功地引进了“金艳”专利品种,联合组建了“猕猴桃工程中心”,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不断培育和更新品种,持续研究和推广优新技术,建立标准化的种植基地,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为了让企业与农民形成“完全的利益共同体”,中新公司除建立基地外,还把“金艳”授权给农民种植,由公司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农资配送并统一进行收购销售,公司按20%的利润分成。
蒲江县和中新公司的目标是,着力打造出一个全球最大的彩色猕猴桃生产基地。通过土地流转,2011年公司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在蒲江的临溪河流域,举目环顾,远近整齐的道路、水渠环绕之中,满山遍野都是整整齐齐果实累累的猕猴桃植株,着实令人心旷神怡。2011年,蒲江全县已建成优质猕猴桃基地6万多亩,2012年增加到10万亩。2011年,蒲江县猕猴桃获得绿色、有机、GAP认证的总面积已达2.5万亩。
除了引进龙头企业,蒲江县的农民也再次“组织起来”,组建了大量专业合作社。这次的“组织起来”和上世纪50年代自上而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的情况根本不同,不但是农民自愿组织的利益共同体,而且是“以市场为先导,以种植为基础,以物流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的。红阳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样的合作社之一。这个专业合作社最初的发起人是蒲江县复兴乡的知青卢世恽,卢世恽回城后搞起了建筑业,看见复兴乡当地农民种植枣子等经济作物收益不大,便从四川的苍溪县引进了品质优良的“红阳”红心猕猴桃在复兴乡的荒地上种植,县上也支持他的行动,鼓励农民们用退耕还林地栽种,2004年开始挂果了,卢世恽便积极组建了合作社。
但是合作社组建后不久,不幸的事发生了——卢世恽因车祸身亡,合作社也陷入瘫痪,直到2006年才在复兴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重新运作起来。复兴乡政府把一所废旧的小学校给了合作社作为办公和经营的基地,合作社在向洪平、周嗣锟等人的领导下,终于逐渐发展起来。
合作社集产、供、销为一体,按照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统一引进品种,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包装、贮藏和品牌销售,并自建了包装厂房和两座冷藏库。合作社采取了现金入股的方式,社员按每股100元入股,有较为完善的章程、财务管理制度,还建立了利益返还机制,包括:农资供应时给予社员5%至10%的利润返还;按社员交售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给予一定的利润返还;年终有股金分红,等等。据测算,社员年人均纯收入比一般农民要高出30%左右。现在入社的农民已经有380多户,带动的农民上千户,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
2011年,合作社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万多元。60岁的老书记周嗣锟笑着说:“土地里面可以挖出金子,‘红阳’已经进入了盛产期,1亩地的收益绝对在万元以上,今年我们老两口就卖了12万元,一年挣十几万元的农户多得很,个别的甚至卖了80万元!”
合作社已经建成了可以容纳2000吨猕猴桃的冷藏库,从冷藏库的小窗口里,周嗣锟特地掏出了两个“红阳”让我带回家尝一尝……